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了你的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附自查表
一位長期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研究者指出,家庭教育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的成果:
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責難;
在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爭鬥;
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變得羞怯;
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容易自責;
在讚賞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感激;
在贊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自愛……
所以,家庭是對孩子們影響是最大的地方。
正如紀錄片《鏡子》里講述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不恰當的愛變成了害:
暴躁憤怒的孩子,迷茫痛苦的家長,面對鏡頭的控訴,一聲聲像動物般的嚎叫……
這就是《鏡子》的開頭,觸目驚心。
這部紀錄片毫不留情地撕開了家庭關係溫情美好的外衣,將父母和孩子之間血淋淋的親情傷口暴露給我們看,讓我們在沉痛中進行反思。
這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由導演盧釗凱、范永東拍攝。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
《鏡子》講述了以澤清、家明、張釗3個孩子為代表的一群青少年因輟學而導致家庭陷入困境的的虐心故事。
這些父母們在萬般無奈下不得不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而自己也接受了一堂關於如何做父母的課程。
誠然,每個做父母的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何愛,怎樣不讓這沉重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是我們從成為父母那天起,需要用一生去學習的。
1 暴力型家庭
《鏡子》里的第一個孩子,叫澤清。
一個剛剛13歲的孩子,會揪著母親的頭髮,把母親逼向牆角,拚命打自己的母親。甚至用椅子砸母親,還對母親動過刀子。
這位母親流著眼淚的講述,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到滿滿的傷心和絕望。
澤清不上學,不出門和人交流,成天在家裡上網,下軍旗。
而澤清面對鏡頭的講述,卻讓我們認識了他的家庭,他父母的另一面。
「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原來,孩子使用暴力的源頭來源於父母。
澤清說,媽媽幾乎沒有什麼時間關注他,媽媽下班後,他想和媽媽說說話,媽媽懶得理他,他想讓媽媽幫他煮個東西吃,媽媽卻不想下床。
孩子的不願意和人交流和對父母的冷漠也是有根源的。
澤清的父親嫌棄妻子不是他心中的賢妻良母,夫妻倆之間冷漠而疏離。
當兒子向母親動手甚至拿椅子砸母親時,父親的反應竟然是在主卧厭煩的躺著。
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澤清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冷漠,學會了暴力,反過來將冷漠暴力用在至親的父母身上。
從澤清這個問題孩子的身上,照出了隱藏更深的父母身上的問題。
他的父母苦惱地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卻不知道澤清像極了他們的樣子。
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是父母身上問題的翻版。
2 干涉型/控制型家庭
紀錄片里的第二個孩子叫家明,15歲剛參加完中考,準備上高一,開學兩個星期了,不願意去學校報名上學,沉迷於網路,黑白顛倒,這一晃他16歲了,已經輟學了一個月。
父親在樓下接到了特殊學校的老師後,還在一直強調要把孩子「糾正」過來,他認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家明的父親在上大學之前,家境貧寒,沒有穿過一雙皮鞋,他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成為私企高管,過上了看似「成功」的生活。
父親希望將自己的人生信條傳授給家明,為家明規劃好的人生道路,讓家明少走彎路,能更順利地實現理想。
可是,他不知道這不是家明想要的,或者是他不認同家明想要東西。他只想讓家明按照他的步伐來走。
當家明輟學,黑白顛倒地上網,要去唱歌,去畫畫,去當背包客時,作為成功人士的家明父親崩潰了,他感到他的生活徹底失去樂趣。
當父母帶著特殊學校的老師來家裡「控制」家明時,家明那一聲聲絕望的嚎叫讓我們聽出了壓抑在他內心的痛苦。
家明說,他的父母習慣了控制他,從小就不管他有什麼樣的想法。
他小時候想唱歌,想畫畫,父親不讓。
他喜歡小貓小狗,多次想養個寵物,可是他買回來,都會被父母丟出去。
連他騎自行車,都會被規定不允許騎出哪個範圍。
從小到大,父母不允許的事情,他堅決不能做。
父親曾承諾他中考過後想幹嘛幹嘛,結果考完後,又改口說以後有時間了請假帶他出去。
就像家明說的,父母說話就像逗小孩一樣。
所以,家明才那麼想要當背包客,做流浪歌手,目的就是他很想掙脫這種束縛,想走出去,證明給父母看……
老師說家明的父親是「死不悔改」,他就像一頭拉磨的驢,自以為一直在為孩子的未來付出,卻不知道正是自己無知的愛傷害了孩子。
孩子對自由的渴求,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太多限制。
家明像是一面鏡子,他青春期的厭學、叛逆照出了父母在他幼年童年過於嚴苛的限制。
3 放任型家庭
紀錄片的中其他孩子:
張釗,18歲,因為早戀而輟學,還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和女朋友一起住在家裡。
廈陽,25歲了,不工作,成天上網。
彤彤,12歲的小姑娘用和她年齡不符合的成熟口氣說:「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我們不是感染了病毒,我們是有了自己的感覺。」
……
難以忘記,那些孩子被控制,被帶到特殊學校時的絕望和憤怒。
片中的心理學家說,我們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一個問題孩子後面,一定是問題的家長,問題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種問題,但是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誠然,孩子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對的問題,一味甩鍋給原生家庭是不負責任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他們父母的樣子。
沒拿證就當了父母的爸爸媽媽們,看了《鏡子》後,請不要再用愛的名義殘忍的撕裂你和孩子的親情,讓親子關係一步一步走向敵對……
4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是裝滿愛的教育。
不要以為以上紀錄片里的例子太極端,與你沒有關係。看看下面這張表,你就知道一個孩子的毛病背後其實就是他家庭的毛病。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你要給你的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就該時常反思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對照下表,請自查。
1、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譴責別人,是因為平時你對他批評過多。
2、如果你的孩子凡事喜歡抱怨,是因為你總是挑剔他。
3、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對抗,是因為你對他有敵意和強制。
4、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善良,是因為你是一個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你的孩子膽小、羞怯,是因為他經常被嘲弄、辱罵。
6、如果你的孩子不跟你說心裡話,是因為你捉孩子的話兒把,翻老賬。
7、如果你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為你專制,沒有給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機會。
8、如果你的孩子很自卑,是因為你對孩子總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勵。
9、如果你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傷,是因為他的家庭沒有寬容和溫暖。
10、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自己,是因為你對他缺少接納、認可和尊重。
11、如果你的孩子不上進,不努力,是因為你對他要求過高他做不到。
12、如果你的孩子很自私,是因為你對他太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13、如果你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為你沒有教會他理解別人。
14、如果你的孩子退縮、逃避,是因為遭到了你的輕視和打擊。
15、如果你的孩子懶惰和依賴,是因為你替孩子做的事和決定太多了。
16、如果你被孩子控制了,是因為你不敢嚴厲管教,總是哀求孩子。
17、如果你的孩子撒謊、騙人,是因為你不夠寬容,喜歡懲罰孩子。
18、如果你的孩子冷漠,攻擊他人,是因為你對他的諷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你的孩子有暴力行為,是因為你常用暴力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
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黃金教育」整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