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爆款姓名:為何「起名字」主要取決於主流文化?

社交媒體上,一則「新生兒爆款姓名」的話題,觸發不少人的圍觀。據某科技公司發布的「新生兒名字大數據年度榜單」中顯示,在眾多新生兒名字中,最受歡迎的字依次為「軒、涵、梓」。對於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每個時代都會有所「凸顯」。

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起名字」已經早已超越「個體標籤」的功能。比如,包含父母願望,時代特徵,家族譜系。但總的來講,或多或少與孩子所生時代的「主流文化」還是相近的。因為,作為個體來講,既然要走進人群中,自然難免被識別,這種時候「姓名」本身就是基本的標籤。

從「姓名」的起源來講,大概就是分類識別的作用,就跟人類識別事物一個道理。從本質上講,「姓名」本身沒什麼意義,事物本身才有。但是,隨著實踐的拓展,語言的加持,「姓名」就被賦予更為多元的內涵。當然,就是指識別功能以外的意義。

因此,也就能理解,為何很多父母在為新生兒起名字時,總是「絞盡腦汁」,要只是簡單的「識別標籤」,似乎就不會有那麼多顧慮了。糾結來去,其實就是想讓「姓名」的意義更多,更符合周遭的文化內涵和生活秩序。然而,大多數父母,其實對於「姓名本身」,基本不會脫離「主流文化」。

所以,出現「新生兒爆款姓名」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坦白講,既然強調「新生兒爆款姓名」,就說明有很多父母的「起名字」認知水平差不多。這事實上,與人們穿衣服「撞衫」是一個道理,講得再確切一些,就是符合所屬人群的「主流文化」。

就比如「軒、涵、梓」,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建國,棟樑,富貴」等名字。甚至,有數據顯示,江蘇人喜歡用「英」,比如「秀英」、「貴英」、「鳳英」;北京人喜歡用「榮」; 上海人比較喜歡用「寶」、「妹」;遼寧人喜歡用「樹」、「鳳」、「珍」;陝西人喜歡用「劍」、「軍」;四川人喜歡用「青」、「瓊」、「德」、「成」;廣東人喜歡用「雅」;福建人喜歡用「志」、「美」、「水」。不得不說,不同的地域,「起名字」也有很大差異。

從文化的結構性上看,「姓名」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較強。絕大多數父母,給新生兒起名字或多或少會參考這兩個維度。從某種層面上看,「起名字」就像人們的飲食文化,其中難逃時代性,也難逃地域性。即便,現在人們的活動區域變大,但是基本的文化秩序還是難以逃離。

尤其,在一些鄉鎮中,父母給新生兒「起名字」,基本上還是追隨當地的主流文化秩序。而如一二線大城市的父母,就相對更為「開化」。這裡之所以做比較,並沒有強調哪個更好的意思,只是從地域經濟發展的維度,進行一種實際性的對比。

並且,也能真實的感受到,經濟的發展程度確實對文化有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隨著社交媒體的生活化,人們已經在探索更多元的文化認知。比如社交昵稱,其實也能或多或少,反映出一些細微的變化。並且,也能清晰的反映出不同年齡層次的基本文化特徵。

不過,總的來講,就『姓名「的變遷而言,會越來越走向多元化。甚至,對於很多小孩來講,除卻正式的「姓名」,很多父母會起一些較為親密的「昵稱」,有時尚的,有土氣的,但是這都無傷大雅。只要自己父母覺得喜歡,就沒什麼大問題。

然而,如正式的「姓名」,其實就相對更為嚴謹,除卻要有父母的期許,也要符合主流的社會秩序,要不然孩子在具體的社交中,很容易受到相應的困擾。比如,與名人同姓名,比如姓名中含有特定地域的禁忌。這些事情,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所以,父母在給新生兒「起名字」的時候,除卻要有內涵,也盡量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畢竟,當孩子長大獨立後,進行社交活動時,姓名本身的作用還是很大的。聽起來雅觀與否,是否有歧義,這些都很重要。能避免就盡量避免,因為大多數人還是必須活在人群之中的。

當然,隨著生活的豐富性和語言的多元化加速,「姓名」將會越來越不拘一格。這實際上,從近些年,年輕一代父母「起名字」的風格上,也能有所顯現。生活越來越豐富,就代表人們對於文化的認知,也會變得越來越豐富。從根本上,這是一脈相承的。

不過,落實到具體的「姓名」上,就是語言的豐富性也在起作用。過去,父母起名字,總喜歡追溯古源。現在的父母,卻更傾向直接的意義。當然,這些也不是絕對的,但是總的來講,確實呈現出很大的分化。不得不說,每一個人都難以逃離時代,有時候姓名上就能體現出來。

回到「新生兒爆款姓名」的現象上,這也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姓名本身屬於個體,又從屬於父母。嚴格來講,所有的人都沒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姓名」。每個人的姓名,不管如何得來,最終都是通過父母確定下來的(大多數是這樣的),所以,從本質上講,父母遵從什麼樣的主流文化(秩序),那麼孩子的姓名就會追隨什麼樣的主流文化(秩序),這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TAG:名字 | 取名 | 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