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無忌人設會這麼聖母?按理說爹媽被逼死,自小因玄冥神掌成了廢柴,沒什麼朋友。那不應該是黑化才是?
這個人設是不是太聖母了一些,我覺得在王晶改編的魔教教主中才應該是張無忌的性格才是。
以下部分原文
張無忌道:「我爹爹媽媽是給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華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後來年紀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卻越來越是不懂:到底是誰害死了我的爹爹媽媽?不該說是空智大師、鐵琴先生這些人;也不該說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於,也不該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類的人物。這中間陰錯陽差,有許許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兇手,我將他們一一殺了,又有甚麼用?我爹爹媽媽總是活不轉來了。趙姑娘,我這幾天心裡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
爹媽死了,還原諒。他是不是應該讓趙敏晚上不要去跑步,給她買跑步機?(也有可能是題主不太喜歡金庸,我覺得他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給人們種下俠義的種子。所以我更喜歡古龍,他們兩者金庸更像一個政客)
張教主不是聖母啊!
聖母是什麼,是「六叔你就原諒楊伯伯吧,他也不容易」,是「義父你就原諒成爺爺吧,他也是酒後失態不是故意的」,是「胡先生你就原諒鮮於掌門吧,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慷他人之慨,還帶有強迫的特徵,不從就會被扣上各種各樣的道德帽子,這是聖母。
張教主原諒的是打過自己一掌差點要了自己小命的玄冥二老,是逼死父親母親的少林派崆峒派。
對鮮於通,對阿三,張教主可沒手軟。
可以說,張教主不是現下帶有貶義色彩的聖母,他是真·聖母。
他父親自殺是因為妻子導致了三哥癱瘓,母親自殺是殉情,六大門派的原因反倒是少數。
你要他報仇是不是應該把三叔打一頓,再把父母挖出來鞭屍?
2018.11.03更新
我好像沒有真正回答題主的問題,題主是想知道,張無忌在遭遇父母雙亡,自己身患重疾的人生慘變之後,為什麼沒有因此心性大變,變得刻薄暴戾,心狠腹黑?
原因可以從多個方面說:
第一,父親的光輝形象從小給他灌輸的偉光正的價值觀,使得張無忌從小就有道德上的驕傲,在道德上自視甚高。這一點,他在父母雙亡之前剛剛通過了終極考驗,在玄冥二老的百般折磨下,硬是沒有吐露義父的下落,後面身受玄冥神掌折磨,他竟然在大人面前強忍著一聲不吭,對於一個十歲的孩子,這一點多麼難能可貴。之後,只為了一句承諾,十四歲的他千里迢迢,九死一生,穿越大半個中國,把楊不悔從皖東的蝴蝶谷送到西域昆崙山坐忘峰,好幾次死裡逃生卻沒有絲毫抱怨。試問,這樣一個人,如何才能背棄自己的道德信仰,變得心狠腹黑?第二,在冰火島的幾年,謝遜對他疼愛有加,關懷備至,謝遜又是個身世可憐的瞎子,這使得張無忌在享受疼愛的同時,內心怎能不生出一種悲憫與同情來?他長大後的博愛也是由此而起。後來歷盡千險送楊不悔去坐忘峰,除了第一點所說的道德責任外,也有博愛的成分。
再後來,他對珠兒,對小昭的愛也多是起於憐憫博愛。這種憐憫博愛成就了了他寬廣溫和的性格。第三,他從小到大遇到的人,大都對他不錯。
冰火島十年不用說了,小皇帝待遇;回到中土之後,武當山上大半年武當諸俠,張三丰對他的疼愛,漢水上周芷若對他的關心,後來常遇春的照顧,胡青牛的青睞。以及後來遇到珠兒,周芷若,小昭。都對他很好。 只有兩次不好的經歷,一次是朱九真一家,一次是昆崙山何太沖夫婦。這兩次我覺得完全不足以讓一個人黑化。關於朱九真,打個比方,知乎上天天有人吐槽渣男渣女,也沒見誰黑化; 關於何太沖夫婦,是很卑鄙惡毒,但畢竟是路人,而且最終化險為夷,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的經歷也不過稍稍修正世界觀,不會讓價值觀崩塌,何況我們心胸寬廣的張教主呢?第四,張無忌從小離群索居,冰火島十年,武當山半年(具體多久我記不清了),蝴蝶谷四年,昆崙山峽谷中五年,基本不與人打交道,沒有人教過他那些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的手段方法,他也不習慣算計,凡事過了之後就釋懷。他就是想黑化也沒有本事沒有基礎啊。
大概就這些吧,想到再加。
————————————————
以下原答案:有與世無爭的童年,就沒有狠厲與果敢的性格;
有父親灌輸的道德潔癖,就有他骨子裡的硬氣;有義父這個可憐人的疼愛,就有他柔軟而博愛的內心;有義父的嚴格到苛刻的訓練,就有了堅韌不拔的性格;有母親的寵愛,就有對生活的熱愛,對自己的肯定。這樣的童年經歷,長大了不就這樣一個軟中帶硬又聖母心的張無忌嗎?
