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無愧經典之名

《哈利·波特》歷來是我推薦給青少年、兒童的首選奇幻小說讀物,竊以為其經典之處至少包括如下三點:

1、奇幻小說的特質:玄妙瑰麗而又自成體系的幻想世界;

2、偉大的入場券:深厚的語言功底、妙至毫巔的情節構思;

3、不朽之處:不避諱現世的惡,並用一種更包容的心態將正直與善良播種在讀者心中。

下面分點細說。

一、奇幻小說的特質:玄妙瑰麗而又自成體系的幻想世界;

面對一部幻想類小說,或許我們可以首先評估它是否呈現了一個玄妙瑰麗而又自成體系的幻想世界,而我的參照物是贊斯系列、蝶形世界、魔戒、納尼亞、九州、藏地密碼等讀物。前四者,是公認的世界經典幻想小說,後二者在中國也頗具代表性。通過對比,我想各位讀者自己心裏面應該也有一桿秤:比起其中五部的完全架空的做法,哈利·波特系列居然能在現實的土壤上建起一座空中花園,將現實與幻想之間巧妙地粘合在一起,實在是讓人擊節

還記得《盜夢空間》里的築夢技巧嗎?不是被人牽著走,而是在無意中去發現它。《哈利·波特》便是如此,在閱讀過程中,你的感覺不是每隔一短時間作者扔給你一塊路標,而是它剛好就在那裡,你恰好沿著風景信步而行

二、偉大的入場券:深厚的語言功底、妙至毫巔的情節構思;

與其讓孩子讀一些粗製濫造的、用膚淺的語言堆砌而成的、常用字普遍在兩千以下的網路小說,真不如買一套哈利波特讓她們細細品讀。

我一直認為,嚴謹的寫作態度,幾易其稿、反覆修訂的習慣是一部作品經典化的必要條件。什麼是經典?經典應該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是每一次重讀都有滿滿發現的書籍。對語言的苛求是經典化的入場券,它讓作品至少在形式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文本細讀,經得起文學理論家的批評。而《哈》做到了。羅琳的語言功底確實是經得起考驗的,7本書寫了整整十年,這種對自身作品的尊重和嚴謹值得欽佩。

一部好的作品是一個完美的圓,完美,純粹,沒有雜質。《哈》在情節上可說是渾然一體,其構思之精巧實在讓人擊節,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來形容它也不為過。具體的例子知乎上已經討論太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三、不朽之處:不避諱現世的惡,並用一種更包容的心態將正直與善良播種在讀者心中

僅有上述兩點,終究不過是一部好的、有趣的、吸引讀者的奇幻小說(如贊斯系列),但是《哈》超出了普通奇幻讀物,它不避諱現世的惡,並用一種更包容的心態將正直與善良播種在讀者心中。

《哈》處處都是現世的影子:姑媽一家對哈利的惡劣態度;教授可以隨意給學生打分,沒有什麼明確的規則;斯內普作為教授,毫無容人的雅量;黑魔法、食死徒猖獗一時;血統論曾大行其道;鑽心咒讓納威的父母變成了瘋子(這一幕一直讓我觸動不已,納威的奶奶在這一刻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尊嚴);麻瓜這個滿含語言權力與暴力的語詞持續存在;被奴化的家養小精靈;小天狼星、鄧布利多、羅恩甚至赫敏、哈利本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小毛病……當然最後,斯萊克林的存在。

小時候,斯萊克林的存在一直讓我非常困惑,因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是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的,是把「邪惡」兩個字寫在頭上的一群人。而且,作品從第一部羅恩出場開始就直言不諱斯萊克林的邪惡,研究黑魔法,擁護伏地魔,成為食死徒。那麼,偉大的霍爾沃茨校長們,為什麼不取締斯萊克林呢

因為上面列舉的這些現象,都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就像光明下的影子。事實上,斯萊克林們到第七部依然執迷不悟。最終與伏地魔的決戰之際,他們還被格蘭芬多、拉文克勞、赫奇帕奇們關了起來,羅琳完全沒有任何給這些人洗白的意思,直面邪惡,承認人世間惡的一面,對青少年讀者來說具有更大的震撼力。

但是這種惡是包容在更大的愛裡面的,所以這種惡是溫和的,讓人警醒而不反感,排斥。讓看慣了二元對立作品的小孩子讀讀這樣的小說再好不過了。鄧布利多對學生的愛,斯內普對哈利母親的愛,以及鐵三角在真實人性鬥爭後依然攜手整個霍格沃茨的正義力量擊敗邪惡一方,就顯得如此真實而深邃了。

《哈利·波特》是羅琳送給孩子的禮物,讓她們在美妙的閱讀過程中去睜開雙眼慢慢認清這個世界,然後,依然滿懷光明、希望,依然堅信著正義與善良


推薦閱讀:

TAG:哈利·波特 | 西方奇幻小說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