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證治疏理與治案

太陽病證治疏理與治案

太陽病是傷寒論六經辯證中的第一個證型,是外邪感人之後,正氣趨表抗邪,而表現為體表正邪交爭的一種疾病狀態。

很多人把太陽病理解為感冒。的確,感冒往往屬於太陽病。但是太陽病並不局限為感冒。一切外感病,包括肺炎、胃炎、肝炎、腎炎、心肌炎、關節炎等,發病初期,只要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同時發熱,就是太陽病。

這些病的發病初期,和感冒的癥狀基本一致,所有往往被誤診。尤其是西醫,誤診誤治率至少在80%以上,貽誤時機不說,還給患者造成極大傷害,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中醫治療這類外感病,無需區分到底是肺炎還是胃炎等等,一律按太陽病論治,發汗解表,輕則一劑,重則三五劑,即可汗出而愈。即使病傳入里,病勢也會大大減輕,就勢而為,辯證施治,也無非三五副葯即可解決。

當然,中醫治療這些毛病,中醫師只是作為太陽病論治而已,他本身並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在治療肺炎、胃炎乃至腎炎,患者當然也不知道。所以,在中醫這裡,很多很嚴重的疾病,往往就是這麼輕而易舉地發發汗就解決了,正如《黃帝內經》所謂「善治者治皮毛」。

太陽病提綱的解釋

傷寒論中太陽病的提綱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是一個非常簡略的提綱,並沒有說明太陽病的全部特徵。但典型的太陽病,這三個癥狀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個癥狀:脈浮。這是所有表證的基本特點。脈浮,是氣血趨表抗邪的表現。氣血趨表,當然是表證。太陽病是表證,但表證不一定都是太陽病。後面還有少陰病,也是六經辯證的證型之一,也是表證。太陽病和少陰病是兩種典型的表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典型的表證。只要是表證,一般都會有浮脈。

第二個癥狀:頭項強痛。即頭痛,脖子僵硬疼痛。此外還包括肩部僵硬疼痛不舒服,乃至腰痛背痛胳膊腿疼等全身疼痛的癥狀。出現這些癥狀,主要是因為寒邪侵入之後,筋脈受寒,必然收引,拘攣疼痛;另一方面,氣血趨表,肌肉關節氣血充斥。一方面收引,一方面又充斥鼓脹,所以會疼痛。

第三個癥狀:惡寒。惡寒就是怕冷。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癥狀,也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因為寒邪襲表,皮下血管收縮,皮膚功能降低,所以惡寒是最先出現的癥狀。此後,身體調節指揮中樞發覺皮膚功能不正常,調集體內正氣趨表抗邪,才會表現出其他癥狀,比如脈浮、頭項強痛、發熱等等。但傷寒論行文特點,把惡寒放在最後——「而惡寒」,有強調的意思。惡寒是寒邪侵襲的反應,不管是太陽病還是少陰病,都有明顯的惡寒癥狀。

太陽病提綱雖然只有上述三個癥狀,但實際上,太陽病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癥狀,就是發熱。雖然提綱中沒有,但在後面對太陽病包含的兩種情況——傷寒、中風,分別論述時,都強調了發熱這一癥狀。

太陽病為什麼會有發熱的癥狀?

基本原理和脈浮、頭項強痛類似。即寒邪侵入之後,機體正氣趨表抗邪,正邪交爭激烈,用現代話說,機體為了增強免疫能力,加快了新陳代謝速度,營養物質分解快,熱量散發較快,因而發熱。

可見,發熱是身體正氣尚足,有抗邪能力的一種體現。發熱越高,說明正氣越足,抗邪能力越強。所以,外感之後,發熱是一個好現象。相反,如果外邪侵擾之後,機體連發熱的能力都沒有,就說明機體正氣衰敗,體質太差了。

所以,傷寒論原文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就是說,發熱惡寒的,往往是太陽病;無熱惡寒的,往往是少陰病。

