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爾創客:「天際線」張穎如:用「跳一跳」激活用戶醫療大健康
「我們用『連續創業者』形容自己,出品的第一個項目,以止損的形式把它停掉了。最終,我們要將科學、有效的運動方式傳遞給大眾,這或許是一場革命運動,但我們不會停止腳步。」張穎如如是說。
「天際線」創始人兼CEO張穎如
文字 / Bella
剪輯 / Chris
團隊和個人需要互相成就
2004年,金融專業的張穎如大學畢業了。
六月的天,陽光依舊明媚。父母從老家來到西安,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
大二那年,他擔任校學生會主席,提出以量化考核的制度發展學生會的事業。
「最初,學生會只有15個人,三年後發展成七個部門、四個社團的大集體。」他自豪的說。
隨後,他歷經六輪高壓面試,憑藉優秀的校園經歷進入全球500強外企工作。
張穎如說:「團隊和個人需要互相成就,優質的團隊、奮進的個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這份工作,他做了十三年。
賣過葯,賣過設備,做過管理。
銷售、市場、管理到培訓,他所做的基本涵蓋了所有部門。
他回憶說:「葛蘭素史克的管理方式和運作模式,都有我需要學習的地方,帶給我很多啟迪。」
葛蘭素史克擁有豐富的科學遺產,有五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越是與前沿的醫學理念接觸,他內心越是有種聲音在「call in」。
2016年,他打算創業,踏入醫療大健康行業。
人,是有原罪的
為什麼從外企出來?
他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答覆了我,「人,是有原罪的。」
張穎如出身於醫學世家,家中三代從醫,爺爺和父親為了醫學事業奉獻了一輩子。
從他5歲記事起,每周至少有3、4天被凌晨的鈴聲吵醒。
張穎如的父親是個放射科醫生,經常性的處於24小時連環call的工作狀態中。
他說:「家裡人當然希望我能選擇醫學專業,可能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和爺爺的工作狀態,最終還是選擇了金融。」
所幸,家人很開明,雖抱有遺憾,也支持他的決定。
重返醫學事業,是陰差陽錯,也是迫不得已。
張穎如說:「在外企工作期間,我和專家接觸比較多,經常會研究與內分泌相關的學術問題。」
穿梭於大大小小的醫院之中,他目睹了太多病患的悲歡離合。
患病吃藥,或許已經成為當今大多數人的慣性選擇。
那是不是從小吃藥,就可以防止得病呢?
張穎如苦笑地搖了搖頭。
這明顯是個悖論,除了吃藥,難道沒有其他措施預防疾病了么?
「一開始我認為是診斷的問題,就去做了影像。」
結果並不理想,依舊離不開原來的旋渦。
這時他很幸運的遇到了導師Wendy,接觸到了康復醫學。
她負責的跨國公司稱得上是國內較早從事康復醫學治療的企業。
從康復醫學的源頭尋起,他腦中形成了第一個創業項目——醫學培訓。
張穎如精挑細選了幾十名從業經驗豐富的護士,為他們做醫學健康的培訓,希望利用護士與病患的親近關係,更快地將健康理念傳遞出來。
沒幾個月,他發現單靠人力去做「教育」是很難被人接受的,轉化率極低,必須及時止損。
就這樣,創業後第一個項目「斃」掉了。
只要能問出問題,就能找到答案
誘發疾病的原因有很多,追根究底還是「上游」出現的問題。
我們的工作、生活等一系列運動習慣都屬於上游的範疇,不加以控制極易轉變為疾病。
他意識到,這不是單靠個人呼籲就可以干預的,還需要大量的社會背景支持。
「作為個人創業公司,你很難hold得住這麼長時間去做『教育』。」他如是說。
後來,熱愛運動的他找到了另一個突破口,從「端正姿勢」做起,慢慢地「端正態度」。
從大學起,張穎如就經常參加戶外活動,他認為戶外活動是流淌在自己內心的血液。
「大學生徒步行走幾百公里致半月板損傷嚴重」此類新聞層出不窮,在公眾倡導「情懷」的同時,是否缺少了對身體的規劃?
人生來是矛盾的,既渴望自由,又渴望自律。
他告訴求爾創客,「我們將二者結合,讓用戶在遊戲的氛圍中享受運動,學會正確的運動姿勢,預防身體損傷。」
他們稱自己是「連續創業者」,推倒、重來、再推倒、再重來,無數次的嘗試,才得以撥雲見日。
「跳一跳」是他們團隊新推出的智能遊戲,它與體感遊戲不同,更多地是對用戶運動軌跡進行精準的標定,得出科學的身體診斷報告。
從「跳一跳」開始,天際線正式布局全國市場。
這款遊戲基於矯正深蹲的動作,用戶體驗過程中系統可以監測到膝關節是否波動,利用大量採樣進行定向分析,動作越達標分數就越高。
內功再紮實,沒有表象「瞎扯淡」
據調查顯示,我們在運動中之所以會受到傷害是由於生物力學及不良的運動姿勢導致。
目前,天際線團隊已經能夠做到利用微軟系統對人體19個位點進行標定。
採訪間歇,他為我們親身演示了「跳一跳」遊戲的玩法。
和求爾預想的一樣,又有些不同。
不同於微信「跳一跳」,它會按照用戶姿勢的準確性進行判定打分,運動姿勢越準確分數越高。
人像馬里奧一樣「跳一跳」,在遊戲中,對頭部、頸部、後顎、胸腔及關節等進行定點,及時標註出哪裡不合格,以便用戶糾正動作。
產品測試階段,大眾反響很不錯,至少不會有「聽不懂」的情況,節省了「教育」講解的成本。
說到這裡,他無奈道:「我們辦了很多期的『科學會客廳』,大道理很少有人耐心聽,也有人聽不懂。」
「這不是一兩個人喊喊口號就能完成的事情,說它是一場運動甚至革命都不為過。」
巧用微信「跳一跳」的影響力做營銷,用戶「掃一掃、跳一跳、測一測、學一學」,即學即會。
為了精確的標定用戶的運動姿勢是否標準,他們查閱了大量的外文文獻,翻譯原文書籍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跳一跳」屬於穩態型遊戲,張穎如和團隊正積極研發非穩態領域的遊戲類型。
這樣,穩態與非穩態構成了人體一系列的活動序列,方便捕捉單位時間內的用戶的運動軌跡。
與大多數初創者相同,他們也遇到了門檻。
內功再紮實,也需要有表象呈現,才能獲取用戶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張穎如說:「雖然我之前在500強做市場營銷,但坦率來說我們的資金支持力度並不強,這種設備即便是以共享的形式去鋪設,初步估算的成本也在8000到10000左右,想要普及市場難上加難。」
天際線團隊正在積極布點,相信不日後會在大型商超、醫療機構甚至醫院都有他們的身影。
黎明之前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堅持「科學、有效」的創業信仰,才是張穎如的心之所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