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片遺補

遇到朋友,最受歡迎的話題還是電影,向陌生人破冰,也是最好的溝通,電影和美食電視節目談個三天三夜也談不完。

最近又想不出甚麽題目寫稿,好友問道:「為甚麽不寫美食和電影?」

其實我早在2012寫過,在一篇叫《飲食佳片》的散文中,要講的已經全部說完,又不想重複,如果有讀友想知道我用這個題材寫些甚麽,翻舊稿去好了,科技已那麽發達,一下子找到。

有些看過這篇東西的朋友問說:「你講的最佳,為甚麽沒有《壽司之神 Jiro Dreams of Sushi》2011這一部呢,拍得很好呀!」

第一,好與不好,完全是個人的觀點,要選那一部來談,也是我個人的決定。不過,我不是不說道理的,這一部片子的確拍得不錯,不過是紀錄片,而不是劇情片,談好的美食紀錄片,又有一大篇文章可作。

第二,《壽司之神》中講的次郎,我並不欣賞,我對壽司的感覺是想點甚麽就叫甚麽,不是次郎那般塞一大堆你愛吃也好,不愛吃也好的海鮮,還要加上十幾二十個飯糰到你胃中去。對的,次郎敬業樂業,一切都嚴謹,魚蝦貝類都選擇最好的,飯糰之中,有幾粒米都要算清楚,但是,日本的職人,哪一個不是這麽挑剔?只有粗枝大葉的西方人才大受感動,驚為天人,這也解釋了米芝蓮一到東京,給那麽多星。

重讀舊作,發現遺漏的美食電影甚多,像《Soul Kitchen》2003、《No Reservations》2007、《Eat Pray Love》2010、《Julie & Julia》2009等等等等。

可惜的是,這些作品雖然在談美食,但是現在提起,卻一點印象也沒有。要是電視上重播,我也會當是剛上映的新片看看的。

有一部倒是記得清楚,那是史畢堡和大紅大紫的黑人節目主持人Oprah Winfrey監製的《The Hundred Foot Journey》2014,也許在好萊塢看起來這是一部小成本的製作,比起那些特技片,已是花了很多錢。

沒有甚麽大明星,最貴的一個是演餐廳女老闆的Helen Mirren,已是老牌演員了,片酬貴不到那裡去,其他的都寂寂無名,演父親的Om Puri在印度大有來頭,是被尊重的性格演員,演男主角的Manish Dayal一直在美國掙扎,但爬不起。

令我記得此片的是另一女主角Charlotte Le Bon,她在法國電視台主持過給知識份子看的清談節目Le Grand Journal,本人是個時裝模特兒,不過她說過很討厭這份做了八年的工作,負責的電視節目中主要是講天氣,但對白自己寫,分析天氣也能分析得有趣而生動,實在不容易,在二〇一二年她開始拍電影《Astérix and Obélix : God Save Britannia》, 然後又拍了《Mood Indigo》和《The Marchers》,二〇一四年,她在《Yves Saint Laurent》演聖羅倫的女神,後來演了票房失敗的《The Walk》2015之後,觀眾以為再也見不到她,豈知她反彈起來演了《The Promise》2016和動作片《Bastille Day》2015,另外又主演了兩部法國片,自己也導演了一部叫《Judith Hotel》的短篇電影,之後,也又做了很多不賺錢的工作,像街頭表演等等。

Le Bon樣子甜美,又是一個知識份子,我很喜歡。

觀眾對美食電影似乎樂此不疲,在二〇一五年用大明星Bradley Cooper拍了《Burnt》,花大製作費,但得不到好評。反而是Jon Favreau拍的《Chef》2014,用一千一百萬美金罷了,就賺到四千六百萬。他自己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拍厭了大製作的特技片,說不如來一部講美食的玩玩看,結果從韓國大廚Roy Choi得到靈感,用快餐車為主題自己當男主角,拍了這部片,雖然不是甚麽可以像《Babette』s Feast》1987或《蒲公英》1985那種可以進入美食佳片殿堂的鉅作,也甚為清新可喜。

外國的影評人很尖酸刻薄,見到美食電影大興其道,把那些不值一提的叫為「食物色情片Food Porn」,一淪為這級數,就永不翻生了,好在《Chef》不在此例。

雖然不是生人演出,但卡通片《Ratatouille》2007就不失為一部好的美食電影。故事說廚子和美食評論家的鬥爭,但是打敗評論家的不單單是這部片子,以前提過的《The Big Night》1960,更對食評家打了一大巴掌。

有些朋友抗議說:「為甚麽不提周星馳的《食神》1996呢?它也不失為一部好的美食電影!」

很對不起,這部戲拍的儘是美食,但與美食搭不上一點關係,是部特技功夫片。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電影 | 美食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