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回答自閉症與精分關於同情的事

因為在中國,很多東西都是帶有歧視性色彩的,長期在並不了解的情況下,根據當時情況的需求用作人身攻擊或者自嘲。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你說一個人有抑鬱症/焦慮症,他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可能還得幫你圓,還得感慨,終於找到知音了;你要是說他孤獨症,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可能還是會說,哎呀,你說的真對呀,大部分說自己是孤獨症的人都不知道自閉症和孤獨症是同一種病;你要是說他神經衰弱,那更不是什麼事;但是如果你說他有心理問題,他可就急了,甚至可能很洶湧地反駁你。

但是實際上,心理問題比神經官能症的等級低很多,要發展到很嚴重,才可能會發展為抑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等神經官能症上,為什麼你說他心理問題,他就覺得很受不了?

原因就在於,我們國家,大部分人都用心理問題來作為人身攻擊的專用辭彙,致使很多人將自己的一些情緒默契的轉移到上面。而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神經衰弱實際上在精神病理學裡面,是歸為神經官能症的,所以很多人寧願被說成有某種病,也不願意被說成有心理問題,並且為此大驚小怪。

自閉症非常幸運的是,他的名字在中國的傳播 是在一個相比於過去比較開明的時代,患病群體又是兒童,在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時代,各種關於此的文藝片和公益內容通過電視等媒體不斷向眾人傳播著,不僅是信息在傳播,連情緒情感也在傳遞、不停地轉移,於是引發了很多人的重視與關懷,大家也都開始慢慢認識到這是一群弱勢群體,沒有人會傻到去攻擊。但也有很多人會去辱罵、攻擊自閉症患兒和家庭,尤其在一些公共場合的不可控的行為,仍然有很多人在用著常人的標準來強制自閉症患兒和家庭,他們只求強制性遵守,沒有任何行為上的關懷。

至於精神分裂,從我們國家古代文學作品來看,並沒有特別大的歧視,很多東西都是傳過來的,包括情感和認知,尤其當外部強於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動接受他們的文化,甚至是對某件事物的情緒情感。

比如說同性戀,這個在古代其實並沒有什麼歧視,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癖好,不好的愛好,但沒有覺得什麼病,或者變態。但是到了現代卻變成了一種偏見,大部分人第一個反應時變態,嗤之以鼻的人特別多,很多人說是傳統,但傳統還真不是這樣,相反國外倒是從古代,尤其是中世紀的宗教法庭有著極為嚴厲的懲罰。當外國力量強大的時候,我們對此的看法和內在的一個狀態也改變了。國際上早就對此發生了認知上的改變,並且大部分國家把同性戀從變態中刪除,我們國家也在前兩年把它從學生的教材里改變了說辭,不再告訴學生是一種疾病,而是告訴學生們,那只是一種性傾向的不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遺憾的是,教材歸教材,國家歸國家,民間的看法和情感還是民間的,排斥還是第一反應和第一選擇。中國人喜歡生活在一種固定狀態:固定情感、固定認知、固定事物、固定生活環境,大部分人並非無法改變,而是不願意改變。

人們對精神分裂患者的情感的改變,實際上也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並非本土具有的。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失心瘋」、「離魂症」等等,無論人們怎麼稱呼這種疾病,但裡面都沒怎麼看見對它有什麼恐懼或者過分的嘲笑,更沒有什麼憎恨的情緒。但是到了現代,很多人一談到某某某有精神分裂,第一個情緒反應就是「害怕」,然後可能是憎惡,甚至沒來由的憎恨;而第一個意識病脫口而出的話就是「精神病殺人不犯法」;很多人罵人的時候的第一句話通常也是這兩句「你又精神病吧/你有病吧」、「你又心理問題啊/吧」。於是長時間把一個負面情緒和一個事物掛鉤起來,或者說成是「刺激導致聯結」吧,人們就會條件反射地產生一種恐懼和厭惡,並對此保持著警惕和距離。

這就是為什麼對待精神分裂和自閉症有著不同的態度的一個表面原因,內在原因是在難以一次性探討完,我就不扯了吧。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