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努力,文化是原因

在文章《乾貨 | 文化究竟是什麼,黑猩猩給你新啟示》中,我們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上,分析了什麼是文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對浸染其中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具有決定性影響。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文化和環境對人的作用,進步展示文化的強大力量。

1、

明朝的時候,有個叫王陽明的人,他是在朝廷當官。有一次,他接到一個任務,修繕墳墓,另一個大官的墳墓。

但墳墓本來不大,但派王陽明的民工很多。如果一起工作,看起來熱鬧,其實效率很低。王陽明活用兵書里的「什伍法」,安排民工分組輪班。有的組上早班,下午回家休息吃飯,有的是下午班,晚上睡安穩覺。有的是夜班,白天在家休息。通過這種分工的方法,在近乎不停工的狀態下,高效完成了墳墓的修繕。

在統籌學還沒有正式發明以前,王陽明就已經搞出了這套名堂。牛嗎?很牛!

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想到?難道王陽明的智商最高?

其實,智商這東西,可能不直接代表聰明,更不能直接代表智慧。

2、

在美國有一個叫克里斯托弗·蘭根的人。

他開始說話時,才6個月大。從3歲開始,他就自學閱讀,所以上學直接進入三年級。

即使考試時睡覺,克里斯托弗照樣得滿分。他是個天才,其智商介於195到210之間。而愛因斯坦的智商,只不過150。

但成年後,克里斯托弗·蘭根,變成了一個非常渺小的存在。

他在建築工地搬磚,或者在冰冷的海水中撈蚌殼。如果運氣好,克里斯托弗可以在工廠里做個低級小文員,或者干一段時間消防員。

後來,他終於發現了自己的特長:成為一家酒吧的保鑣,如果有客人鬧事,克里斯托弗就衝過去暴打鬧事的客人。完事之後,他就和酒吧的姑娘們,愉快地玩耍和扯淡。

最後,克里斯托弗從自己的親生經驗中,得出結論:智商和學習,沒有什麼作用。

雖然經過測試,他的智商,比愛因斯坦還高。

3、

以前,有一部《三個和尚》的動畫片。在這個故事開始時,一個和尚自己挑水喝。後來,陸續來了兩個和尚。本來,有更多人,應該有更多水。但其實,水是越來越少了,沒人願意挑水。

這件事,本身是虛構的。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象,卻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在很多公司里,一份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文件,可能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為什麼呢?

因為老總說了,公司的企業文化是,有事情大家一起做。於是,圍著那份文件,大家擺好姿勢,開始熱火朝天地家長里短。這效率,其實不高。

4、

難道在明朝,只有王陽明知道「什伍法」嗎?難道高智商的克里斯托弗,最適合當打手嗎?難道公司養了一群低能兒嗎?

當然不是。

懂得「什伍法」的人很多,能運用到修墳這間事上的人,也不少。但修繕一個大官的墳墓,牽涉到站隊文化。其實,當時站不同政治隊伍里的大臣,對這件事有保留甚至反對意見的,可能不在少數。

所以從政治派別的角度看,修得太好,得罪一派。完全不修,得罪另一派。上善之策,是隨便弄弄。在持這種觀點的大臣們看來,王陽明應該是,一個有聰明腦子的二傻子。

克里斯托弗·蘭根智商很高,成績也好。但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破碎的家庭,還常常遭到繼父的暴打。所以,克里斯托弗成為打手保鏢的概率,其實遠遠高於,他能從大學正常畢業的概率。

三個和尚,每人挑水,至少夠自己喝。為什麼不去?

因為,這個獨特的三人環境,其實是一個微型文化氛圍。彼此互相間的博弈能力,比起鍛煉挑水的能力,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

挑水能力強不強,不是重點。創造能讓大家安心鍛煉能力的氛圍,才是王道。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一個人聰明還是愚蠢,勇敢還是懦弱,勤勞還是懶惰,都是可以習得的。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習慣問題。連三字經,這種古代兒童讀物上都說:「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都差不多,正常人都要飲食男女,吃喝拉撒睡。

只不過,由於每個人所處的文化氛圍,和環境里的具體位置不同,才讓每個人形成了不同的習慣,價值觀和思維模式。

文化決定環境,環境決定個體行為。個體行為的總和,反過來又形成文化。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制度 | 站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