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滴事件看科技創投如何改變世界

這幾天滴滴再次大火,各種媒體滿屏刷爆,點燃了各路人馬的真氣。

知道的、不知道的,行內的、行外的,開車的、坐車的,都在幫忙吹火。有的人吐的是嘴裡的熱氣,有的人冒的是鼻子里的冷氣——反正總得出口氣,免得人家以為你死了。

最喜歡追逐大事件、哪怕沒有也得自己搞出點大事件來追逐的創投圈,當然也必須出來吐幾口氣:

老實講,投資也只是一門生意,生意人的最高職業道德就是賺錢。所以生意人對自己經營的「產品」,總是愛之深責之切,哪怕明知他扶不起來,也得小心呵護,期待有瞎子或者傻子能把他買走,換個好價錢,這門生意就算成立。So,如果他們自己都要關起門來diss這門「生意」的原罪了,說明這幾年創投這門生意已經跑偏到了危險邊緣。

這幾年創投都幹了些什麼?

資本,逐利是其本質。但是這幾年由於退出的道路在監管的屢次大變動之後越來越窄,「利」這個東西,越來越難變現了。

於是,不論是自有資金,還是募資籌集的資金;不論是早期的天使,還是ABC輪;金主們紛紛發現:本來想投資後靠退出賺錢,結果沒想到,剛逃離「炒股炒成股東」的魔咒,就落入了「投資投成股東」的陷阱。尤其在13、14年被移動互聯網大爆發點燃的創投大熱階段募集的基金,哪個不是5+2,甚至2+1的?掰著手指頭算算都知道,18年到了……該算算帳了吧?

而大火燒過之後,那些易燃易爆炸的項目是「爆發」了一陣子,比如手游,硬是從一年半的生命周期,被燒成了24個月。而那些本來需要十年、甚至很多個十年才能長成的樹木呢?由於利益驅使大量資本、資源向「爆發性」項目傾斜,所以他們自然得不到滋養,要想生存下去,就必然想方設法讓自己看起來「可燃」。

於是,本來僅僅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的「+互聯網」,硬是掰成「互聯網+」,玩起了特殊體位誘惑資本。本來非常重地面運營管理的「O2O」,到處鼓吹線上獲客能力,似乎一講「團隊管理」,就是很Low很不互聯網的玩意兒。本來非常傳統、非常小規模的民間借貸,有沒有互聯網都得憑風控賺錢,現在被迷得五迷三道,連「風控」之本都忘光了,光知道追求規模擴張,所謂風控就只剩下催收了……

那麼,什麼「技術含量」、「合法合規」、「持續經營」,統統在投資期限的壓力下,變成了決定投向的「次要條件」——要麼現在、立刻、馬上能賺錢,要麼能迅速做大規模上市。想想看:退出期就在那裡擺著,這期的投資沒法退出,下期的資金就募不到了!

因此,在退出機制、盲目跟風和募資壓力的三重重壓之下,投資機構的GP哪裡還有什麼選擇權?誰能在當前各種監管制度之下鑽空子,誰能不顧一切大殺四方,誰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誰能鞭打快馬把自己快速賣掉,就是投資機構眼中的好項目、好團隊、創業明星。

科技並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

懶惰催生便利需求,便利需求觸發科技創造,科技創造累積量變產生質變,質變改變人類習慣,習慣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所以,懶惰改變世界。注意,我說的是「懶惰」這個屬性,而不是具備這種屬性的人。因為由懶惰衍生的一系列行動都需要足夠勤奮的人去完成。

科技從來沒有義務讓世界變得更好。

有些科技根本不是為了滿足便利需求而產生的,而有些需求也不是因懶惰而催生的。所以,很多需求本身就是「偽需求」。比如網上計算速配,你真的懶得和真人談談戀愛,而甘願聽電腦擺布告訴你誰才是你的絕配?

科技是個冷冰冰的詞,它沒有溫度,沒有感情,甚至,沒有自我控制力。但是創造和應用科技的人是有且應當有控制能力的。

我們當今的世界已經產生了一大堆科技創新,但卻仍然解決不了滴滴的「一鍵報警」功能。這個功能很難實現嗎?知乎一抓一把解決方案。之所以解決不了,僅僅是因為對於由這樣的投資需求所選中的項目企業,其價值觀符合的是投資方的需求,而不是觸發科技創造的便利需求。所以,在他們的價值觀之下,判斷「一鍵報警」對其企業是個無價值的功能,這是多麼順理成章啊?!

所以,咱們熱火朝天的替滴滴之流想的技術解決方案、管理諮詢建議,實際上人家根本就不想聽——他和你價值觀都不同,他那套價值觀才是投資機構認可的主流!你們強行刷什麼存在感?都散了吧。

科技何辜?承擔了它所不該承擔的重責。但是,操縱科技的人,這些人背後的企業,這些企業背後的投資機構,你們不應該出來領責嗎?

出事罵監管是一種「政治正確」

有人說科技公司頻頻出現道德、甚至法律問題,是監管缺位。是的,監管的確缺位,而且從來就缺位,以後也必將長期落後於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社會自發性變革。這是因為監管法律法規的設置規則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任何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都是循序漸進的,在萌芽階段就對此預設各種監管制度,誰能保證其有效性?有先驗參考嗎?如果有,那還叫做科技創新帶來的社會變革么?真要在一開始就訂下一堆限制其以後可能的「跑偏」的監管規定,就一不小心成了「阻擋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千古罪人」,不是被你們罵得更慘嗎?

所以,監管一定是先觀察其自然發展,有一定數據積累再推演其發展規律,從而制訂和修改監管規則;最後,出現滴滴這類從自身價值觀上就已經沒法自我凈化的案例,才能上升到立法階段。立法永遠落後於社會變革,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然而,廣大吃瓜群眾們早已養成了出事罵監管的習慣,似乎不罵兩句不合群,顯得自己「政治不正確」。但是,真要告訴他從此以後你頭上有監管了,做事得首先合法合規,他又要跳起來了:一切都是枷鎖,一切都是桎梏,一切都得打破!

合法合規,真的就這麼招你惹你嗎?效率與公平的兼顧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搖搖晃晃的天平,要達到平衡,需要長時間的不斷調試、不斷博弈,找出規律性,預測對手的變化加以變化。特殊事件、民意、行業規律、經濟代價等等,都是天平兩端的砝碼,都在不斷的變化中互搏。在這個過程中,最不需要的恰恰是熱情的煽動。當大家義憤填膺的高喊「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打擊XXX」的時候,請注意,你不是「我們」,你是「代價」。

--------------------喘口氣,分隔一下-------------------

是的,這個社會已經被這幾年移動互聯網及其衍生科技的迅猛發展所改變了。這種改變是通過資本的推波助瀾而放大的,已經到了跑得太快,個人價值觀、企業道德、法律法規都跟不上的危險邊緣。像滴滴、趣店、拼多多、唐小僧等等,短時間內這樣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因為現在已經在集中爆發企業責任事故的高危期了。

但是,這並不完全是壞事,寒冬之下,孕育的是害蟲滅凈、欣欣向榮。春天必將來臨,只是,請等一等,等等監管機構補位,等等資本重新洗牌,也等等還有哪些和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企業上演一出好戲。

小板凳搬起來咯!


推薦閱讀:

TAG:滴滴出行 | 創投圈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