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入門|驚!家庭蒙氏教育在戶外?

引言:在這裡要先向家長朋友們解釋一下,我們所說的家庭蒙氏環境是廣義的概念,因為除了學校以外,誰家的孩子都不是關在家裡長大的。所以家庭蒙氏環境不只包括「家裡」這個環境,家以外的自然環境、各類家門以外的,有父母陪同孩子進行的活動都是家庭環境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人與自然

首先我們來說說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相信很多朋友們在有機會休假的時候,會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來放鬆休閑。山間,海邊等等這些地方。 當我們看著山間的綠樹,呼吸著新鮮空氣,或者光著腳踩在沙灘上,聽著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這個時候是不是感覺身心很放鬆?心情很好?為什麼我們在寫字樓里,在商場里感覺不到這樣一种放松的狀態?因為我們人類就是從自然界當中一路進化過來的,無論如何改變,在本質上,我們人類仍舊是自然的一部分,親近大自然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更是這樣。

講一個我女兒的故事:前兩天我帶著我女兒出去,遇到一個鄰居,就站在路邊聊天,我女兒就在旁邊一棵大樹下面玩土。我特意看了一下時間,起碼有20分鐘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她是專註在玩土這件事情上的,而且整個人看起來很專註很平靜。我們可以想一想,家裡有沒有任何一樣玩具,可以做到對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高度的吸引,以至於他可以在半個小時的時間內都在平靜專註地工作。(電子產品不算做玩具範疇。)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精心設計的玩具,孩子們很容易就失去興趣了,玩膩了。家裡面堆積如山的玩具,有多少都是拆開包裝只玩了一次,之後就再沒有動過的。而自然界當中這些最單純的元素,反而對孩子們有著百玩不厭的吸引力。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自然環境對孩子有著神秘的吸引力,同時也提供給了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各種元素,比如掉在路邊的葉子,開在草地上的野花,它在成人的眼裡也許不值一提,甚至我們根本注意不到,但是在孩子眼中,那就是他們的探索之門。 所以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們一般是不會從家裡帶這樣那樣的玩具出門的,他們就是在小山上草地上跑一跑,跳一跳,摸摸小樹枝,踢踢小石子就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們經常出於各種擔心(怕地上臟,怕孩子摔著,怕孩子出汗),於是限制了孩子的手和腳。而孩子們由於自由受到了限制,自己內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隨即出現了哭鬧的表現。

蒙特梭利在她的書中說過:「兒童所有的智力都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的,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最初不是源於感覺的。」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是通過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以及肢體動作來發展自己並認識世界的。而大自然當中繽紛的色彩,季節的變化與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物種,就是孩子們最天然的學習場所。蒙氏教育主張將自然帶進孩子的生活中,除了陶冶身心發展自我,同樣能夠讓孩子們熱愛自然,善待自然, 從而發展成為一個好奇好學的,對生命充滿愛與熱情的,同時對生態環境負責的人。

然而隨著我們的社會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留給孩子們接觸自然環境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以至於一棵樹下的一方土地就能讓我們的孩子如此的專註和滿足。所以家長們就更應該創造條件,為我們的孩子多提供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不是成為隔絕孩子與自然的那個人為因素。

二、水元素

那麼我們身邊有哪些容易接觸到,可操作的自然界元素呢?最容易想到的就應該是水了。說到玩水,其實不用走出房門,我們的家中就具備給孩子玩水的場所和條件,我們的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很好的玩水場所。我們的衛生間一般地面上都有地漏,孩子玩水時,水盆可以直接放在地上,我們也不用擔心水灑出來難收拾。

孩子玩水時,我們可以為她提供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有塑料的有玻璃的,有漏水的有不漏水的,這樣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還有可能注意到例如浮沉這樣有趣的現象,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索。這裡注意:我們不用為了向孩子解釋某種科學現象而打擾了孩子玩水的過程,影響了孩子的興趣。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好發現有趣現象的環境,等待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就好了。

廚房也很適合孩子玩水。上面圖片中的傢具叫做kichen helper,就是方便年幼的孩子輕鬆夠到廚房操作台的一款傢具。這款傢具在國內市場很難見到,也很少有人知道,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的孩子們通常是與廚房隔絕開的這樣一種現象。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與廚房中的水連接起來呢?

