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父母如何才能教育出出色的子女?
我相信平庸的父母會有出色的子女,但我不相信平庸的父母能「教」出出色的子女。甚至平庸的父母本身就是小孩成長中最大的絆腳石和攔路虎。
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因素有很多,除了父母之外,優秀的恩師,職場的貴人,有個優秀的岳父大人,一個朝陽的產業,甚至人生的重大打擊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如果因為一些出色的子女有著平庸的父母,就認為平庸的父母能教育出出色的子女,這就是顛倒了事物的因果關係。
對於平庸的父母來說,如果希望靠自己的「教」來培養優秀的子女,那麼這個培養計劃的第一步應該是現身說法地擺脫平庸,以身作則地展示自律優秀是如何練成的。但實際上大部分做父母的並不能意識到自身的平庸,每天理所當然地碌碌無為,卻在嫉妒和攀比中望子成龍。
說實話,平庸的父母很難教育出出色的子女,但在現實生活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最心切的就是這些平庸的家長。
如果真想讓自己的子女有一個好的發展,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
智商是改不了了,從生活方面提三點要求看看有幾個家長能做到的?
- 當著孩子的面能不能不玩兒手機?
2. 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能不能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
3. 每天能不能讀一個小時書?
我們會很驚喜地發現,能做到以上三點,其實就可以稱得上是不錯的父母了。
如果這三點都做不到,求求你們就放過自己的孩子吧,平庸本不是錯,但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真的不好。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減負是寒門災難?這屆父母太難做!》的文章,後台收到很多留言,看完感嘆萬千。
這些留言中,有看到「真相」的:
有支持減負的:
也有無可奈何的:
這些留言代表了不同父母、不同人的聲音。讓人不禁感嘆,上層要求減負,精英家庭自己花錢給孩子補課,到最後沒錢補課的孩子被減負減掉了唯一競爭的機會。
看完,不寒而慄,只有一種感受最為強烈,那就是,為人父母除了努力,我們別無選擇。
剛剛大結局、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贏得了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9。
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在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故事。
劇中王凱飾演的宋運輝出身不好,一直倍受歧視,但天資聰穎的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復高考的機會,在改革的浪潮中一步一步從基層走到國企技術人員。
準確來講,宋運輝代表的是那個年代「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那一撥人。
宋運輝的父親宋季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定為「反革命」。因此,他們家親戚不敢和他們走動,宋運輝和姐姐宋運萍從小就被欺負。
姐弟倆很懂事,替家裡分擔勞動的同時,還拚命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姐弟倆人終於都考上了大學,宋運輝甚至還考了全縣第一名。但就因為家庭成分問題,在審核政審材料時,姐弟倆被理所當然地排除在外。
倔強的宋運輝,為了爭取姐弟倆上大學的名額,迎著烈日在革委會辦公大院里,背誦了幾百遍《人民日報》關於恢復高考的文章,才終於打動領導,決定把他們的政審材料上交。
然而,最終結果是縣裡商議完後,決定上大學的名額只批下來了一個。
姐姐宋運萍瞞著弟弟宋運輝,忍痛把唯一上大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
這唯一的機會,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改變全家命運的唯一途徑。
進入大學的宋運輝,每天泡圖書館,跟老師做實驗,做課題。最終,他憑藉自己一步步努力,成為了國企技術人員,徹底改變了命運。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爸爸(米粒姥爺)那一代人,我在《中國孩子苦,外國孩子就不苦了嗎?》中寫過:
我上中學時,誤打誤撞考進了北京鼎鼎大名的X大附中,同學們都極其優秀自律。有次開家長會,我爸和我同桌的媽媽攀談起來,特別投緣。因為他們倆都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考生。
1977年,我爸在湖北山區的菜地里堅持學習,從赤貧的大山裡考到省會最好的大學;那一年,我同桌的媽媽,從東北最窮困的縣考到北大。
她媽被文革耽誤了好多年,恢復高考後已經30多歲了,別人都勸她,老大不小了,趕緊結婚生子,考個什麼學啊,你以為你還18?