惡寒,是外邪侵擾肌表的反應;發熱,是正氣足以抗邪的反應。發熱惡寒,是表證的主要判斷標準。在傷寒論中,往往是把發熱惡寒二者並見,作為太陽病的指標性癥狀看待的。

當然,太陽病提綱條文中的三個癥狀都很重要,很多情況下也可以作為判斷表證的依據。比如傷寒論中有不少條文是用「脈浮」、「身疼痛」等,作為表證是否存在的依據。

發熱惡寒並見的意義

典型的太陽病基本上都是發熱惡寒並見的。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要見到惡寒發熱並見,就可以判斷為太陽病。

但是,有些時候,發熱惡寒並見,卻並非太陽病。

傷寒論原文第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其中前半句,說的就是發熱惡寒並見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並非太陽病,而是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往往見於危急重症。

那麼怎麼辨別發熱惡寒到底是不是太陽病呢?

其實很簡單。凡是體質尚健壯,起因於受寒受涼之後而發病的、新得的疾病,肯定是太陽病。如果患者體質很差,又是陳年舊病,沒有明確的外感由頭的,往往不是太陽病。此外,還可以有其他癥狀作為參考,比如脈浮、頭項強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等,都說明是外感病,是太陽病。否則,就要考慮陰寒重症。

太陽病的兩種不同分類

太陽病有兩種不同類型:太陽傷寒、太陽中風。既然同屬於太陽病,當然太陽病提綱中的癥狀,以及發熱癥狀都必然見於這兩種證型。不同的是,太陽中風是出汗的,太陽傷寒是不出汗的。

太陽中風因為出汗,所以筋脈肌肉緊張度不高,所以身疼不嚴重,脈也是浮緩的。太陽傷寒因為不出汗,所以氣血充斥於肌肉筋脈之中,筋脈肌肉緊張度較高,所以身疼嚴重,脈也是浮緊的。

這兩種情況都是表證,表證治療都用汗法。也就是說,讓患者出汗,就可以驅邪外出,從而病癒。

太陽中風,用桂枝湯;太陽傷寒,用麻黃湯。

這兩個方劑,都是發汗劑。但是,麻黃湯是發汗峻劑,用於不出汗的患者,可以鼓動患者氣血驅邪外出,汗出而愈。桂枝湯發汗力弱,用於本來就出汗的患者,調和營衛,從而驅邪外出,汗出而愈。

這兩個方劑雖然是治療太陽病的主打方劑,但實際上應用範圍及其廣泛。後面的篇章講會重點介紹。

關於方劑的服用方法,具有普遍意義,需要特別說明一下。

以桂枝湯為例。傷寒論原文桂枝湯之後,詳細論述的桂枝湯的煎法、服法及禁忌等等: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要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1.一副葯是一天的治療量,但是並非像一般服用西藥那樣,早晨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一天三次。而是一次服用全天劑量的三分之一,蓋上被子發汗。如果順利出汗,剩餘的藥物就不必再喝;如果半小時後不出汗,就再服用三分之一;如果出汗了,剩餘的葯俱不必再喝,如果又過半小時仍不出汗,就把剩餘的葯湯全部喝下。如果半小時後仍不出汗,就再煎一劑,仍按上述方法服用。

2.上述方法,主要是為了一鼓作氣,鼓動正氣驅邪。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中藥效如桴鼓的神效。正因如此,服藥要趁熱喝。因為葯湯是熱的,也可以補充人體的正氣。凡是汗法方劑,服藥均應趁熱服用,且要一鼓作氣,鼓邪外出。不可「早一次晚一次」地服用,無關痛癢,反而激動病邪,致邪入里。

3.第一次服藥之後,「啜熱稀粥一升余」,這是為了幫助補充體內津液和熱能,以利於更好地發汗。但是,現代人往往都怕麻煩,不願意煮粥。為了方便起見,可以喝點熱豆漿之類,或者熱的麥片粥等等。但是熱牛奶、沖奶粉就不太適合了。因為奶類不易消化,屬於禁忌之列。桂枝湯發汗力弱,因此需要熱稀粥幫助。如果服用麻黃湯,就不必熱稀粥了。

4.出汗適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也就是說,微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否則汗多傷陽,陽氣損傷,病必不除。

