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邊界不清的9種表現

一 拯救

心理根源:智力優越感、道德優越感

人際界線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度干涉,過度保護,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母親對待嬰兒常常就是如此,因為嬰兒沒有自理能力,確實非常需要母親的關心和保護。孩子長大以後,母親如果還是這樣對待孩子,將對成長非常不利。相對來講,父親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這是因為男性的人際界線一般比女性清,人際距離較遠。一個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際界線通常都是模糊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僅僅是人際界線不清,同時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現。在拯救者的眼裡,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們會墮落、失敗、痛苦、變態。拯救者把世界分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聖使命就是把黑的變成白的。

二 控制

心理根源:權力欲

控制有三種:硬控制、軟控制和無形的控制。批評、教育、命令、懲罰、指責、羞辱、跟蹤、調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屬於硬控制,討好、利誘、撒嬌、胡鬧、施苦肉計、要挾都屬於軟控制,信用、承諾、保護、恩賜、以身作則、威望、自信、勇猛屬於無形的控制。無形的控制與拯救有某些相同之處,說明拯救是有可能轉變為控制的。但是,兩者畢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讓對方過得好,結果如何另當別論,而控制的目的是「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喜歡控制別人,把別人當作自己的身體或工具來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礙也喜歡控制別人,常用的方法是軟控制。邊緣型人格障礙常常軟硬兼施。自戀型人格障礙則是硬控制和無形的控制並用。

人際界線不清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當你產生某種想法、出現某種情緒變化、想做某件事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你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是錯的,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樣的糾正其實非常有害。人際界線不清、暗示性高的人會接受別人的糾正,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和意圖壓抑掉。一個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壓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際界線不清。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

三 依賴

心理根源:嬰兒症

依賴與拯救相對。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賴者。拯救會強化依賴性。同樣,依賴會激發對方的英雄情結。從某種意義上講,依賴就是軟控制。他用依賴控制對方,使對方心甘情願而且自鳴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來。

拯救是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依賴則是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讓別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讓別人替自己做事,但後果還是自己承擔的,而依賴把責任也交給了別人,要求別人對自己負責。這種人,一般不是依賴所有人,而是關係親密的人,對陌生人通常是比較排斥的。

四 討好

心理根源:不安全感

討好主要表現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讚揚和尊重,為此而揣摩別人的心思、了解別人的興趣,迎合別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夠讓對方開心的事。在關係中討好別人、迎合別人,其實是對自己的背叛,根源是一種不安全感。

五 共情

心理根源:孤獨感

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單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完全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有一種人,以為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因為被人理解而興高采烈、不停地尋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個孿生兄弟或姐妹、與某個人處於「共生狀態」。

六 過度闡釋

心理根源:虛無感

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人總是傾向於尋求各種意義。但是,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很多關係是難以闡釋清楚的,但有的人總是試圖去定義關係,闡釋各種小事的意義,及對關係的影響等等,過於敏感,過於神經質。現實的人際關係是靠效果來維繫的,與意義無關,強調意義的闡釋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

七、主動捲入

心理根源:窺探欲

有的人特別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這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窺探隱私、過度暴露都屬於侵犯隱私,它打破了人際界線,闖入了別人的私人領地,侵犯了別人的心理空間。甚至,有些人在很多情況下以隱蔽的方式主動捲入某個事件,得以窺探隱私。

八、過度暴露

心理根源:壓抑感

與關係密切的人分離秘密、談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無可厚非。但若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暴露自己的私密事,就會給他人帶來不適感。這種自我暴露顯然是壓抑太深所致,需要一個合理宣洩的途徑,否則會引起他人反感。

九、 過度忠誠

心理根源:佔有慾

忠誠於某人,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給對方,這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其實,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對自己忠誠就可以了,用不著對別人忠誠。

人際界線不清的時候,人們也會要求對方對自己忠誠,這種情況在朋友和戀人之間非常普遍。要求對方對自己忠誠,就是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對方徹底佔有。如果對方不忠誠,就是我的損失,是對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擔心對方不忠誠,想方設法檢驗對方的忠誠度,其背後是一種強烈的佔有慾。

推薦閱讀:

TAG:人際交往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