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來襲:江浙滬1+7市組合,實力究竟有多強?
原文鏈接:上海大都市圈來襲:江浙滬1+7市組合,實力究竟有多強?
山川網: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這個節骨眼上,2018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 波譎雲詭」。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頻發,各個領域頻繁爆出各種大瓜,微博熱搜一天N換,令無數吃瓜群眾目瞪口呆。
在這樣的客觀宏觀經濟背景下,提振士氣,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大勢所趨。臨近年底,來自長三角的好消息接二連三。
近日,據媒體報道,上海市正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下稱《規劃》),方案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繼長三角大城市群後,上海大都市圈再次閃亮登場。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
不同於珠三角城市群除港澳之外所有城市均為廣東省地級市,長三角城市群從誕生之初,就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需要由上海一市加江浙兩省(後又加入安徽省)多方進行共同規劃統籌。在中國現行的地區行政制度下,這無疑是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也不同於京津冀城市群,完全是由北京一市主導,在實力上遜色較大的天津河北諸市只有唯北京是從。江浙兩省無論是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還是經濟活力上,都是中國省域經濟的實力選手。三者之間的合作,堪稱是強強聯合,這對於遊戲規則的均衡設定,同樣頗具考驗。
關於上海大都市圈,早在201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上海2040》)公示時,就已經引發過諸多熱議。根據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城市群範圍,總面積為2.9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00萬,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
在這個階段,《上海2040》的設想是推動大都市圈功能網路一體化,具體分為四方面:
第一,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加強區域銜接,共同完善長江口、東海海域、環太湖等生態區域的保護,通過林地綠地建設、河湖水系的疏浚、生態環境的修復,共同形成長江生態廊道以及濱海生態保護帶。推動長三角以及更大區域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治。
第二,加強區域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強化浦東國際機場與長三角區域城際鐵路網路等對外交通系統的銜接。加強上海港與長江下游及杭州灣地區港口的分工合作,構建長三角現代化港口群。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幹、多種方式綜合支撐的區域城際交通網路。
第三,促進區域市政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統籌區域水資源分配,研究流域跨境引水方案。實現市政廊道無縫銜接,統籌上海天然氣管網連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中俄東線等天然氣管道系統。統籌以上海為核心的區域高速信息廊道布局。探索數據中心服務的跨省市合作途徑。推動區域綜合防災體系構建。
第四,加強區域文化的共融共通。依託海派文化包容並蓄的底蘊,以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為目標,構建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網路,聯合環太湖古鎮群,打造成為世界級水鄉古鎮文化休閑區和生態旅遊度假區,並探索古鎮聯動開發和世界文化遺產申請等策略。對外引入並傳播國際先進文化,強化文化軟實力。
我們仔細查看以上四點設想,可以明顯感受出,此階段政策的提法相對保守,僅僅還停留在生態環境、交通設施、市政建設、文化融通等既有已經存在的領域。
這其實反映的是,在這個階段,江浙滬三地在政策的商議和規划上,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這份《上海2040》草案,應該說只是做到的拋磚引玉。另一方面這種從易到難,「試水」性的同城化方針,顯然也更適合長三角這種多省共建的客觀區域行政區劃背景。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上文我們提到了《上海2040》草案是一個近似「試水」性的產物,是為了拋磚引玉的。那麼「玉」究竟是什麼呢?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講到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上海2035》)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這兩份文件,分別於2017年底和2018年底推出。
先來說推出已經接近一年的《上海2035》。它的最大價值,自然是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始終居中國經濟第一城位置的上海,接下來二十年究竟打算往哪兒走,怎麼走。
規劃中明確,上海的城市性質確定為: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第二,也就是更為重要的,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它在接下來要承擔哪些責任,如何更好地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讓長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升。
而《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是在2018年11月28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管理局總規處處長熊健在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透露,當前正會同江浙兩省規劃主管部門以及周邊各市相關政府編製的規劃。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為,是《上海2035》走出實質意義的一大步。這份規劃的最核心觀點,就是明確提出了打造「上海大都市圈」。在現階段,直接進行大長三角26市的同城化,顯然並不現實。小範圍選擇與上海地理位置最接近,長期以來互動性最強的1+7市進行運作,這與珠三角城市群的涉及城市數量與面積更為接近,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起來回頭捋一下,自2016年《上海2040》開始,到剛剛推出的《上海2035》,經歷了哪些關鍵性的節點事件——
2016年8月22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簡稱「上海2040」)公示,提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在交通通勤、產業分工、文化認同等方面與上海關係更加緊密的地區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範圍,積極推動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2017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上海2035」)規劃明確了上海至2035年並遠景展望至2050年的總體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發展任務和主要舉措,為上海未來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
2017年12月15日,國務院對《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作出批複,批複稱,上海的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要立足國際國內和本地實際,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
「上海2035」中「上海大都市圈」較之前草案有所擴容,新增常州、湖州、紹興和杭州市區部分。
狹義長三角區域
關於狹義長三角區域這一概念,事實上這裡的狹義,同樣具有很強的動態變化性。
最早的長三角城市群,事實上只有蘇南浙北地區極小範圍。蘇南的範圍,即江蘇長江以南五市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如果再狹義一點,依照較早期上海經濟輻射能力,事實上上海向江蘇一翼僅能輻射至蘇錫常三市範圍。
