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 眠 與 入 定

一、催眠誤作入定

我們很多人在練習入定的時候,往往會在心裡暗示自己要「松、靜、自然」。但由於「松、靜、自然」也是催眠的技術要點,因此我們往往不知不覺中在利用催眠進行入定,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在催眠過程中加入了專註的因素。

事實上,在沒有真正入定前,我們總是在催眠和專註間搖擺不定,這是昏沉和散亂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由於採用了催眠的技術,這就導致有的人錯誤地把催眠的境界當做了入定。由於催眠的境界也很輕鬆、很清靜、很美好,因此,許多人長期墮入這種催眠境界不能自拔。他們甚至固執地認為他們所得到的那種境界就是入定,比如有的人在催眠中感覺到身體飄起來,或感覺到身體的膨脹與縮小,或有所謂的靈魂出竅的感覺等等;這些全部都是催眠的境界,與入定毫不相關。

為了防止墮入催眠境界,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對催眠進行認識:

身:催眠要求身體必須全面、深入地放鬆;

心:心要柔軟,要靜,不能對任何事物形成專註;要體會觀察對象的靜、柔;

「松、靜、柔軟」同樣是入定過程中必須做的工作。由於和催眠擁有這種共同的基礎,因此必須警惕不要墮入催眠,並及時採取必要的充分的技術上的措施。我們所要採取的措施當然必須是有利於入定的措施,是與定中特徵相應的措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定中特徵有所了解。定中有哪些特徵呢?

1 高度清明:這種清明感類似於看高清圖片時的感受;

2 高度專註:這種專註是對任何事物和此事物整體與細節的平等無差別的恆定地高度專註,這種高度專註帶有明顯的親切和拉近感,有那種幾乎要融為一體的感覺;這就像小孩子在專心地看連環畫一樣,由於特別專註,因此不由自主地會拉近書和自己的距離,於是媽媽就提醒他要保持距離;

3 心的深、細、懸:正在定中的時候,你是無法體會到心的深、細、懸的。只有當你剛從定中出來,你才能體會到心的深、細、懸;定中這種心的特別的特徵,和平時散亂心的特徵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和催眠時心的特徵也是不一樣的。催眠能讓我們獲得柔軟心,但卻不能讓我們獲得這種深、細、懸的心的特徵;這種心的特徵只能建立在專註的基礎上;

當對定中特徵有了深入了解後,我們就能採取一些與定中特徵相應的措施,從而有利於入定,並有效防止墮入催眠;

二 怎樣利用催眠入定?

首先我們要對催眠保持一定的覺知力,而不是毫無警惕的催眠。當然這將影響催眠的質量,但卻不至於使我們犯更大的錯誤。我們要及時把握催眠的深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在身心的清涼感到來時,能夠及時覺知,並有意識的住於這種境界,進一步達到穩定的程度。住於這種清涼感,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使我們的散亂和昏沉最大限度的減輕,從而為下一步專註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要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在催眠中培養專註力。這種專註力的培養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你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1 與心的深、細、懸相應:你所選擇的觀察對象,有利於培養心的深、細、懸。比如你觀寫毛筆字的慢動作。粗筆畫與細筆畫相比較,細筆畫容易讓心變得微細;比如觀呼吸,有的人僅僅在呼吸的綿長上下功夫,這是不夠的,因為催眠也是在呼吸的綿長上下功夫的;呼吸的綿長只能讓心變得柔軟,為進一步的專註打下基礎;我們必須在吸氣與呼氣之間的停頓處下功夫,才能讓心變得深、細、懸,從而才能進入定中;一旦進入定中,我們將完全住於呼吸的停頓處,從而徹底斬斷呼吸。

2 在念頭動處下功夫:毫無疑問,在所有的觀法中,只有觀心能夠讓我們準確地不出任何意外的進入定中。事實上,思維衍生狀態中的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定境)是按照念頭的情況來劃分的;而思維的根本狀態則是僅僅只有思維而沒有念頭的,也同樣是以念頭作為劃分標準的,因此觀心是導入定中的最佳方法。與之相反,觀心是催眠最忌諱的。

我們許多人往往總是狹隘地認為觀心就是觀念頭。事實上觀心並不僅僅是觀念頭的生滅,我們平時所說的觀慢動作其實最終也是轉為觀心的。通過觀手的訓練,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在指揮手的運動時,我們必須首先起念,然後才能進一步調動手的運動。觀慢動作達到較高程度時你將發現我們的動作並不是連貫的,它的每一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移動,都是必須首先動念的。正是這個動念,把慢動作切割成了一個個片斷;我們平時人因為心的散亂,並不能覺察到這一點,催眠中也是不可能覺察到的,只有專註力特彆強,覺知心特別明厲,你才能覺知到這個動念處,而真正的入定正是從這個動念處切入的。如果你僅僅只能讓自己住於連貫的慢動作,而無法看到慢動作是由片斷構成的,那你將很難入定,你將有可能墮入催眠,因為催眠師也是誘導被催眠者觀察慢動作的連貫性的。

推薦閱讀:

TAG:催眠 | 打坐 | 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