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關係的活化與調適

每個人都可能存在觸發情緒的扳機點,比如,某個情景或某種言行,突然讓你體驗到一些強烈的情緒,並做出相應的反應(一般是逃避和攻擊)。這些強烈情緒的背後,往往意味著一段內在客體關係的活化。

內在客體關係是一個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被內化的人際關係,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傷害性的客體、被傷害的自體,以及相伴的強烈情感。這種客體關係往往是在長久的創傷性的外在關係中逐漸內化形成的,對現實的健康關係有著或大或小的干擾。

我們來舉個例子。

小童在父母離婚後,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工作辛苦,但心情壓抑,經常對他發脾氣,指責、打罵、冷戰是家常便飯。每次媽媽生氣時,小童會非常緊張,因為那意味著一場虐待的來臨。

我們可以看到,小童的媽媽把孩子作為情緒發泄的工具,她缺乏愛的能力,非常自我中心,在關係中充滿著剝削和虐待。她之所以會離婚,或多或少也跟這種性格有關。

在這種虐待性的關係里,小童可能內化了一個自私、冷漠、無情的客體形象,一個受傷的、無助的自體形象,以及關係中潛藏的委屈、憤怒、恐懼和哀傷。這既是真實外在關係的內化,又有一些主觀的加工,畢竟,現實中的媽媽有時對他還有些溫情。

在小時候,面前這個可怕的客體,無助的小童採取討好、遷就、忍讓的方式與她相處。慢慢長大之後,小童有了新的的方式:激烈的對抗。在多次衝突之後,媽媽變得老實不少,母子關係有所改善,但小童的內在客體關係,卻留在了記憶的深處,成為了阻礙健康關係的絆腳石。

無論是友情關係,還是戀愛關係,只要小童覺察到對方可能有的自私(關係中的雙方,難免會有自私的一面),他就會非常敏感和生氣,並做出偏執的解讀:認為對方在剝削他,利用他,打壓他。然後,他就採取激烈的方式,要麼爭吵,要麼乾脆斷絕關係。由於這種性格的影響,雖然小童有幽默、才華、善良的一面,很受人歡迎,但總是缺乏真正親近的關係。

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內在客體關係的存在,外在的關係被歪曲了。關係中的問題會被放大,別人只是略有私心的表現,卻被體驗為剝削和控制;關係中難免存在的爭吵或矛盾,卻被當成無法面對的部分,唯有遠離才能安心。

關係中的問題只有在關係才能解決,心理諮詢提供了減弱內在關係影響力的途徑。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識別、體驗客體關係在咨訪關係中的活化,是很重要的內容。當客體關係活化時,諮詢師成為了內在客體的代表,來訪者成為了內在自體的代表,強烈的情感呈現出來了。

如果小童來接受心理諮詢,當諮詢師某些自私的言行出現時(諮詢師也是普通人,必然有自私的部分),就會喚醒小童內在的客體關係,小童會把諮詢師當成了一個像媽媽那樣的剝削者和虐待者,一方面體驗到委屈和受傷,另一方面採取強勢地反擊。

這個情景,對諮詢師是一種考驗。面對小童的曲解,諮詢師覺得難過、委屈、憤怒和不滿(諮詢師體驗到了幼時來訪者曾經反覆體驗過的情感),諮詢師也不得不採取兩種方式:要麼討好或過度遷就他,要麼強勢反擊。這兩種方式,都只是重演了內在客體關係,因此,並沒有治療的價值。

諮詢師的正確做法是不被強烈的情緒所吞沒,而是能夠沉下來去討論關係中出現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解釋,強調關係中正面的部分,澄清自己的想法。總之,不卑不亢地面對來訪者「無理」的責難。

諮詢師的穩定開啟了來訪者消化心理痛苦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一次又一次重新面對了幼時的自己,痛苦有了體驗、表達、理解的機會,成為了被意識化的心理成分。每一次意識化,都會逐漸減弱內在客體關係單元的張力,此時,即使扳機點出現了,所喚醒的情緒反應也不那麼強烈了,理性的力量能夠恢復,成熟的應對方式(表達、溝通)逐漸增加。

當阻礙健康關係的內在客體關係的力量越來越弱化後,好關係自然就會出現了,來訪者走出了強迫性重複的惡性循環,新生活開始了。這是真正的療愈。

大部分幼時遭受糟糕對待的人,往往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幼時的討好和順從,到青春期或成年後的反抗和攻擊。這兩種方式都沒有真正走出幼時創傷的影響。他們需要再往前走一步,發展出平等、尊重、體諒、包容的心態,為一段健康的關係付出努力。在關係中既不卑躬屈膝,又不盛氣凌人,成為一個有愛心的普通人。

————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得到一定的成長與改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