兩種方法

  1. 一是為孩子提供適當高度的墊腳椅子,擺在廚房的水槽前,這樣孩子就可以觸及到廚房的流動水,流動水對孩子的吸引力會大過靜止的一盆水,而且玩水的同時,孩子也可以幫助家長來進行清洗蔬菜水果的工作。在這種方法的操作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遠離廚房內的爐灶和道具等危險品,並且在孩子身邊陪伴和觀察。這種玩水的方法比較適合家長們在備菜的時候,讓孩子參與進來。
  2. 再一種方法就是把水放在地上玩。但是廚房不像衛生間,地面上沒有漏水槽,我們可以拿一塊用舊了的大浴巾鋪在地上,既吸水,面積又大,同樣不擔心孩子玩水弄濕地面。比如飯後的洗碗時間就是廚房地面玩水的好時機。我們可以留給孩子一到兩個容易清洗的碗或盤子,一塊適合孩子抓握的洗碗海綿,在玩水的盆里滴上適量的洗潔精,這樣玩水的過程中又多了泡泡的元素。家長先向孩子演示如何洗碗,之後就可以把玩水的工作交給孩子了。

再給大家介紹一個蒙氏教室里常用的倒水工作。準備兩個或以上的玻璃杯或玻璃瓶,瓶中放上適量的水就可以了(這個適量以到在另一個杯子中不會溢出來為準)。為什麼要給孩子用玻璃製品呢?這個答案同樣可以回歸到兒童本位的理念上來。因為成人的日常用品通常都是陶瓷的或玻璃的,那麼本著尊重孩子的原則,我們最好也為孩子提供相同質感的用品。孩子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玻璃的重量, 從而更好地訓練他們穩拿穩放的抓握技能。倒水工作旁邊,我們會為孩子配上一塊小抹布。孩子們玩水難免會灑出來,那麼水灑了之後,我們既不用責備孩子,也不用幫孩子收拾殘局,這塊小抹布就是提供給孩子們自行清理桌面的工具。

三、沙元素

水是大自然賦予的,適合所有年齡和心智狀態的孩子的一種元素,除此之外能夠與水媲美的自然元素就是沙子了。沙子既可以有像水一樣流動起來,形態上變化莫測,同時又具有固體的性質,相對於水更容易被掌握,這種特點也從本質上滿足了孩子內在的發展需求以及創造力的發揮。

我們先不用著急去批判沙子臟不臟,粘在身上好不好清理,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想要讓孩子體驗一下沙子已經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除非生活在海邊的,否則真正的沙子已經很少能見到了。那麼有什麼能夠替代沙子的物品嗎?

在大型兒童遊樂場里我們會經常見到決明子沙池,這就是一個替代沙子的不錯的選擇。如果選擇在家中玩沙,我們就可以參考上圖,準備一個儲物盒,或者密封較好的紙箱,倒一些穀物或者豆類進去替代沙子的功能。箱子里同樣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盛舀沙子的工具, 漏斗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孩子們可以藉助漏斗來觀察沙子從上面灌入,從下面流出的過程。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沙子來玩尋寶的遊戲。事先找一些顏色各異的扣子,或是旅遊帶回的貝殼的小物品埋在沙子中,請孩子來翻一翻找一找。找出的物品我們還可以延伸出按形狀、顏色分類的遊戲;或是練習孩子整齊擺放物品,逐一點數的技能。玩沙子類的遊戲時,家長們同樣要注意全程陪伴,避免沙子誤入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險。

四、植物元素

自然界中的植物也是可以延伸出許多蒙氏活動的重要元素。植物的樹枝,葉子,花,果實等等都可以成為蒙氏活動中很好的材料。比如插花的工作。我們不一定要去花店花多少錢買花回來,孩子們對路邊的野花同樣喜歡,同樣可以采一些回來進行插花活動。我們為孩子準備好剪刀,清水,大小合適的花瓶(甚至化妝品瓶飲料瓶都可以),插花時可以向孩子們演示或者協助孩子們使用剪刀修剪根部, 孩子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將花插入花瓶,然後擺放在房間里想要裝飾的地方。