她媽不聽,憋足了一股蠻勁兒,在教室里住了三四個月。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會,餓了就啃幾口乾糧,澡都不洗,除了喝水上廁所,三四個月沒出教室。家人朋友都以為她瘋了。
就是以這樣的奮鬥和努力,她從田裡日夜勞作的農民,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績考進北大,畢業後成為了北京最頂尖醫院的全國知名專家。
她媽媽現在已經70多歲了,除了全國出診,還不斷堅持學習、閱讀國外最新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去年,她媽以70高齡開始創業了,開了自己的診所,現在也做得風生水起。
我常常想,如果米粒姥爺不是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走出了湖北大山,我也許就不是出國留學回來的米粒媽,而是隔壁村裡的狗蛋媽了;我同桌的媽媽,如果不是通過高考考到北大,成了北京頂尖醫院的知名專家,我的同桌也許還在東北最窮困的縣了。
上一輩的奮發圖強,不僅改變了上一輩人的命運,也直接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上一輩努力成為了什麼樣子,已經決定了下一輩競爭開始的起點。
之前看到哈佛大學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做過一次新生背景調查。
據調查統計,哈佛大學2021屆新生(2017年入學,美國大學按畢業年份記)錄取數據,有高達46%的人,來自超級富豪家庭。而往年,僅為26.6%。
這個數據表明,父母學歷越高,經濟能力越強,給孩子的教育資源越好,孩子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個扎心的數據,不僅是在哈佛,在中國也是如此。
有數據說明:
中國校友網曾對全國各省級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
2007~2016年全國共有約837名高考狀元。其中,近五成的狀元父母是教師(35%)和工程師(12.6%),還有近兩成父母是公務員。
狀元們多出自省會城市,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下降。
從這個圖中一目了然,狀元密集出自省會或首府城市
還有統計數據顯示,清華北大等一流名校的農村學生比例已經在不斷下滑。
這些數據都指向一個「現實」:孩子出身越差,上的學校也相對越差。
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講的是北京中關村的教育大戰,很多家庭一年為孩子的補課費投入20萬起!
可對於絕大多數中小城市,或更偏遠的貧困地區來說,20萬卻是天文數字。
課外教育的真相
不要說是小學、初中,現在幼兒園起就有了巨大的差異,有些大城市的幼兒園,一個月就花了農村孩子一年的錢,甚至更多。
去年,有一部叫作《出路》的紀錄片火了,就道出了這樣一個扎心的現實。
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經濟背景的孩子——馬百娟、徐佳、袁晗寒。
甘肅會寧大山裡的女孩馬百娟,全家人一年的現金開銷不超過50元。而她就讀的小學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
12歲的馬百娟才上二年級,她的理想是去北京上大學。
然而,馬百娟連小學都沒讀完,他父親說,女娃娃早晚要嫁人,識幾個字就行了,讀書沒用。
在這樣的一個保守、封建的原生家庭,註定了馬百娟難以擺脫命運的魔咒。
幾年後,馬百娟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導演鄭瓊最後一次見她,她已經懷孕了。
湖北咸寧男孩徐佳,父母是農民工,他父親覺得,他們沒有文化,在城市裡邊打工受了很多委屈。
父親去世後,母親一個人供他讀書,他們堅定,對於小地方的孩子來說,高考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夠體現公平競爭的一個方式。
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條路並不容易,徐佳復讀了三年,才終於考上大學。
徐佳畢業後,與大學時的戀人結婚,兩人在大城市像拓荒者一樣,開始了與他們父母輩截然不同的生活。
北京女孩子袁晗寒,與馬百娟、徐佳兩人,是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空間裡面。
袁晗寒的父母都是北京人,她小學、初中、高中上的都是北京最好的學校。
馬百娟做夢才能去的北京高校,徐佳考了三次都未能考到的北京高校,全國無數藝術生家裡幾代人擠破頭的央美附中,被17歲的袁晗寒輕而易舉、毫不猶豫地放棄了。
自主選擇高中輟學後,袁晗寒在家裡畫過畫,去南銅鑼鼓巷開過店,兩萬塊一個月的月租說交就交了,後來去德國留學,學習她最喜歡的藝術。
豐厚的家庭資產和背景,給了她十足的安全感,所以她會說出,「沒有想過會成為哪個階層的人,不會餓死就行了。」這樣的話。
同樣一句話,馬百娟和徐佳卻沒有資格說。
袁晗寒活得如此恣意,擁有如此多的選擇,這全然離不開她父母給到她的豐厚資源和財力。
這部紀錄片很現實也很扎心,它非常真實、客觀地描繪出中國的現狀,以致很多網友評論說,這部紀錄片拍的哪是出路,而是階層。
導演鄭瓊說,「這部片子我沒有一點讚美,但我也沒有一點憤怒在裡頭。」
對於我而言,這部現實又扎心的紀錄片,卻讓我看到了某種希望。
紀錄片里,導演鄭瓊把袁晗寒製作的一個藝術短片給徐佳看,讓鄭瓊意外的是,徐佳的反應非常平淡。
徐佳說,「我知道這個社會是不公平的,我接受這種不公平,但是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的下一代會達到袁晗寒的那種狀態。」