而浙北方面,最早期上海也僅能輻射至杭州紹興以北,以嘉興、湖州為主的一小片區域。隔杭州灣相望的寧波,絕對距離上雖然與上海不遠,但是在交通尚不發達的早前階段,與上海之間的互動同樣並不密切。
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討論的上海大都市圈,其實正是最早期長三角城市群的雛形,覆蓋城市數量大概是在接近但不超過10座的範圍。
到了近十幾年時,大家普遍意義理解上的長三角形態,才真正意義上確定了下來。它的範圍,大致就是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這一區間的長三角範圍,相較早期已經擴大了一倍,覆蓋城市數量開始接近20座。
其背後的本質,其實就是在既有上海+蘇南浙北三個地區的基礎上,再一次擴大到了蘇中和浙中地區。
最後,就是距離現在最近的2016年,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再上述接近20座城市的基礎上,又將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地拉進了「朋友圈」。此時,已經不再是狹義長三角,而是廣義長三角了,這個具體我們下文再進行介紹。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目前超過21.2萬平方公里的龐大面積,與其他五大城市群相比,僅次於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24.5萬平方公里。在如此龐大的世界級城市群中,其正常運作的模式,是在城市群之下,再次以次級生態城市圈形式完成的。
長三角城市群「五圈」,可以視作是長三角城市群的「五臟」,它們定位不同,分工不同。各自完成相應區域身份任務的基礎上,再結合上海這「一核」,進而火力全開。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南京江北新區,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輻射帶動淮安等市發展,促進與合肥都市圈融合發展,打造成為區域性創新創業高地和金融商務服務集聚區。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市。發揮創業創新優勢,培育發展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新引擎,加快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湖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的先行區。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發揮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加快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合肥輻射帶動功能,打造區域增長新引擎。
蘇錫常都市圈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全面強化與上海的功能對接與互動,加快推進滬蘇通、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建設蘇州工業園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開發區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態空間修復和城鎮空間重塑,提升區域發展品質和形象。
寧波都市圈包括寧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點建設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寧波港口經濟圈、台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資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樞紐港、國際航運服務基地和國際貿易物流中心,形成長江經濟帶龍頭龍眼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廣義長三角區域
廣義的長三角城市群,即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
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1.5億人,分別佔比全國2.2%和11%。而截至2017年,該區域GDP佔比全國比重已高達20%。而增速方面,仍同樣領先於全國多數區域。
如果以發展的眼光動態來看待未來的超廣義「大長三角城市群」的話,則應該是覆蓋上海一市加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超大城市群。其面積超過3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2億人,經濟體量有望衝擊全國三分之一體量。當然,這一超級城市群的願景,起碼要到15~20年之後,我們再來討論才真正有意義。
長三角作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六的城市群,交通與路網建設全國領先。中國首條開通的高鐵京滬高鐵,其線路客流量最繁忙區間,同樣是位於長三角區域內的南京到上海段。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將依託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通道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路。
相關部門對於該區域接下來交通規劃的定位是:增強京滬高鐵、滬寧城際、滬杭客專、寧杭客專等既有鐵路城際客貨運功能。推進滬寧合、滬杭、合杭甬、寧杭、合安、寧蕪安等主要骨幹城際通道建設。
規劃建設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蘇州—嘉興、上海—蘇州—湖州、上海—嘉興—寧波、安慶—黃山等鐵路(含城際鐵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際通道建設,提高城際鐵路對5萬以上人口城鎮、高等級公路對城鎮的覆蓋水平。
除經濟、交通、城建硬實力全國第一外,科教文衛等軟實力,長三角同樣傲世全國。
科研方面,截至2014年底,區域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近300家,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約佔中國30%。
衛生方面,截至2014年底,長三角城市群有各類衛生機構8萬餘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萬餘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8%以上。
教育方面,截至2014年底,長三角地區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普通中等學校、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合計17137所,比2008年增加42所。其中普通中等學校7020所,比2008年增加453所;小學9911所,比2008年減少411所。
文化方面,長三角既兼容並濟,又特色鮮明。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吳越文化、淮揚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等。
所以長三角之強,不僅強在面積廣大,縱深寬廣,潛力巨大,體量驚人。更在於其憑藉城市群的概念,成功將各項短板逐一補齊,成為中國現有城市群中,短板最少的一個,這才是它的真正可怕之處。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 丨 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 丨 社消增速大數據 丨 國民消費大數據 丨 IPO數據 丨 土地成交數據 丨 全國篇 丨 廣東篇 丨 浙江篇 丨 陝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青海篇 丨 京滬篇 丨 江蘇篇
2017GDP: 海南丨甘肅丨貴州丨山西丨雲南丨廣西丨江西丨陝西丨安徽丨福建丨湖南丨河北丨湖北丨四川丨河南丨浙江丨山東丨江蘇丨廣東
城市:高新技術企業 丨 初婚年齡提升 丨 漢江經濟帶 丨 各省市最低工資 丨 雙十一大數據 丨 雙十一省市之爭 丨 青島向南 丨 城建20強 丨 租金回報率 丨 聊聊這座城市 丨 100民營企業 丨 2018天府金融指數 丨 長三角高鐵格局 丨 四十年來誰沉浮 丨 去武漢南京 丨 國慶房價 丨 中西部「七小龍」
人文:日本窮忙族 丨 蒼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晉冀魯豫 丨 擇城法則 丨 八次北人南遷 丨 東北企業家 丨 又沒有山西 丨 這幾班公交車 丨 城市書店數量 丨 文創第三城 丨 中國景區門票 丨 民謠唱過的城市 丨 一線城市十棟房 丨 樓巴 丨 流動人口 丨 90後不生孩子 丨 北京也很委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