5.只要辯證正確,方葯正確,就要大劑量服藥。一劑不愈,再服一劑,直至病除。不可畏頭畏尾,縮手縮腳。同時密切觀察,出現其他變證,及時調整方劑。

6.服藥禁忌。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這只是飲食方面的禁忌。因為服用這些東西,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於消化,那麼用於抗擊病邪的能量勢必不足,所以會影響治病速度。此外,還有注意保溫保暖,勞逸適度,不可憂傷惱怒,尤其禁止房事等等。其實,對於體質比較差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平時都是應該禁忌的,並非僅限於服藥時禁忌。

太陽病各個方證之間的關係

太陽病篇方證眾多,其中大部分是針對太陽病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病篇的內容,列於太陽病篇,以便甄別診斷和治療。這裡我們只針對太陽病的各種方證進行梳理,其他病篇的內容都還原到相應的篇章以治療。

我們這裡先就方證之間的關係進行梳理,至於每個方劑的原理和應用,後面將有詳盡論述。

太陽病有兩種典型證型,一個是桂枝湯證,一個是麻黃湯證。

桂枝湯: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方劑。用於太陽病而現「出汗」這一癥狀者。「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也就是說,得了太陽病,如果出汗,那就用桂枝湯。相反,如果不出汗,那就不能使用桂枝湯。

麻黃湯:這是太陽病篇僅次於桂枝湯的另一個典型方劑。用於太陽病而呈現「不出汗」這一癥狀的。「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也就是說,如同得了太陽病,同時又不出汗,那就不能用桂枝湯,而要用麻黃湯。出汗與不出汗,是判斷使用桂枝湯還是麻黃湯的主要鑒別癥狀。出汗的,不能用麻黃湯,無汗的,不能用桂枝湯。如果弄不清楚,用錯了,往往會引起疾病加重或複雜化。傷寒論原文中也特別指明:「常需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兩個基本方,不僅太陽病的很多方劑都是由這兩個方子發展變化來的,其他病也有很多方劑都是由這兩個方劑發展變化來的。方劑的變化形式有很多,比如加味、減味、合方、合方再加減等等。

下面簡單地疏理一下太陽病篇各個方劑之間的關係。只是簡單疏理而已,具體方劑的應用和擴展應用,以後另立篇章論述。

第一個方子是桂枝湯。適用於太陽中風,即有汗的太陽病:發熱、汗出、惡寒、脈緩是其四大典型癥狀。

如果具備上述典型癥狀,同時又有「項背強几几」,即肩膀後背疼痛拘急得厲害,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其實,桂枝湯證也有項背強痛,但如果疼得厲害,就在桂枝湯裡面加上葛根。如果上述癥狀中沒有汗出,則用葛根湯。葛根湯實際上是在桂枝加葛根湯裡面又加了麻黃,增加了發汗的力量。這兩個方劑都非常實用。現代人尤其是公司白領,夏天吹空調,很容易患各種肩頸疼痛類的疾病,如果符合上述癥狀,就可以相應地服用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當然,現在很多老年人的肩頸疼痛類疾病很多,但卻未必屬於太陽病,所以上述兩個方劑就不管用了。

感受風寒,呈現太陽中風癥狀,而且氣喘得厲害,最好是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不管是舊喘新感,還是新感而喘,只要呈現太陽中風而喘,這個方子就非常有效。當然,外感而現氣喘的,還可以有很多其他證型,比如麻杏石甘湯、大小青龍湯等等證型,所以必須分辨清楚。

一開始呈現太陽病,不管是傷寒還是中風,都可以用發汗的辦法。但是發汗要適當,過度發汗往往損傷陽氣。陽氣損傷之後,表邪仍然未解,怎麼辦?因為已經發過汗了,所以再解表邪,不能用麻黃湯,只能用桂枝湯,但是因為表陽已虛,所以必須加附子以溫陽。所以這時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其實上述這個情況,雖有表邪,但是陽氣已虛,所以已經不再屬於太陽病了,應該算是少陰病了。所以,桂枝加附子湯應該算是少陰病的方劑,不能看做太陽病的方劑。

如果太陽病出現胸悶的癥狀,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湯。如果又有陽虛的癥狀,則再加炮附子,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對於發汗之後,出現大熱煩渴等癥狀的,說明發汗不當,病入陽明,則需使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蔘湯。當然,也有發汗正確,病仍然傳里的情況。但是傳里的勢頭肯定要比不發汗傳里的勢頭要輕得多。這時只需要按照陽明病的相應治法治療即可。

