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好大棚遇到這些問題,不是一般的發愁啊!

不足一:前後兩棚間距太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的地塊大棚在建造中存在一大弊端,那就是前後兩棚間距太小,甚至有的不足2米寬。據當地菜農反映,一是當初建棚因缺乏經驗;二是為了節約土地,結果忽視了前排大棚對後排大棚的遮陰問題,每年的冬至日前後,後排大棚前臉處蔬菜均會因光照不充分而發生低溫障礙。在實際建棚時,兩棚之間相距多少才既不浪費土地又不遮陰呢?理論上,前後兩棚之間相距多少米前面的大棚才不會遮到後面的大棚,是由前面大棚的高度和當地冬至時太陽高度角所決定的。冬至時太陽高度角最小,同樣的牆體對後面的地塊遮陰最多,所以就以當地冬至時太陽高度角來算。

以山東壽光為例,冬至時太陽高度角為29.5度,其餘切值就是1.762。它表示前一個棚室最高立柱到後一個棚室最前端的距離與前一個棚室最高立柱加上草苫子直徑的和的比值是1.762。所以兩棚室間不遮陰的最小距離=(前一棚室最高立柱的高度+草苫子的直徑)*1.762-前一棚室最高立柱到北牆體北外沿的距離。

舉例說明,假如前面棚室的最高立柱是5米的,所用草苫子的直徑是1米。前面棚室最高立柱到北牆體北外沿的距離是6米。那麼建棚時兩棚間不遮陰的最小距離就是(5+1)*1.762-6=4.572米。針對目前該地的情況,改棚再建的可能性非常小,建議他們最好通過加強蔬菜管理,儘可能減輕棚前臉處的種植損失。

方法一:黃瓜、番茄等吊蔓蔬菜,可通過吊繩等措施將其莖蔓由南向北牽引生長,增加植株見光面積和光照時數,既可提高葉片光合效率,積累光合產物,又可避免低溫障礙等情況發生。此外,由於蔬菜莖蔓向北牽引生長,與棚前臉棚膜接觸的可能性降低,也就使得露水順著植株下流的情況減少,植株在低溫高濕情況下發生病害的幾率也就縮小了。可謂一舉三得。

方法二:若部分農戶的棚前臉遮陰面積過大,建議改動水渠,將其由棚北牆根移至棚前臉處,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大棚內的空間條件。

方法三:給棚前處蔬菜「開小灶」。低溫天氣下,單棵灌嘉美紅利800倍,養根促根;同時,葉片噴施800倍液嘉美金點系列產品,養護葉片,提高植株抗性。為預防病害黃瓜、番茄等作物,可在結果初期,灌金雷1500倍混達克寧600倍,7天1次,連灌2次即可。

不足二:「高位」水渠澆水困難

菜農郎師傅一家去年11月份承包了兩個大棚,現在種植著絲瓜。當小編到他家棚內走訪時,正好遇到他們在給絲瓜澆水沖肥,小編髮現,他家棚北牆根處的水渠雖用水泥進行了硬化處理,但是在總體設置上卻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是水渠距離種植行地面過高,有甚至達到40厘米高。如此高位水渠弊端太多,不僅給灌溉帶來了困難,而且水流過急後「沖根倒棵」的情況比較多。大家都知道,絲瓜本身根系發達,紮根很深,然而在郎師傅棚內翻開地膜後發現,水渠出水口下方被衝出了一個大坑,靠近水渠的前3排絲瓜根系均暴露在外面,自然其植株長勢不會太好,表現為弱棵。

二是水渠出水口一錯再錯。郎師傅的大棚每間平均3.5米寬,每間栽種了6溝絲瓜,而他家的水渠出水口沒有一個正對著種植行,有的還偏向了操作行。據他介紹,每逢澆水沖肥,他就很發愁,如此不對口的水渠出水口由於被水泥給硬化了而不方便改動。當我們提出他家水渠設置不當時,郎師傅也很贊同,但也很無奈。一是因為這是租種的蔬菜基地上的大棚;二是作為種棚新手,在這方面經驗不多,雖是水渠小問題,但仍忽視了而把絲瓜根沖了出來。

針對於大棚水渠的設置,記者建議要把握「兼顧」的原則。一要兼顧不同蔬菜種類,如絲瓜,一間6溝,而辣椒則一間5溝。故多增設1-2個出水口。二要兼顧行走方便。「大棚土壤寸如金」,這就要求水渠寬度既不要太寬,又不要太窄,以防阻礙人來回管理操作。特別是計劃應用電動噴霧器的棚戶,更要求水渠寬度在80厘米左右為宜。

不足三:防風措施不到位

冬季大風天氣頻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棚膜被撕毀、草苫被刮翻的現象。有不少第一年種棚的新手,對於大棚防風的意識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前兩天夜裡的大風就把浮膜給刮壞了,草苫還被掀翻了好幾床。今天上午過去看,他們都忙於修補浮膜呢。不錯,新手大棚防風意識過於淡薄,在此小編要特別提醒種植新手們,大棚防風、防雨、防雪、防火都非常關鍵,應切實牢記,避免經濟損失。針對於大棚防風,記者建議菜農重點把握以下四點:

