你從未激發孩子真正的學習動力,卻責備孩子不努力?

一位初中生媽媽的提問

老師:

您好!

我孩子在讀初二了,來年就中考了,但他好像自己一點也不著急,回來很少拿著課本把不懂的複習下,說他就說:你別管我!然後自顧自地在電腦旁搞些我們看不懂的名堂,有時候把電腦都給拆了,胡亂捯飭,我想著如果他把玩和折騰那點心思花到學習上,學習成績也不至於中下啊!

我該怎樣讓孩子有學習動力,自己操心他的學業呢?

從您的字裡行間,我感知到了大多數中國家長的焦慮,感觸很深。並想藉此機會談一談對於學習之道學習動力的相關思考,我想站在未來,看待孩子們如今的學習。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眾說紛紜的帖子,談論的是「人在什麼時候才會有學習的動力」?

「當我意識到,掌握一門技能、學會一門學科,可以讓我:掙到更多錢、獲得更多跨界思考的快樂、獲得更多人的青睞與需要,我就會認真學習。而那些外部的壓力,例如:技不如人、被人羞辱。我要不就直接回過一拳,要不就置之不理,很少可以刺激我學習。」

「除了學習,我根本無法改變我窘困的現狀。家道中落的自己真的感覺是窮途末路,邊學習邊打工,我需要考慮我的下頓飯在哪裡,也不清楚父親之前所說的骨氣,讓我怎樣和別人開口借錢。如果有人看別人的生活,還行動不起來,原因是同一個:他還有路可以走。」

「外婆下葬那天,三姨和我說:『你外婆走之前還一直囑咐我們等你考上大學的時候要記著替她送你什麼什麼,也就是你外婆,還一直覺得你能考上大學』,那時我才突然意識到,外婆走了,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相信我能考上大學的人了。就那一秒鐘,我突然就想考大學了。所有人都笑話外婆居然會覺得我能考上大學,我就想給外婆爭口氣,我想讓外婆在那邊兒能風風光光擺一桌。」

「當我已經有能力去產生夢想,實現夢想,想要保護一個夢想,無論是人還是事的時候,不甘心自己連自己的願望都保護不了。」

「看到喜歡的人離去的背影時;被人惡意輕視時;想要有一份好的工作讓老爸老媽過上好日子時。」

......

想要,才能有所謂的「意志」Chapter 1

同樣是一個寢室的,有的人6點就起床了,有的人則睡到了中午12點;

同樣是做一個項目,有的人夙興夜寐,有的人得過且過等待結果。

我們常常指責後者意志力薄弱,但我們也許真得冤枉他們了。因為「意志」的起點:「主體想要實現某一結果/行動,並努力克服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想想:

睡到12點的人,人家萬一就不想起床呢?得過且過等待結果的人,人家萬一本來就不想做呢?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鮮有人心底沒有任何意義,能夠忍受長時間枯燥無味、單調的學習生活。當理性無法生效時,我們恰恰可以科學的藉助「感性」的力量來獲得「動力」。

綜上,想成就自己的夢想也罷,不想讓什麼人看不起也罷,感覺自卑也罷、生活窘迫也罷......大概,就是心裡有了一個念想,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想要為之去努力的時候。人也好,事兒也罷,讓我們覺得付出什麼都值得——這就是動力。

教育心理學中一個核心的觀點:很多學生缺少學習動力是因為他們沒能把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繫。

如果父母單純地要求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只能是在後面用大棒催,事倍功半;而鼓勵孩子「做夢」、為想要的未來努力,就是在前進路上設置美味的胡蘿蔔,事半功倍。

如果想維持一種長期動力,灌輸和引導都是糟糕的工具。教育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的渴望。從外部灌輸或者用有趣的事情引導,都很難維持長期的學習動力。有學習動力的年輕學生和成年人可以無師自通,當他們需要的方法不存在時,他們就會自己創造新的方法。

你做好這種「聯繫」了么?孩子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學習工具,還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走的路?正在掌控自己的航向?

未來視野中的「學習之道」Chapter 2

曾聽聞一個青少年的困惑:「你告訴我,為了高考那一分,值得拼上我所有的努力嗎?」

我們一直在告訴孩子如果你高考考不上,你就怎樣怎樣技不如人,前途無「亮」。但卻未告訴孩子:對於這一生而言,這一分的知識積累、內容補充也是值得鼓舞的,他每一次的成長與努力都值得敬重!