徐佳的這句話打動了我,這不就是我們絕大多數父母的狀態嗎?拼搏的意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生活。
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們可以決定下一代的出生。
紀錄片《出路》中,山區女孩馬百娟小學沒讀完就掇學,17歲就懷孕生孩子;
農民工後代徐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三次復讀終於找到出路;
城裡有錢人的袁晗寒,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而生活。
看似是拍攝了三個不同階層的人物,實際上也未嘗不是一種輪迴。
馬百娟的人生軌跡很有可能就是徐佳母親的一生,徐佳在父母的期待和付出中,努力跳脫出農民工一代的命運,而徐佳的下一代,即便達不到袁晗寒的那種狀態,至少有了更高的起跑線。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沒有絕對的不公平,袁晗寒的那種讓馬百娟和徐佳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狀態,是袁晗寒上一代、再上一代、一代一代拼搏和積累的結果。
換一句話來說,這部紀錄片,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父母越努力,孩子越有出路;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直接來講,這個時代,父母不努力,真的會拖孩子的後腿。(米粒媽頻道 : MilimaPinDao (點擊可關注))
常常聽到有人習慣性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其實,我們更是孩子的未來。
今天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們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更是孩子的天花板。
你現在努力掙錢的態度,就是孩子未來生活的樣子;
你現在拼搏向上的努力,就是孩子今後人生的賽道;
你現在毫不鬆懈的堅持,就是孩子往後成功的階梯。
這個時代,孩子的出路,拼的是父母的眼界、認知和財力。
為人父母,真的,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靠火氣,
也就是運氣。
既然平庸了,
基本上所有操作都是靠天收了,
有對的,有錯的,
大概率,錯的比對的多。
不過呢,
平庸的孩子,才有平庸的父母,
出色的孩子,才有出色的父母,
並不是有出色的父母,才有出色的孩子,
順序不要搞反了。
就像我們常說的,高徒出名師。
首先,平庸的父母要認識到自己平庸。
其次,自己平庸,不要阻礙子女成長。
第三,如果可能,儘力為子女提供條件。
平庸的父母想要教育出出色的子女,並不是不可能,但如果要這麼做,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條就是——放棄這種思想。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這種想法,可能性就很大;如果放不下,可能性就是零。
題主自己悟吧。
三流的父母想擁有一流的孩子,這是病 - 壹心理?www.xinli001.com 關於教育,一千個父母有一千種辦法。其實無非是父輩的經驗加上你自己成長的體會罷了。如果你的成長經驗很棒,說明你父母的經驗以及你的體會很對路子,那麼久延續好了,如果不匹配你家孩子的性格,那隨時更改。
反之,如果你的經驗不那麼美好,那就反其道而行。
不過,有一點我需要指出,孩子其實不應該過分的看中是否優秀。過分優秀的孩子是送給國家和人類的。其實我還是希望我的孩子中庸些,有個好的性格,有個好的身心,足矣。
還有,無論是培養精英的孩子還是培養中庸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前者陪伴一起努力學習,後者一起陪伴玩耍喜樂。
平庸的家長:將關注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不注重自己自身的成長。這樣容易讓孩子喘不過氣,自己也會慢慢和社會脫節。
聰明的家長:愛孩子,也愛自己,照顧孩子之餘,也能關注自己的進步。這樣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會更快樂,自己也有精神寄託,活得充實又豐滿。
平庸的家長:最典型的是,孩子做錯事,不問原因,直接一頓臭罵甚至打孩子;孩子說謊,不想想自己是否做了壞榜樣。久而久之,孩子會害怕這樣的父母,遇到事情也不會主動告知。
聰明的家長:耐心和孩子溝通,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從源頭解決,以鼓勵和教導的方式替代打罵。這樣的父母會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信賴感,並能逐漸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平庸的家長:孩子遇到難題,直接提供答案是最簡單高效的方法,但是這樣偷懶,孩子註定得不到成長。
聰明的家長:遇到難題,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的教育,可以避免孩子的思維惰性,鼓勵他們形成探索精神。
平庸的家長:不能容忍孩子犯哪怕再小的錯誤,久而久之,孩子得不到肯定,容易自卑。
聰明的家長:清楚的明白,試錯是孩子成長過程繞不過去的一環。與其直接否定,不如耐心鼓勵,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自然也能自信成長。
