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東西被搶,家長是否應該搶回來?

周六剛吃完早飯,女兒小帆就鬧著出門。未成想,五分鐘不到,我媽就領著淚眼婆娑的她回來了。

原來,小帆拿著新買的大黃鴨正在把玩,突然被四歲的蕊蕊一把奪去。說時遲,那時快,小帆一邊大聲叫嚷著,一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了回來。

從未見過這陣勢的蕊蕊嚇得哇哇大哭,她姥姥很是心疼,對著小帆半真半假「討要說法」道:「你這個小朋友,怎麼這麼厲害!」

同住一小區,為避免尷尬,我媽趕緊上前安慰蕊蕊,並要求小帆將玩具與之分享。小帆哇的一聲,也跟著哭了起來。

「有好東西,要學著和別人分享,知道了嗎?咱這樣硬搶回自己的東西,多不淑女啊!」我媽回家後給小帆「上課」。

在她看來,玩具被搶,立即搶回來是睚眥必報的壞脾氣表現,大度與之分享才是乖孩子。

對此,我表示並不贊同。

因為她完全混淆了分享與搶回的概念:

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前提是自願行為;

搶回,是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物品,乃捍衛主權的被動行為。


將兩者混為一談,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是對孩子物權的不夠尊重

研究發現,兩歲左右的寶寶,獨佔性就已顯現出來。

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他們開始用「這是我的」來宣告對事物的所有權。

只要他手上的、喜歡的東西,都會認為「這是我的,別人不許搶」,一草一木一瓶蓋,皆是他的專屬。

同學小潔曾說起,一次,她閨蜜帶著兒子磊磊到自己家玩,結果卻和自己的兒子小虎因搶奪小摩托車,打鬧起來。礙於情面及東道主身份,小潔強行要求小虎做出讓步,將玩具車分享給磊磊。

儘管小虎委屈地哭著一再強調「那是我的,還沒騎夠」,她依然置若罔聞。

事後,剛滿三歲的小虎,居然和她記起了仇,不再去碰那個小摩托不說,還一直悶悶不樂,對她愛搭不理。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小潔,及時跟兒子道了歉,情況才有所好轉。

當下,「分享」在家長的育兒觀念中,絕對是網紅般存在。

儘管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意義重大,但強迫為之,只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傷害。

朱德庸有句話講得特別好:「就像不同的植物為了適應同一種氣候,強迫自己長成同一個樣子那麼荒謬,我們為了適應同一種時代氛圍,強迫自己失去自己。」

心理學家表示,在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他們幾乎所有的激情和精力都用在自我意識的構建上。

在這一特殊時期,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表達自我的意願和方式,幫他們順利完成自我意識的構建。

比如,孩子手中的玩具和零食,請保證是在其自願的大前提下分享出去,而非逼迫。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小時候跟不上,長大後步步艱難。

但其實,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早已不堪重負。

《我的前半生》中有句經典台詞:面子是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倘若你家孩子東西被搶,即便搶回來,有可能引發尷尬,甚至衝突,損傷你所謂的面子,我勸你依然要堅持。

因為,在我看來,「搶回來」對孩子的成長,有幾點至關重要:

界限意識

對於已經初具物權意識的孩子來說,自己的物品神聖不可侵犯。

當有人蠢蠢欲動,想要打這些物品的主意時,他們甚至會用激烈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主權」。

曾在小區看到過這樣一幕:

四歲的小明,正在玩著自己的新式自行車。另一個比他稍小的男孩陽陽,顯然被這一新玩具吸引,嚷嚷著也要騎一下。小明用一句「這是我的,不給你騎」直接回絕。陽陽不依不饒,動手來搶,不料被一把推開。

陽陽媽媽在一旁看不過,出口指責小明不懂分享,一點不知道讓著弟弟。小明媽媽,堅定而有力地回懟:「車子是他的,如何支配,那是他的自由!」

誰的東西誰擁有支配權,這是人際交往中最起碼的界限!

懂得拒絕

搶奪他人玩具等財物,往小了說,是孩子任性而為,往大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霸權行徑。

搶回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對兩個孩子都有益處:

  • 它可以告訴主動搶東西的孩子:這世間的法則,並非你來評定,霸權主義行不通;
  • 告訴搶回的孩子:強權面前不退縮,果斷行使拒絕權,捍衛自己的主權,你就是人生贏家。

    孩子漫漫成長路上,需要拒絕的人和事有很多。懂得拒絕,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生命的精彩。

戰勝恐懼

育兒節目中,經常有家長朋友,看到自家孩子東西被搶後的孤獨無助,甚至哇哇大哭時,又急又氣,恨不得自己上前一把奪回!

他們質問孩子為何不去搶回,得到的答案也基本一致:

得罪別人,打不過對方,別人不喜歡自己……

洛夫克拉夫特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於未知。」

其實,孩子們內心並不是不想搶回,只是,太多的未知,阻擋了他們想要邁出的腳步。

此時,於我們家長而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嘗試著搶回來。

一旦他們發現搶回來之後,之前所有未知的擔憂都並未發生時,心頭的恐懼自然消除,自信也隨之建立。


曾有幸和一經常組織中日夏令營的老師聊過天。

他坦言,日本推行的狼性教育,的確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比如,同樣是參加一個深山探險活動,日本小朋友表現更為勇敢、果斷,競爭意識也更為強烈。

而中國小朋友,長期享受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待遇,缺乏必要的挫折、苦難教育,性格更為柔弱,像溫順的小綿羊。

這很是致命!

要知道,孩子總歸要進入學校,踏上社會,在未知名的遠處,很可能藏匿著「大灰狼」。

當有一天,「小綿羊」和「大灰狼」真的不期而遇,難道你還指望上演「狼愛上羊」的童話故事不成?

與其擔心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可能遭遇各路「豺狼虎豹」,倒不如早日將他們培養成一隻拼搏進取的「小狼崽」!

可能,你會有個顧慮:借鑒狼性教育,要求、甚至鼓勵孩子搶回自己的東西,他們會不會變得爭強鬥狠呢?

並不排除這種情況的存在,但也不必擔心。

我父親見識到她孫女的某些「霸道」行為後,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有脾氣咱不怕,講理就行。」

相信,完善的學校教育,輔以良好的家庭熏陶,要孩子做到明事理,絕非難事。

所以,家長朋友,放心大膽地讓孩子搶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抑或成為一隻「小狼崽」吧!

請堅信:

危險降臨時「張牙舞爪」,歲月靜好處慵懶溫順,該出手時,就出手,才是孩子最為可愛的模樣。

- End -

作者:家龍同學,喜歡文字的工科奶爸,願我的文字,讓你不枉此行。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TAG:父母教育 | 兒童教育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