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導論》閱讀筆記(五)
第十七章 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
1.心理健康標準
(1)能認識自己,具有悅納自己的態度
(2)能接受他人,人際關係和諧融洽
(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能適應不同環境
(4)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學習
(5)能協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境穩定
(6)人格完整與和諧
(7)智力正常
(8)心理和行為符合自己的年齡特徵
2.心理異常的判別標準
2.1內省經驗標準,包括被判別者的主觀經驗、體驗和感受,以及判別者的臨床經驗。
2.2社會適應標準,個體的心理與行動是否與周圍社會環境相協調、一致。
2.3醫學標準,通過物理化學檢查和生理心理測定。
2.4統計分析標準,心理特徵是否偏離平均值以及偏離的程度。
3.心理障礙是以心理疾病的某種癥狀出現的,當這種心理疾病癥狀單獨出現時,就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可以分為九大類:感知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緒障礙,意志行為障礙,動作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
4.心理疾病是多種心理障礙集中或綜合的表現。
4.1焦慮症並不是由焦慮刺激引起或不能用焦慮刺激合理解釋,患者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同時伴有明顯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
4.2恐懼症指對某些特殊處境、物體或在與人交往時產生的不合情理的、異常的、強烈的恐懼或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不必要的迴避反應的神經症。
4.3強迫症是一種重複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情理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雖儘力克制但又無力擺脫的神經症。
4.4抑鬱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主要癥狀,並且經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但沒有明顯的運動性抑制和幻覺、妄想、思維與行為紊亂等精神病特徵。抑鬱症首次發作後,多數情況下還會複發;其發作病程一般約6個月,少數長達1-2年。
第十八章 社會心理
1.態度是指個體基於過去經驗對周圍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準備狀態或人格傾向。態度由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意向成分三個部分構成,是外界刺激信息與個體行為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
1.1態度形成的學習理論認為,態度是個體通過聯結學習(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多次配對呈現)、強化學習(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和觀察學習(模仿)習得的。
2.社會印象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形成並儲存認知對象的形象。印象形成是指個體在有限信息的基礎上,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屬性做出判斷或對其總體特徵形成印象的過程。
2.1刻板印象是指個體對某個群體及其成員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刻板印象可以簡化人的認知過程,消極作用在於可能會導致過度概括,以至於個體認知僵化,阻礙個體接受新經驗、新事物。
2.2印象形成過程中的效應
(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信息呈現的先後次序會影響最終印象的形成。首因效應或者第一印象往往發生在與陌生人交往過程中,而近因效應一般發生在熟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
(2)暈輪效應:又叫做光環效應,是人際交往過程中認知上的一種偏見,是指從認知對象的某個特徵泛化到其他有關特徵,從而形成整體印象的社會心理現象。如,外貌好的人往往被認為有優良的道德品質。
(3)投射傾向:指個體因自己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例如,有人總是從好(壞)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認為周圍環境儘是好(壞)人。
3.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推論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人會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歸因傾向,可以將人分成內控者和外控者。內控者認為生活中多數事情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傾向於自己有能力控制事情,在面臨困難時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外控者認為生活中多數事情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是自己無法控制的,面臨困難時往往會推卸責任、不願去努力克服困難。
人們很多心理上的問題,有時並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於行為者對事件的自我解析所致。
4.人際吸引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人際吸引的條件包括:外貌、能力(犯錯誤效應使得那些能力非凡的人,顯得並非十全十美,使人更容易與之親近)、鄰近、相似、互補(互補導致人際吸引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即雙方的某些不同的特性確實能夠滿足對方的需要)。
5.冒險性遷移指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容易出現冒險傾向的現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責任擴散,任何個體不必對錯誤決策承擔全部責任,因此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大膽;群體行為往往由那些極富冒險精神的領導型人物決定,其他成員受其影響也會傾向於冒險;群體的文化背景、氣氛如果鼓勵冒險,那麼成員容易熱血沸騰而傾向於冒險。
6.在社會心理學中,經常用去個性化來解釋群體暴力行為。去個性化又叫做責任擴散,指個體在群體中因喪失個性特徵、自我理性和責任意識而表現出的行為上的無理智狀態,或個體自我意識降低和對社會評價關心程度下降的現象。許多因素會導致去個性化:臨時聚合的群體中,個人身份不為他人所知,匿名性導致行為約束減少;責任感喪失,個體可以把自己行為的後果推卸到群體身上;群體成員之間的情緒感染。總之,群體成員越是沒有個性特徵,自我特徵感受就越小,其行為就越沒有責任性,他們就越容易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來。
7.從眾是指個體在社會情境影響下,或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改變自己的態度,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7.1從眾的影響因素
(1)群體規模為7-8人時,從眾效果最好。
(2)群體中出現意見不一致時(哪怕只有一人),從眾壓力就會大幅減弱。
(3)面對熟悉的任務、事物,從眾性會降低,自主性會提高。
(4)從眾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8.服從是指在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意志下做出自己本不願做的行為。
8.1服從的影響因素
(1)他人對命令者的支持、服從會提高個體的服從壓力。
(2)個體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其服從行為,心情愉快時服從行為會增加,心情煩躁時服從行為會減少。
(3)個體的人格特質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會影響其服從行為。
(4)命令者的權威水平會影響個體的服從行為。
推薦閱讀:
TAG: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