一要注意堅持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氣象預報節目,對近期數天內是否會出現大風天氣做到心中有數,提前預防。

二要注意經常性地對大棚進行全面檢查,排除風害隱患。一是檢查壓膜線,對鬆動的壓膜線應重新拉緊;對已經老化的或斷裂的壓膜線,應及時更換。二是檢查棚膜是否有破損處,如發現破損應及早修補好。

三要重點對大棚後坡草苫進行固定。生產中,菜農在放完草苫後,總是擔心草苫被風吹跑,所以選擇用浮膜來覆蓋草苫,但是,浮膜能覆蓋的範圍約佔整個草苫的4/5,也就是說鋪在大棚後坡上的草苫,浮膜根本覆蓋不全,故在覆蓋好浮膜的基礎上,需固定大棚後坡的草苫。方法:選一根6號的鋼絲,扯在大棚後坡草苫內20公分處,兩邊固定在東西山牆下的墜石上,然後用緊線機拉緊。或者在大棚後坡上每隔10米,用石頭將固定好的鋼條壓住,防止鋼條變松後,草苫再被風吹走。

四要設大棚防風「後蓋」。所謂防風后蓋就是在大棚後坡處再設一塊長與浮膜同長、寬約1米薄膜,以東西長設置在大棚頂部,把這塊棚膜的一邊(寬約20厘米)用土蓋嚴,壓實。在放下草苫,覆蓋上浮膜後,再用這塊薄膜把浮膜蓋上,能防北風吹入浮膜內,避免了把浮膜鼓壞。有的菜農把這塊薄膜稱之為防風后蓋,設置防風后蓋成本不高,但防風效果很好。要提醒菜農的是,除了後牆防風設置「後蓋」外,東牆、西牆均要設置防風膜,以防東風或西風危害。

不足四:棚高、棚寬不成比例。

棚高指蔬菜大棚的高度,一般測量時以棚內(從北牆數)第二排立柱的高度為準;棚寬指蔬菜大棚的跨度,一般測量從棚內北牆根處的水渠邊至大棚前沿。俗話說,「有高度才會有跨度」。可是調查發現,不少棚戶為增加蔬菜大棚的種植面積,將其越建越寬,有甚至棚寬達到了14.5米,可受水泥立柱和牆體承載力的約束,蔬菜大棚棚高僅5.5米左右,棚高、與棚寬不成比例易導致大棚拱度過小,影響了棚屋面的採光性。同時,由於棚體跨度太大,立柱承載力增加,使得棚室僅可使用重量較輕的保溫被,而無法使用物美價廉的草苫。此外,因棚太寬造成放風困難,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臉處,難以將濕氣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為棚內蔬菜的「病源區」,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易發生。

那麼,在建造蔬菜大棚時,該如何規劃其棚高、棚寬呢?理論上講,蔬菜大棚的高度與其南北跨度應根據當地的緯度來定。首先,要明確蔬菜大棚的高度與其跨度決定著棚室採光面的角度,而棚室採光面的角度制約著太陽光入射角的大小。在此與山東壽光處於同一緯度地區的菜農朋友推薦,較為合理的蔬菜大棚立柱高度及跨度,大棚後牆內高4.5米,棚寬9.5米,第一排加重立柱高5.5米、第二排加重立柱高5.8米、第三排立柱高5.5米、第四排立柱高4.8米、第五排立柱高3.6米最為適宜。

對於棚高、棚寬不符合比例的棚室,建議菜農朋友,選種一些耐弱光的蔬菜種類和品種,如辣(甜)椒等,而不要選種喜光、喜高溫的黃瓜、絲瓜等。通過選擇符合一定棚室條件的蔬菜種類和品種,可盡量避免該類棚室採光性差、提溫慢帶來的弊端。

不足五:吊蔓鋼絲高度過低

在這次走訪中,我們還發現不少絲瓜種植戶的棚室內,其吊蔓鋼絲高度過低,約1.7米高,絲瓜坐瓜後,受其重力影響,兩立柱間的吊蔓鋼絲又被下拽10厘米左右。很顯然,在生產中,吊蔓鋼絲高度過低會直接影響到絲瓜的正常植株高度,一旦絲瓜吊蔓後的植株高度受到限制,也就無法保證能有足夠的葉片數進行光合作用。植株光合作用差,光合產物積累少,不僅莖蔓、瓜條生長受抑制,表現為弱棵,瓜小,而且植株根系由於地上部往下輸送的養分不足,表現為根量少,根系弱等情況。

除了吊蔓鋼絲高度過低對植株生長不利外,人需要經常去落蔓、綁蔓,不僅費工費力,還易在操作中折斷莖蔓,造成不應有損失。既然吊蔓鋼絲高度過低存弊端,那麼,生產中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吊蔓鋼絲高度。建議:在拔園清園後,用加長鋼筋電鑽在三面牆體上打眼,拉鋼絲,埋地錨,調整吊蔓鋼絲高度在2.2米左右,務必保證絲瓜有效光合葉片數在16片左右才可。


推薦閱讀:

TAG:塑料大棚 | 社會問題 | 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