說他自小就是廢柴,你肯定沒讀過原著。不這樣,他就成不了張無忌。
他患得患失,他口善心軟,他只想做個好人。這樣的人,你讓他黑化他都會考慮一下自己黑化帶來的後果。
舉個例子,張無忌最接近黑化的一次就是練聖火令武功之後,戰鬥風格有點靠攏霍山的意思,然後他很快就懸崖勒馬,自己改回來了。
或許當年謝遜的經歷讓他覺得,做個壞人活著真累。
他爹媽不是被別人逼死的,是被自己的兄弟情逼死的。
張翠山全身發抖,目光中如要噴出火來,指著殷素素道:「你……你騙得我好苦!」
殷素素將佩劍遞給張翠山,說道:「五哥,你我十年夫妻,蒙你憐愛,情義深重,我今日死而無怨,三伯不肯斷我手臂罰我的大錯,只盼你一劍將我殺了,以全你武當七俠之義。」張翠山接過劍來,一劍便要遞出,刺向妻子的胸膛,但霎時之間,十年來妻子對自己溫順體貼、柔情蜜意,種種好處登時都湧上心來,這一劍如何刺得下手?他呆了一呆,突然大叫一聲,奔出房去。殷素素、俞蓮舟等六人不知他要如何,一齊跟出。只見他急奔至廳,向張三丰跪倒在地,說道:「恩師,弟子大錯已經鑄成,無可挽因,弟子只求你一件事。」張三丰不知內室中發生何事,溫顏道:「什麼事,你說吧,為師決無不允。」張翠山磕了三個頭,說道:「多謝恩師。弟子有一獨生愛子,落入奸人之手,盼恩師救他脫出魔掌,撫養他長大成人。」站起身來,走上幾步,向著空聞大師、鐵琴先生何太沖、崆峒派關能、峨嵋派靜玄師太等一干人朗聲說道;「我妻子殺了不少少林弟子,那時她可還不識、得我,但我夫婦一體,所有罪孽,當由張翠山一人承當!我和金毛獅王義結金蘭,你們凱覦屠龍寶刀,想逼我對不起義兄,武當弟子豈是這等卑鄙無義之徒!」說著橫過長劍,在自己頸中一划,鮮血迸濺,登時斃命。
至於沒有朋友,那更是開玩笑了。
張無忌在武當山上住過數年,那知客道人是俞蓮舟新收的弟子,他不相識,卻識得清風、明月兩個道童,知道俞岱岩有時出來,便坐了軟椅由道童抬著行走。見二童走向放軟椅的廂房,悄悄跟隨在後,一等二童進房,突然叫道:「清風、明月,認得我么?」二童嚇了一跳,凝目瞧他時,依稀有些面熟,一時卻認不出來。張無忌笑道:「我是無忌小師叔啊,你們忘了么?」二童登時憶起舊事,心中大喜,叫道:「啊,小師叔,你回來啦!你的病好了?」三人年紀相若,當年常在一處玩耍。
張無忌道:「清風,讓我來假扮你,去抬三師伯,瞧他知不知道。」清風躊躇道:「這個……不大好吧!」張無忌道:「三師伯見我病癒歸來,喜出望外,高興還來不及,哪裡會責罵你?」二童素知自張三丰祖師以下,武當六俠個個對這小師叔極其寵愛,他病癒歸山,那是天大喜事,他要開這個小小玩笑,逗俞岱岩病中一樂,自無傷大雅。
除了武當山上的人對張無忌很好以外,下山之後,常遇春、徐達朱元璋、楊不悔、周芷若這些人,哪個不算朋友?哪個對他不好了?