平庸的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要成為誰誰誰!」
聰明的家長:知道每個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加工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個性,發掘獨特的優勢,才能養育出正真優秀的孩子。
平庸的家長:給孩子的行為上了一把鎖,也就給孩子的心上了一把鎖。
聰明的家長:只要在不觸碰原則、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哪怕失敗了,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平庸的家長:直接告訴孩子不要這樣做。
聰明的家長: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要這樣做。
平庸的父母:一心想做100分的完美父母。
聰明的父母:隨其自然,用開放的姿態和孩子相處,讓孩子接觸真實、本真的自我。
平庸的父母:高高在上,自己說的話就是權威。
聰明的父母: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和孩子相處,是父母親,也是朋友,在這樣的前提下去理解、對待孩子。
平庸的父母:總是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怎麼做。
聰明的父母:給予建議,但選擇和決定權在孩子
首先平庸和出色是相對的,其次,拋開相對概念,如果說完善下問題「絕對平庸的父母如何才能教育出絕對出色的孩子」
四個字「別做夢了」
首先看你平庸的定義,很多平凡的人卻做著很偉大的事情。定義成功,不能用金錢名譽來衡量。列如,當今的明星與曾經為共和國奉獻終身的科技工作者們。
其次,教育孩子應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在早期成長中,尤其是0-6歲是孩子人格成長最關鍵時期,孩子必須要獲得足夠的關愛與支持,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應對成長中各種困難與挫折,才能形成穩定的人格。否則,我們會發現,成人發生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童年期找到原因,成人的婚姻事業受到局限也是因為人格不完善導致的。
因此,育兒最重要的是人格培養,需要父母的用心去澆築,這跟外在的東西無關。Alan_xxpsy2015
謝邀,已轉告我不平庸的父母。
既然都平庸了,還怎麼教出優秀的?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既然能教出,那也不叫平庸的。前後自相矛盾。
所以說,父母平庸,那父母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到優秀的環境中去呆著,比如送他們去名校離學習,比如送孩子去輔導機構吸收額外的知識。你說順其自然?那這父母真的是平庸了。越牛逼的家庭,對孩子的鞭策越嚴厲,你看到的那些讓孩子順其自然還能成才的,那真的是極個例。孟母三遷不就是個很好地例子?孩子初一了,他父親在和我商量的前提下,獨自給了他手機(不是我倆一起給的)。
當天下午6點左右給的吧,娃娃在好朋友家11點多回家(當然,我也是在他回家後才知道)。
你睡覺吧。
我等下再睡。
如果你不睡的話,廚房裡有碗沒有洗,要不你去洗碗。
好的。
你確定不睡嗎,快12點了。
我等爸爸回家了睡。
手機準備怎麼充電呢?
我放客廳。
上學會帶手機嗎?
不會。
這是我們當時的對話。
從給手機的那一刻,6點到12點多,他已經玩了6個多小時。可他的每一個回答都讓我既放心又不放心。
所以我是失望的,也是失落的。
失望在於,真的是糾結於,為什麼不是我倆一起給他,娃已經13歲,5歲到13期間玩過三個蘋果的平板,曾經3次比較沉迷遊戲,都是我做的惡人,施的壓力,甚至也有過激的舉動,摔壞過平板。
失落在於,就這麼輕易地給了娃手機,我感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控制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他做什麼,不做什麼,說多了他會不會反感我,幾乎一夜沒睡,就在糾結這個事情。
既然給了,就不能隨便收回,因為孩子大了。
怎麼跟他溝通,怎樣教他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怎樣讓手機帶給他好的東西多一些……
不知道明天會怎樣?
我想,我想好怎麼說了,也不知處理方式對不對。
孩子,昨天你感覺到媽媽有情緒了嗎?是哪些情緒,你願意說些關鍵詞嗎?你願意分析一下原因嗎?
嗯,你說對了一部分,關鍵的幾點媽媽得跟你分享。
第一點:你13歲了,成大男孩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我也想參與進來,我想和你爸爸一起,把手機給你。
第二點:關於給不給手機你,我們討論分析過多次,最後權衡利弊,還是決定給你。但也存在很大的風險,我們也很害怕你會管不住自己,我們不想自己那個幽默,懂事,有禮貌,情商還比較高,願意體貼爸媽的孩子,會沉浸在手機的虛擬世界裡,不吃飯,不起床,甚至撒謊。因為曾經有過,所以媽媽極度擔憂。
第三,我們得一起面對這個手機,他既不是猛虎,也不是野獸。他應該可以做你的朋友,你想好怎麼跟他做朋友了嗎?建議你看看準備下載些什麼軟體,怎麼排列,組合,怎樣取名字?其餘的,你自己看著辦,我們需要你儘快處理好。
自己先努力多開眼界並保持一個對孩子純良乾淨的心
平庸的父母就多陪少管。 過關注娃生活,少操心娃學習。幫不上忙起碼不瞎折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