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狗十三》:狗爸丟了初心了嗎?

剛看過了電影《狗十三》,心情很沉重。江湖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很多人都看哭了,或許哭的人都有過類似的成長體驗吧,而那些沒看懂的人,或許都是幸運兒!我沒有哭出來,只是心情沉重,因為我是心理諮詢師,我太熟悉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弊端,經常面對更為慘痛的現實案例,所以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波動。

影片的主人公是13歲的初中生李玩,她喜歡物理,但是爸爸卻強迫她報了英語小組,用爸爸的原話說「你長大了就知道誰對你好了」,一系列的衝突由此拉開了序幕!

為了緩和關係,爸爸送給李玩一條小狗,喜歡物理的李玩給這條狗取名為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走丟了,大人們並沒有選擇和李玩一起去找狗,而是企圖通過一雙輪滑鞋來補償孩子,當他們發現這樣沒有任何作用以後,又買來了一條很相像的狗作為補償,並謊稱這條狗就是愛因斯坦,當然還是沒有作用,當衝動的李玩不小心推倒了爺爺,於是矛盾激化,最終失去耐心的爸爸揮起拳頭一頓暴揍。暴力之下,李玩終於屈服了,她含著眼淚向爺爺奶奶道歉,向爸爸道歉,找狗風波就此划上了句號。然後,為了緩和關係,爸爸承諾帶李玩去看天文展覽,於是新的一輪補償開始了......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補償變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李玩越來越意識到,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勞的,於是她放棄了抵抗,影片最後,李玩神情淡漠的吃下一塊狗肉,這象徵著孩子終於被馴服,大人們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孩子終於變得「懂事」了!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狗,其實就是女孩的「自我」的象徵,狗丟了,找不到,另一隻狗來了,又被送走,最終消失了,暗示著女孩在成長的道路上幾經掙扎,最終還是丟失了「自我」!

片中溫順討巧的愛因斯坦雖然被拴著狗繩被別人牽著,卻總算能得以生存,而桀驁不馴的愛因斯坦就被做成了紅燒狗肉,這是血的教訓,誠如李玩在挨揍時,也被酒瓶碎片劃的鮮血淋淋!她在浴室中洗去了鮮血,也洗去了天真,霧汽中漸漸模糊的身影也在暗示,從此以後,她也不再是那個純真的孩童了。李玩在街頭髮現了愛因斯坦,卻也不願相認,也許,她再也不願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了!

這個年代,我們總愛說「不忘初心」,那麼為人父母者都有什麼樣的初心呢?

許多父母都會說,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就好,快樂就好,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關於初心的表達!

我不知道李玩的爸爸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初心,不可否認的是,他一直都在努力的想讓孩子快樂,用他自己的話說「都是為了你好」,或許這就是他自己認為的初心吧,但從始至終,他從來沒有去關注孩子心底的感受。他有一句原話「小孩子懂啥,哄哄就好了」,於是他一直在哄孩子,也就在不斷製造新的欺騙和傷害。

糾結於怎麼樣的初心或許並不重要,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感受,並不取決於什麼樣的初心,而是取決於父母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

愛是一種本能,而與之相應的愛的行為,卻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複雜,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必須的,就是必須真正的去尊重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如果有了這種尊重和理解,就不會強迫孩子報不喜歡的興趣班,此後一系列的衝突也就不會發生!

如果有了這種尊重和理解,當狗走丟的時候,爸爸只要表示「我們也很難過」或者「我們一起去尋找」,就可以避免後面的衝突。

如果有了這種尊重和理解,爸爸就會及時帶李玩去看天文展,而不會為了應酬就食言自肥。

現實是,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只是他們自己定義的愛,並沒有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和理解,結果總是以愛的名義,行傷害之實。這樣的愛,本質上不是愛,只是一種自私,滿足的只是一種狹獈的控制欲。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家庭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