瞎揣摩~~感覺提問者對金庸還是讀的少。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金庸小說看完後,後記也是非常值得看的。他曾在後記里說過人物塑造出來以後,他們的行為是不受作者控制的,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特徵發展的。
張無忌黑化,也不是不可以,但就變成作者強行安排他的行為了。
經歷大變動的人,有的始終看不開,像謝遜。拼了命的我要報仇。有的就此看開,思想上進入更深層次,開始反觀自我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張無忌從島上長大,心思純良,本身性格多像他爸,骨子裡有文人氣質。後期成長以張三丰為監督人,其年紀,閱歷,思想都是另一種境界。從張三丰看待殷素素,以及後來看待明教的態度,可見其是非常豁達的。所以張無忌從小心裡是埋下真聖人的種子。他對政治的不敏感,對愛情的搖擺。其實他不是軟弱,只是志不在此,他在內心深處隱隱是看透的。
我曾經就王重陽奪九陰真經的事情詢問過很多人,在沒看過原著的前提下,我所經歷過只有一個學妹曾經說過類似郭靖的話。雖然沒表達過,但我內心是非常佩服她的。這種善良與單純,不是後天所能教導的,而是發乎內心地希望能解決他人的煩惱。
讓人想到道德經里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論觀點正確,也不論如何理解。至少王重陽與郭靖是嘗試站在治世的層面上在考慮問題,無論其以何種方式表達,他們都是自帶悲天憫人光環的角色。
為什麼會提這樣的問題~~可能是我們被現代小說電視套路多了,覺得遇到這個問題就會這樣發展。而忽略了現實中,經歷了相同變故的人,呈現出的是各不相同的人生。在與病魔爭鬥後,有人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與家人共度,有人積極投身社會事業,有人放浪形骸擁抱生命,有人暫避塵世出家隱居。這些選擇都是帶有極深的個人烙印,並不遵守所謂的理所當然。
優秀的小說家,都是描寫人物,而不是寫套路。當然,套路好寫的多。
古龍的小說,非常爽,感覺像是湍流激蕩。十分暢快,而且一讀就停不下來。金庸的小說,更像是山澗暗河。可以一讀再讀,每看必有新感觸,時時讀時時不同。
古龍寫的大多是小人物成不了大器的原因就在這兒。
金庸寫的是大人物,大人物要幹嘛,要忍常人所不能忍,為常人所不能為。項羽對劉邦說你再給我來勁我煮了你爸媽,劉邦沒有一怒「老子跟你拼了」,而是回答「那你煮熟了給我分碗湯」。劉邦不怕別人罵他是孬種嗎?不擔非議怎麼能成大事?李世民殺自己的親哥親弟逼自己老爸退位,他不在乎別人罵他狠嗎?不擔這惡名又怎麼能大事?
「如果是我早就XXX」了,大多還是屌絲心態,境界還停留在「誰瞪我一眼我殺他全家」,沒有對整體形勢形成全局觀。看看當時元蒙在北方虎視眈眈,他一個毛頭小子孤身至於群雄環伺之下,誰也不知道他是敵是友,只要他殺一人,結果無非是被人圍毆至死,明教大傷元氣,無力阻擋元蒙,對於整個中原有什麼益處呢?
