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悲傷時,所有人都應該學會的一件事

01

前段時間,那個總是出現在漫威系列電影里,成為漫威迷固定尋找的小彩蛋的美國漫畫巨匠斯坦·李離世,讓全世界的漫威迷哀思。

人們也不禁聯想到不久前離世的金庸先生,這個秋天,已經帶走了很多人。

每個人逝去,都會令一些人陷入悲傷,只是程度深淺的不同。至親離去的悲傷是撕心裂肺,崇拜敬仰的人離去,會讓人痛心與惋惜……

悲傷是無法避免且無處不在的,因為有愛就有痛。

那麼悲傷作為一種負性情緒,我們該如何理解悲傷,正視悲傷呢?

我們又是否能從中找到積極的力量?

02

心理治療師茱莉亞·塞繆爾的《悲傷的力量》一書中,解釋了什麼是悲傷。

她說,悲傷是一種對待失去時的情感反應,是一個高度個人化、自相矛盾、混亂和無法預測的內心過程

如果想要控制它,就需要理解並學會與這樣的核心悖論共處:

我們必須學會伴著事與願違的現實來生活。

悲傷就像是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那些被看到的,包括我們的話語、我們的樣子和我們的表達等,這些只佔了整體的三分之一。

而隱藏在悲傷海平面以下的,是一場失去的痛苦與生存的天性之間的「拔河大戰」。

悲傷的過程,就是一個來回往複於失去與恢復之間的動態過程。

也正因如此,因為悲傷而不得不接受的痛苦,就會成為改變的契機。

眾所周知,如果一切按部就班,我們都很滿意的話,我們就不會有動力去改變任何東西。

如果相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不安、厭倦、憤怒、焦慮或恐懼等情緒折磨的話,通常我們會問自己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是我們人際關係還是工作出了問題?我們需要改變什麼才能重新感到滿意,甚至快樂?

當悲傷讓我們感受到更大的痛苦時,這種痛苦就會強迫我們去適應已經變得不同的外在和內心世界。

而且,最傷害我們的可能不是悲傷,而往往是那些我們試圖逃避悲傷的行為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會正視悲傷

03

皮克斯製作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給我們展示了發生在人類大腦中的種種場景。

電影圍繞著一個11歲小女孩萊利展開,然而故事並沒有從萊利的視角進行講述,而是轉向了她腦中的情緒指揮官——樂樂的視角。

樂樂,還有萊利的其他情緒——憂憂、怒怒、厭厭和怕怕,共同主導著萊利的行為並幫她適應新的環境。

看這五種情緒在萊利的腦海中如何分工合作很有意思,但藍色的小人憂憂(Sadness)大概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

因為這是一部關於喪失的電影——當萊利要離開明尼蘇達,搬家到舊金山,離開往日的朋友,她感到被悲傷籠罩著。她在和家鄉道別,也是和自己的童年道別。

但萊莉的痛苦和憂傷並沒有得到自己的正面接納,因為在她的頭腦中,樂樂對憂憂總是進行否定和打壓。

表面的開心並不是萊莉真正想要的,壓抑帶來了更大的破壞。萊莉的思維出現混亂,關於家庭、友誼、興趣等記憶逐一倒塌,甚至打算離家出走。

情緒本身具有強大的力量。如果只是否認和壓抑悲傷痛苦的情緒,不讓負面情緒的力量流淌出來,便可能醞釀出更大的悲傷,甚至作出失控的行為。

而正視悲傷,是對自己的一種關懷 ,能讓悲傷的能量得到轉化。

當憂憂走進萊莉的思維指揮區,手指觸碰到思維區域的瞬間,萊莉的憂傷情緒迅速蔓延,並激活了原本已喪失正常功能的思維,除去了萊莉離家出走的念頭。

萊莉終於沒有顧慮地在家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的悲傷和痛苦。

神奇的是,展現出自己的悲傷後萊莉,便不感到痛苦,並逐漸感受到家人的溫暖,體驗到新的快樂情緒

這也就是我們能夠在悲傷中,所獲得的積極的力量。

04

在《頭腦特工隊》里,快樂努力消化著每一個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用各種方式,讓萊莉在遇到挫折時往好的方面著想。

而悲傷,卻似乎一直在犯錯,她染指了快樂的回憶,他讓萊莉變得抑鬱。甚至讓觀眾覺得,這個「悲傷」真的很討厭。

「悲傷」的自己真的很令人討厭,我們多少都會有所抵觸,彷彿「悲傷」、「憂鬱」,天生就是軟弱、錯誤的代名詞。

但正如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7:負性情緒》里所說,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沒有可怕的情緒,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緒。

負性情緒並非一無是處,就像硬幣有正反面一樣,其實反映了你的需要。

真實的悲傷會讓你面對現實,體驗生命,從而知道什麼是你真正需要的。

悲傷是負性情緒的宣洩。如果沒有悲傷,快樂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在你感到悲傷時,可能很多人會勸你:忘掉那些悲傷吧,多想想開心的事情。

但其實,悲傷是不會消失的,你只能選擇面對。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應對悲傷,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

愛和努力……努力和愛,這就是全部。

畢竟悲傷因愛而來,只有愛能治癒因愛而來的痛。

作者:何似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TAG:悲傷 | 情商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