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你也許很孤獨,但你堅持做自己的樣子真的很酷
「合群」這個詞,總是貫穿許多數人的一生。從讀書的時候開始,長輩們就說要合群,別的小朋友怎麼做,你也跟著怎麼做。成年之後,也會有人告訴你,你要學會扔掉自己的條條框框,當一個合群的人,融入集體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合群就意味著難以相處,意味著另類。
在《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段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但正如毛姆說的那樣:「就算有五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比起合群,那些不合群,堅持做自己的人反而顯得更加可愛。
梁朝偉不喜歡交際應酬,總是和外界保持著一定的疏離感。劇組拍完戲,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唱歌,梁朝偉卻幾乎不參加:「你們玩,我回家。」張國榮、王菲等一幫朋友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而梁朝偉卻一個人躲在旁邊喝茶。內向又不愛交際的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有聲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獨
他會自己買張票去中央公園看雪景,沒事的時候就在片場放煙花,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流星,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禪修班,在簡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太多人在迎合別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卻在獨處中找到了內心的邊界與平和。
魯迅就曾說,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可見,他是站在「合群」的對面。巴金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他長期不願意參加嚴密組織,也不太關心文藝界的分歧,幾乎不與當時主流國內文化界左聯領導人接觸,只一心一意創作他的《激流》和《青春》「三部曲」,作品一經問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羅永浩也說,有思想的人在哪兒都不合群。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孤僻,逼自己改變,融入到群體中去,最終雖然融入了群體,但卻也葬送了自己,辜負了自己。
如果你為了不顯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別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這才是問題。
女星毛舜筠曾經說過:「周星馳這個人很怪,我們做演員,都想著做好本分就行了,但他不是。我跟他搭戲時,他脾氣差得要命,整天要求改劇本,不滿意他就發火。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是那樣子,他只想著他為什麼是那樣子,他只是想著如何把戲拍的好看,我們常常會在意人際關係,他不會理這些。」小V覺得,正是周星馳的不合群和自我堅持,才能夠讓他在那個沒有熱搜和微博的年代創造出許多現象級的電影元素和金句。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美好的愛情就是一個臭不要臉一個假裝矜持,千萬不要等到臭不要臉的那個走了,假裝矜持的那個才哭了。」
優秀的人,心裡眼裡只看得到自己想走的路,他們走在這條路上,篤定而隱忍,一言不發。於是,他們成為自己的王者,主宰自己的一生。
是合群還是堅持做自己,這只是個人的選擇,沒有所謂對錯。只是你遵從內心的想法,堅持做自己,不刻意迎合別人的樣子真的酷到了極致。就像那一把裝在房門上的VOC指紋鎖,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它都默默地守護著全家人的安全,從不背離,給你更多不合群的勇氣。
文案編輯:夭夭
更多優質文章請關注VOC智能科技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