因為他的格局比普通江湖人更高,殺他父母的是誰?並非具體的某個人,而是人的貪念和明教與名門正派互相的偏見。對個體報復是沒有意義,所以他選擇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報復方式,就是殺死這些偏見,而不是殺人。
正如他對蒙古人的態度,小時候他對朱元璋們說"願各位能打走韃子,讓天下老百姓吃上飽飯。"長大了他對趙敏說「我們中原人有個願望,就是你們蒙古人退回自己的地方」,但從來不會像常遇春那樣說"他日我一定要殺光這些滿洲韃子"。
有人說張教主政治上迷糊,其實縱觀金書,政治上最清醒的就是張教主,試問金書中那個男主角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不就張教主在內的寥寥幾人
無忌哥哥不聖母,是善良。
他會生氣,會難過,會恨,會在圓音辱及父母時差點殺了他,會氣急怒扇趙敏幾巴掌。
可是他從小生長在冰火島,父慈母愛,回大陸前於人世間的醜惡從未有過概念。
玄冥神掌並未讓他成為廢柴,張無忌生來一副好腦子,否則也不會自己稀里糊塗治好常遇春。
他也並不是沒朋友,回到中原之後武當山上的小夥伴不是他的朋友嗎(清風明月再見到他歡喜地叫小師叔關心他的病就是證明),常遇春不是他的朋友嗎?周芷若不是他的朋友嗎?常遇春帶他去找胡青牛,最後幫著他對抗元軍。周芷若只與他有一面之緣一飯之德,但最後還是在對他的愛中掙扎。胡青牛不是他的朋友嗎?不管一開始救他出於什麼目的,在蝴蝶谷的幾年無忌哥哥也是快樂的。
其實無忌哥哥的成長環境註定了他不是一個people person,蝴蝶谷他是快樂的,掉下懸崖在空谷中練習九陽神功的日子是快樂的,他的本性就是善良且溫柔的,所以他在選擇中掙扎,因為他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
這樣善良的一個人,在滅絕傷害銳金旗眾人時會說:他們的妻子孩子會受人欺辱。這是他的切膚之痛。
所以註定了,他不會去尋仇,不會黑化,哪怕他恨極了面前的人,也會想「此間調停眾派恩怨事大,個人恩怨為輕」,也會思及他們無辜的妻兒。
張無忌才不是聖母,張無忌是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典範
張無忌對虐待自己的朱九真、周芷若始終無法下狠手,甚至九陽大成之後還想著救朱長齡一起脫困
對欺負自己朋友的人比如鮮於通、成昆、阿三就狠得多,把鮮於通全面吊打至身敗名裂,廢掉阿三,成昆沒有機會交手,如果有機會估計比謝遜還狠
但是,張無忌即使報復也很少下殺手,始終想的是大局為重。比如對圓音,擱一般人早碎屍萬段了,但張無忌硬是收住了手
對宋青書也可以一殺了之,硬是送回武當山讓張三丰處置
這是什麼?大局觀
張無忌天生是個成大事的人
我不喜歡張無忌是因為他在愛情上粘粘糊糊還不願意放手非要四個女的都掛著最後差點害人害己。但是就這一段描寫來說,張無忌的思想是那種經歷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之後的一種頓悟。請題主不要因為自己達不到這種思想境界就去批判它不好。
因為有些人生性善良,是不會為外界所改變的。
一提到【寬恕】必然覺得這個人可笑,愚昧,甚至可恥
是一件非常滑稽的行為。
你選擇復仇,武林只不過打了十幾年再多打幾年,你原諒別人拉攏對方,卻有可能結束武林爭端。
他不是聖母,他是佛祖。
所謂聖母者,指犧牲與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來拯救別人的人。慷他人之慨來實現自己的道德優越感或目的的角色。
張無忌沒有強行要求別人去原諒誰誰誰,談不上聖母。他在書中多次原諒別人對他的冒犯和仇恨,這是仁慈。
本來到這,這個問題就結束了,但覺得題主對張無忌的話理解有誤,實際上張無忌沒說錯,趙敏那時尚未出生,父母被逼死,他恨玄冥二老,阿大,阿二,阿三合理,但怪趙敏確實談不上,更何況當時情況極其複雜……他並沒有多大學武的慾望,什麼從小廢人云雲……額~~
至於金庸,他確實希望參政,說是政客也無所厚非,但他小說幾乎沒有喜歡政治的主角。至於時代產物,古龍金庸都是時代產物,所謂時勢造英雄,每個人,或者說作家都一樣,要是現在,兩人都火不了。