太陽病治療過程中偶爾會出現表邪已退但未盡,既有麻黃湯證表現又有桂枝湯證表現,則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二麻一或桂二越婢一等湯。這些都是太陽病治療中出現的不同的變證,適合加減的就加減,適合合方的就合方,上述不過是舉例說明而已。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是太陽病治療後的另一種變證,但已經不屬於太陽病領域了,我個人認為,應該屬於太陰病的範疇。

此外,太陽病治療不當,還可能出現陽虛的甘草乾薑湯證(太陰病),津液不足的芍藥甘草湯證(少陽病),調胃承氣湯證(陽明病)、四逆湯證(太陰病)等等,各施其治即可。

上述方證應該屬於桂枝湯證系列。下面的屬於麻黃湯系列。這是太陽病的兩個基本的證型。這兩個證型,就典型病機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我們日常臨床中會發現很多病並不典型,因此也不需要做特別區分。具體治法,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論述。

麻黃湯主要應用於太陽病傷寒證。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區別主要在於出汗不出汗,出汗的為中風,用桂枝湯;不出汗的為傷寒,用麻黃湯。

太陽病有身痛,桂枝湯證如此,麻黃湯證更甚。但是,太陽傷寒的身痛,一般而言,用麻黃湯就足以解決,但如果身痛厲害,尤其是頸項部和肩頸部疼痛厲害,就要用到葛根湯。葛根湯結構上與桂枝加葛根湯類似,只多了一味麻黃而已。但是葛根湯針對的病機是太陽傷寒身無汗,桂枝加葛根湯針對的病機是太陽中風身有汗。所以,桂枝加葛根湯應該屬於桂枝湯系列,葛根湯則屬於麻黃湯系列。

葛根湯還可以應用於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且下利的情況,如果見嘔吐,則加半夏。表寒里熱,熱迫上焦而喘,大熱蒸騰而汗出,熱迫下焦而作利,則用葛根芩連湯。

胸悶脅痛者,病已入少陽,則用小柴胡湯。

太陽傷寒如果失治或誤治,則會傳里。傳里可能傳少陽經,比如上面講的小柴胡湯證,也可能傳陽明經,比如白虎湯證。在傳陽明經的過程中,雖已傳里,但表寒尚未盡,就體現為表寒里熱,即所謂大青龍湯證。這時雖然里熱已盛,但治療仍以解表為主,同時兼以清熱即可。所以大青龍湯仍然應該歸屬於太陽病篇。

傳里過程中,如果患者素體陽虛,水濕內停,就會形成外有表寒,內有水飲的癥候,即所謂小青龍湯證。小青龍湯也以解表為主,兼以化飲,所以也屬於太陽病篇的方劑。大小青龍湯,是太陽病篇一對相對應的方劑,非常著名。

綜上所述,太陽病篇的方劑,有的屬於太陽病證治,有的屬於其他病證治,不一而足,我們這裡僅僅是舉例說明而已。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傷寒論原文了。傷寒論之所以如此行文,主要是為了說明疾病變化規律,以及治療過程中的疾病演化,或者為了對比鑒別,而把其他病篇證型拿來,方便對比研究。當然,在前面出現的方劑,後面的章節就省略了。所以我們在研究其他病篇的時候,就要把這些提前的方劑再拿回去,才能全面地認識後面的各種病篇的全貌。

……

太陽病方劑歸類

綜上所述,太陽病篇,雖然主要論述太陽病的證治,但也涉及到其他病的證治,因此,太陽病篇涉及了很多其他病篇的方劑。我們這裡剔除其他病篇的方劑,只把太陽病篇的方劑羅列於下,以便大家記憶和分析。

桂枝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加桂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麻黃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五苓散

茯苓甘草湯

小建中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升麻湯

本章論述太陽病的證治,以上屬於概述,下面的章節我們將分別論述各個方劑的特點、運用範疇和各種加減運用及其案例,內容將很龐雜,由於寫作主要是擠時間進行,因此進展可能較慢,請大家諒解。


推薦閱讀:

TAG:傷寒論 | 健康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