我們往往陷入了成績的多寡卻忘記了學習的真正內涵,是否還停留在為社會培養一顆合適的螺絲釘?或許你該佔據高地,看一眼這世界的巨變,以及孩子未來的職業環境,你才能引領孩子朝向萬眾矚目的「學習」!

所有孩子都參加的大眾教育不過150年左右的歷史,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的需要誕生的。在工業革命之前,無論東西方的教育都不是現在這樣。代表工業化巨大成功的工廠模式也被複制到教育上來,學生被視為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後把他們變成就業市場上有銷路的產品。

在後工業化時代,這種類似兵營式的教育效率越來越低,想要適應後工業化時代,恰恰最需要工業化教育體系不看重的創造力,未來社會也更加進駐到一種終身學習時代。

來看一組景略集智發布的數據:一些職業未來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它們被取代的可能性都是多少?

在未來社會,立足之地最確保的是能進行高精準度、不知疲憊的機器,而人類的立足之地,就在於——區別於機器的創造力,學習力、應用能力以及學科之間多元交叉、融合的能力,要與眾不同!

有一個特別有啟發性的故事分享給您:在一座高等小區中,居民陸陸續續反饋電梯太慢了,等待的時間太長了,然後負責人就召集了整個團隊考慮解決方案,他們都在圍繞著如何縮短電梯時間,工程人員如何優化建築等,但似乎無法突破已有瓶頸。

有一個心理學畢業的年輕人建議到:「人們之所以覺得等待時間長,很大的可能是覺得無聊,因此,可考慮給電梯內外安置鏡子,他們可以看看自己或者看看鏡子里的其他人」。之後大大小小的電梯內外,也就多了很多對著鏡子「自戀」的人。

這並不屬於工程學的範疇,也不屬於心理學專門的研究領域,這可能源自於玩耍時的創意,他構成了後工業時代「人類大腦的含金量」重要指標——認知能力、創造力及聯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

不要覺得孩子捯飭電腦就是不務正業,如果他就此探索、創新、在玩耍中求知,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卻鼓舞人心!那些把家裡的家電拆了重裝,裝了又拆(強迫症的除外哈),總能把壞東西重修於「好」的人,就是一項「特殊技能」。

終身學習路徑規劃

Chapter 3

學習應該是一件趣事,而非苦差事,至少能夠體驗到心靈上的愉悅感,就像教育家盧梭所達成的醉人狀態:「我認為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美好的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點點滴滴,你才能引領孩子朝向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發地愛上【補充自己的】這種美好體驗,而非【總是無能的】挫敗感,嘗到點學習的「甜頭」,才是真正參透「學習」二字的含義。

什麼時候,都不算太晚!終身學習令人感到欣慰,學習會使得自己更富足、更具適應性、更豁達與更具魅力。

藉此機會,為您分享《翻轉式學習》中提出的終身學習路徑:

學齡前的歲月:強調好奇心和創造性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最集中、最全面的學習。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允許兒童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去應對他們接觸到的人和物,限制會讓兒童成為他們自己環境里的陌生人,也會帶給他們更多的沮喪和憤怒。

從幼兒園到中學畢業:強調主動學習和樂於學習

玩耍,在玩耍中進行自由探索。學生們都在學習,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學習」。不對他們進行太多灌輸,鼓勵探索並支持其進行操作性的實驗與思考。

大學階段:學習如何學習

大學應該繼續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並且把學習的內在動力一直保持下去。大學應該提供一種理想的氛圍,讓年輕人完成自己長大成熟的過程。

研究生階段:專業技能、在職訓練

研究生教育階段是培養善於實踐之人,為各行各業培養合格的從業者,獲得職業入門所需要的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研究生教育不是大學的後續,學生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退休以後:持續學習

由於新舊知識快速更替,工作之後的成人也需要繼續學習。而且,退休以後仍然不能停止學習。退休這件事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並不存在,工業化社會之前老年人一直被尊為知識寶庫,後工業化時代對老年人的限制則會越來越少,老年人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

不用太過擔心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如果他還未找到可以與自己聯結的未來;如果他還不曾體驗過絕路。

需要在戰場上生存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優秀的戰士,或一具屍體;需要在商場上生存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企業家,或者負翁;當我們需要與機器人搶飯碗時,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人生贏家,或者成為新一輪生產線上的機器人;當我們行駛在人生的航道上,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力挽狂瀾的弄潮兒,或者是一葉扁舟,隨意被飄往何方。

如果沒有個體的主體意志,就看不到生命的影子;如果沒有高瞻遠矚,就會流於形式,最終缺失了最本真的學習之道。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