最後,我覺得題主古龍小說看的有點少,裡面有些人我才真覺得叫聖母……
以下排名只按先後,不按重要度。
1.張無忌出身荒島,天生對人性就不是那麼敏感。
2.張無忌童年時期就耳聞義父為了報仇而鑄下的種種大錯,對報復的狂熱其實非常低。
3.張無忌的父母,師叔伯,太師傅對他的愛影響非常大。他一直都不孤單,武當派上下都愛著張無忌。
4.醫者父母心
如果張無忌不聖母,以他的武功,以他的勢力,整個武林都要洗一遍,這還怎麼寫
張無忌為什麼設定如此,我認為是劇情需要。學會了絕世武功就大開殺戒一統天下,那個就俗了,成了爽文。
其實寬容的人,金庸書中還有:
李萍又道:「人生百年,轉眼即過,生死又有甚麼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無愧於心,也就不枉了在這人世走一遭。【若是別人負了我們,也不必念他過惡】。你記著我的話罷!」她凝目向郭靖望了良久,臉上神色極是溫柔,說道:「孩子,你好好照顧自己罷!」說著舉起匕首割斷他手上繩索,隨即轉過劍尖,刺入自己胸膛。
——李萍是被成吉思汗逼死的,但他教育孩子不要念人之惡。這就是李萍原諒了成吉思汗,自己死都可以算了,也夠寬容的吧?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要麼成魔,要麼佛系。也許自小經歷的多,看開了吧,他只想滿足自己,並不想為別人背負太多,從他選擇趙敏,失去所有就能看得出來,只是因為愛,沒別的。
能問出這種問題,說明閣下心性實在不夠成熟。經歷得多了,看得多了,你即使不認同別人的做法,也還是能理解的。
宗教都講人要為善,要寬恕,儘管他們出於很多其他的目的來傳播這些。但是,這恰恰說明了為善和寬恕對這個社會的重要性。一個一直被別人當借口來用還屢試不爽的理念,恰恰說明這個理念深入人心,是值得被追求的。(分清楚是不是騙子是個智力問題,暫且不表)
人類走到今天,就是從茹毛飲血,睚眥必報一路過來的。為什麼人類選擇慢慢放棄野蠻?慢慢放棄殺戮?總不會大家都是傻子吧?所以,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張無忌這種經歷坎坷,屢遭挫折最終脫胎換骨,王者歸來還能保持一顆善良寬恕的心,也恰恰說明這個角色的難得。這說明他差不多看透了事情的本質,然後遵從了本心,恰好他的本心很不錯。
看多了三觀不正的讀物,自然容易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並把它無限放大到極端。環境對人的影響很重要,而這影響是好是壞還要看環境和人的互動啊。人本身是能主動選擇的呀朋友,宿命論也沒有你這種玩法。另外,其他人也說了,張無忌經歷確實慘,但不是一點愛一點光都沒有。他能抓住這些愛這些光最終覺悟難道不難能可貴?
大多數人並不討厭真正的聖人,那是能身體力行自己崇高理念的人,我們討厭的是光說不做和總要求別人做的小人。正如其他答主說的,張無忌是自己做了又不是要求別人這樣做,這是為善又不是道德婊。
另外,看多了最近網上很多評論張無忌渣男的觀點。我就奇了怪了,人生在世就只能盯著男男女女那點事兒了嗎?我也不是說處理好男女關係問題不重要,只不過人生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還是說,評論人的唯一標準已經變成了看兩性關係問題處理的好壞了?金老爺子創造這個角色出來,他有著很多優點你們不去關注,老盯著那點破事說來說去有意思嗎?可能我們學批判思維也學偏了,批判快要成了找毛病的同義詞了。
ps:偉大的文學作品要麼是勸人為善,要麼是說出事實。如果一部作品是教人如何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那怕是見不得光吧。那些爽文看看樂呵樂呵也就夠了,不經過思考直接用來指導自己的認知實踐怕是有問題吧。
金庸是哪個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哪個時代的?你好好清楚好伐。拿著你覺得的那一套來看世界上所有事所有人,你覺得該怎樣就必須要怎樣?我必須和你想的一樣?那你自己寫去,讀不來書就不要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