原本就養著植物的家庭,還可以請孩子參與到照顧植物的環節當中。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適合孩子抓握的洒水壺,請孩子定期為植物澆水,搬植物到陽光下曬太陽,和孩子一起觀察,家裡的小植物有哪些又開出了新的花,有哪些葉子黃掉了需要修剪。也可以向上圖一樣,請媽媽們提供幾塊化妝棉,準備一小碗水,讓孩子們為家中的植物擦去葉子上的塵土。

我們也可以在家中為孩子準備一個自然角,給孩子準備一個百寶盒。盒子里放什麼呢?孩子在公園遊玩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將各類吸引孩子的,孩子感興趣的各種自然元素帶回家(樹枝,小石頭,樹上掉下來的果子,蝸牛殼等等)放在他們的百寶盒裡,孩子們隨時可以去各類植物的觸感,可以隨時觀察它們顏色、外觀上的變化。

即使是路邊的葉子也有很多種玩法。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收集不同的葉子,對比它們的顏色,形狀,對比它們的長短,大小。也可以像上圖中一樣,年齡小的孩子來觀察葉子的外形,做分類活動,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在分類的基礎上練習整齊排列,還可以以不同的樹葉作為點數對象,讓孩子來感受數量上的多少,瞬間就變成了一份具有美感的數學工作

上圖中是香樟樹的葉子。秋季的時候香樟樹的葉子在顏色上會出現一個非常明顯的非常有層次的變化,如果你們的小區花園裡正好也有香樟樹,那秋天就是帶著孩子玩葉子的一個絕佳時期。這項工作時蒙氏教學「life cycle」中的一項內容(就是研究動物或植物生命周期的工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收集各種顏色的香樟葉,然後依據葉子逐漸衰敗的顏色色階排列成一個圓形,樹葉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很直觀地呈現給孩子了。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藉此機會告訴他們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動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以上所有的活動我們都不需要急著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要做這些,你做這些要具體地鍛煉什麼,我們已經向孩子展示了探尋自然的方法,隨著孩子的心智發展,他們可以借著這些看似表象的活動,獲得太多我們看不到的智力層面,美學層面甚至是哲學層面的感悟。

五、火元素

下面我們來聊聊火。多數家長朋友們可能不會想到火也是可以拿來給孩子玩的。在蒙氏教室的安靜遊戲中,蠟燭傳遞也是一個很經典的活動。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安靜遊戲。顧名思義,進行安靜遊戲的過程中是沒有聲音發出的,安靜遊戲的目的是讓孩子靜下來,除了保持環境上的安靜,我們更注重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靜心。涉及到火的蠟燭傳遞就是安靜遊戲的一種。

老師會邀請孩子們圍坐成一圈,以及其小心及其平穩動作,甚至有些誇張的方式向孩子們展示觀察蠟燭,傳遞蠟燭的方法。為的就是讓孩子們很好地去觀察平穩持物的方法。然後老師會把蠟燭碗交給孩子,請孩子們依次傳遞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專註地觀察火苗,傳遞,靜心。見過那個場景的成人都會覺得安靜得有些神聖。你很難想像一個嘈雜的教室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活動達到這樣安靜的境界。

在家中,我們同樣可以把蠟燭放在深一些的蠟燭碗里介紹給孩子。我們可以帶著孩子觀察火苗的亮度,顏色,甚至抓著孩子的手選擇遠近不同的距離讓孩子感受火苗的溫度。比如我女兒,當我拉著她的手近距離地感受過火苗的溫度後,之後再見到火,她就表現出了比之前更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舉動。人之常情,有的家長會擔心玩火太危險。我們知道,森林中的動物見到火是會自行躲開的。說明什麼?說明人和動物本身就具有躲避危險的意識,這是本能。 但是孩子畢竟還小,在整個觀察與火有關的活動中,家長們一定要做好陪伴和觀察的工作。

六、其他自然元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然元素,其實自然界當中變換的大環境也是值得我們的孩子去體會和感受的。比方說帶著孩子感受不同的天氣:陽光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太陽光下玩玩踩影子的遊戲,家裡有多稜鏡的或者類似的首飾吊墜的,也可以放在太陽下,讓孩子觀察,原來陽光可以折射出這麼多美麗的顏色;有的天氣,我們可以請孩子看看河邊的柳條,或者準備一條絲巾, 辨別一下風向,也可以直接請孩子伸出手,感受風吹在皮膚上的感覺。下雨的時候,為孩子換上雨衣雨鞋,去路邊踩踩小水坑,或者打一把傘,帶著孩子站在雨里聽聽聲音,摸摸雨點。

