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物質溺愛or精神虐待?

每當問及某些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大多數父母都會回答,那還用說嗎?我辛辛苦苦掙錢不就是為了孩子嗎?供他吃穿上學要什麼給他什麼…….這是我擔任班主任以來,聽到最多的回答,從我們成年人的角度,確實,這就是我們愛的方式,後來跟一些父母談論家庭教育問題的時候,有人說我沒有時間教育孩子,自己沒讀什麼書也無法輔導孩子,只能在物質上盡量的滿足,只能做這些了,別的都不會,或者其他的就交給學校和老師了,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這就是農村家庭教育的趨勢,而我要說的並不是教育家口中的正規式的家庭教育,或者要求一下子改變這種現狀,我所要闡明的是對自己平時與孩子交往的反思,或稱之為愛的反思,正如我的標題,——物質溺愛?精神虐待?讀到這裡,你也許會說有那麼嚴重么,還精神「虐待」呢,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回看一下我們平時怎麼愛孩子的

一、可憐天下父母心

眾所周知,可憐天下父母心,歌頌父母愛的文章從古至今從來不缺,不可否認,從父母的角度或者說從成人的角度說,父母對孩子可謂傾其所有,愛盡一生,可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呢?當然,你也許會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怎麼能用孩子的眼光去評定呢?一了他的性子估計成天玩瘋了。但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嗎?別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早在20世紀初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就歲兒童的的認知發展進行了研究,孩子三歲就已經對外界有意識了,更何況是學齡期的孩子。記得有一次,我讓學生們寫一篇作文《某某我想對你說》,大部分學生 寫的是想對父母說的話,字裡行間讀出很多孩子們是知道父母是愛他們的,只是這種愛讓他們有時候承受不了。於是他們反抗,叛逆,不聽話。當然,依照學生們的這個年齡自然理解不了成人的愛,那是因為我們總是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去衡量什麼對他們好,什麼對他們不好,強迫他們去接受我們的觀念。我不否認這是一種經驗傳授,傳授的內容或許是正確的但是傳授的方式錯了。很多父母問我,我跟他好好講的時候也不聽,怎麼辦?那就去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講,曾經讀過一本美國教育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由美國教育家阿黛爾法伯所寫,裡面就講述了多種孩子願意聽的說的方式,而現實中的我們恰恰相反,而往往我們說的方式卻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僅是孩子不接受的問題,還會在心裡上造成一定的傷害,這種傷害我稱之為愛之名義下的精神「虐待」。如後來我在班上做了一次調查,寫寫父母曾說過最讓你傷心的話,我把它歸為以下幾種:

1、
你看隔壁家小明懂事有聰明,學習又認真,你看你。

2、
在客人面前閑聊時總是說:我家伢子沒一門,讀書不進

3、
讀完初中出去打工算了,你這樣混日子也是浪費錢

4、
父母答應的是總是做不到

5、
你還小不懂事,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一邊呆著去

6、
從不聽我解釋,只要犯了一點錯誤家暴力

7、
總是用陳詞濫調的口吻訓我,對我大呼小叫,從不給我面子

8、
總是打擊孩子我怎麼這麼蠢,像豬一樣,除了找我要錢你還會幹什麼,笨蛋,沒用的東西,不務正業,將來就撿垃圾算了

9、
很少跟我聊過天,要麼就是一開口你懂什麼,你現在只需要努力學習

10、
父母吵架吵著吵著就轉移到了我身上…………

11、
父母管得太多了,連交友都管……

當然也並不是說一定要按照人家教育家的方式去說,畢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方法是不太容易被成功遷移的,我所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學會對愛的反思。根據青少年的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尤其在這典型的「危險期」,這些話無疑對孩子造成很多的傷害,無論說這些話時是在什麼情況下,有多麼生氣,這些話如同告訴他你後悔生養了他,言者無意,聽者有意,孩子會把這些話潛意識的記下來,造成後來的惡性循環。父母總是以愛的名義說我是為你好,你看你要什麼給你買什麼,可是精神上呢?有沒有同時給予一點雨露呢?你有沒有欣賞過你的孩子讚美過你的孩子,我說的是當他取得進步時哪怕是一丁點,當他作對了一件事時給他點個贊?你有沒有鼓勵和安慰過你的孩子,當他遇到挫折時,當他遭受困難和打擊時或者當他犯了一些錯誤時,他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渴望被理解和鼓勵,如果一開始你這樣做了就沒有後面的明知故犯和死性不改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心理年齡的成長已經逐漸提前,我們眼中的孩子或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他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讚賞,和成年人一樣的平等對待,而往往我們成年人的錯誤就是太自以為是了,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人一生分為七個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審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咱們給予了孩子第幾層呢?

當然我並不是否認父母的付出,只是是時候該反思一下我們愛的方式了。也許我所接觸到的孩子個體有限,也許僅代表我所在的環境,但是我還是要對那些「傷害」過自己孩子的父母說,既然生了養了他,那就要愛他育他,用正確的方式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為愛護他們的生命愛護他們的心靈。愛對了是教育,愛錯了會變成「虐待」。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