再比方說帶著孩子感受不同的季節:春天也是觀察生命周期的好時機,我們可以給孩子買幾條,帶著孩子到公園裡去摘些桑葉,請孩子照顧它,觀察他從蠶,到繭,到破繭成蝶的過程; 也可以觀察蝌蚪,整個長出四肢,尾巴消失直到變成青蛙的過程;夏天樹上有,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樹下找找蟬蛻,簡單給孩子講講蟬從哪裡來,怎麼爬到樹上的,聽聽蟬鳴的聲音,幸運的話也可以在地上看到完整的蟬,我們常說薄如蟬翼,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去看一看摸一摸它精緻的翅膀;秋天我們玩葉子,冬天再帶著孩子看看窗子上白白的霧氣,請孩子用手在上面畫個愛心,畫個笑臉,北方的孩子們下雪時還可以玩玩。等等等等

我們平時看似平淡的自然環境,其實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了很多可供探索的材料和玩法。我們說「沒有不合適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有些天氣家長們會覺得不適合孩子外出(出去災難性天氣),只要孩子想去擁抱自然,只要我們為孩子準備好合適的衣物,其實很多看似「不適合」的天氣並沒有那麼的不能接受。現在的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北方的春天有沙塵,南方的夏天有颱風,冬天一到又有許多的霧霾天氣,適合孩子們出去的時間真的越來越少了,所以也請我們的家長們不要輕易隔絕掉孩子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七、生活環境

那麼除去自然環境,其他的場所也有許多能夠為孩子營造蒙氏氛圍的條件。自然,生活,文化和藝術,都是包含在蒙氏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我們說完了自然環境,再來說說生活環境這一塊:比如平時我們經常去的超市菜場,就是帶孩子們認識各類蔬菜的好地方,大型的超市裡多數都有上圖這種擺放蔬菜水果的窗口,蔬果種類多,也沒有什麼太高的隔擋,你甚至不用花錢就可以帶孩子零距離接觸到各種形態和顏色的蔬果。剛好需要買菜的話,我們還可以請孩子來幫我們找到相應的蔬菜,帶回家再請孩子們參與到廚房中和我們一起清洗製作。當孩子看到整個活動都有他在參與的這樣一盤菜端上桌的時候,是不是在吃飯的主動性上也會增長很多呢?

那麼藝術和文化環境有怎麼連接給孩子們呢?這一點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家庭也許更有優勢:我們身邊有兒童劇場,有各類博物館,或者我們可以選擇一些主題鮮明的,比較容易做到看圖說話的美術展帶著孩子去欣賞。我們拿梵高的這一幅《星空》來打比方,對於小月齡還不會開口的孩子,我們可以手指配合語言,用講故事的方式帶他們欣賞:這幅畫上畫的是黑夜,天上掛著彎彎的月亮還有閃閃的星星,星空下面有山,山的前面是一個小村子,有些房子里已經亮起了燈…

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就可以採取問答互動的方式,順著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看圖講故事: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天空中有什麼?你能找到一幢房頂尖尖的房子嗎?你覺得 近處黑黑的東西是什麼?

此外,向孩子介紹各種文化的最好的機會,莫過於我們一年當中度過的各種節日。無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但凡遇到大一些的節日,街道上商場里都會出現許多既好看又應景的裝飾和布置。比如剛過的中秋節,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圓圓的月亮和月餅玉兔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再比如11月的萬聖節,我們又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南瓜燈,玩一玩變裝遊戲等等。

說到這裡,相信許多的家長朋友們在蒙氏環境的創設上已經能夠打開思路了,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多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獲取知識全面發展的場所。

八、總結

除去學校,我們所說到的蒙氏家庭環境,既包括家中的環境,還包括家庭以外的環境。每一個環境中都少不了父母的精心準備和用心陪伴。說到底父母才是孩子最全面,最重要的環境,也是孩子最需要的環境。

同樣的,說到早期教育,我們的孩子僅僅是作為一個受眾的角色。真正需要接受教育的,是為人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朋友們。你對科學的早教知識了解的越早,內化得越好,你的孩子所得到的早教就會越成功。

碼字不易,路過的家長朋友給個贊吧~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 蒙特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