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德國人自稱日耳曼人?
歐洲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一直是由日耳曼人主導,現在歐洲大陸主要國家也是由日耳曼人組成,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法國英格蘭等,為什麼只有德國人自稱日耳曼人?
英國人稱德國人日耳曼人,法國人稱德國人阿勒曼尼人,德國人稱自己德意志Deutsche,德國人稱德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對應的英語是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曾經也叫過DeutscheReich(德意志帝國)。
這個問題本身問得不夠嚴謹。
首先,德國人不自稱日耳曼人。
德國人自稱是「德意志人(Deutsche)」,乃是古代日耳曼人的後裔。
日耳曼人是他們的祖先,但同時也是其他西歐、北歐大部分國家的祖先。
而事實上,日耳曼人本身並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民族,而是不同語言、文化、習俗相近的、非常多的部落的集合。一般來說,日耳曼人分成三個分支:
- 東支日耳曼人,如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部落,其中哥特人又分為東西兩支;
- 西支日耳曼人,如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巴伐利亞人、盎格魯人、薩克森人、切魯西人、卡狄人(後來的黑森人)、日德蘭人(朱特人)等等;
- 北支日耳曼人,如倫巴底人等;
在這個集合中,有部分部落在民族大遷徙浪潮中滅掉並佔據了西羅馬帝國的國土,在後來漫長的中世紀中,他們形成了西歐、北歐絕大部分國家,現如今西歐、北歐國家,大部分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如同他們的祖先日耳曼人不自稱「日耳曼人」一樣,德國人也不自稱日耳曼人,而只有英國人管他們叫「日耳曼人(German)」。
舉個例子,英格蘭人管德國人叫日耳曼人(German),源自拉丁語Germanic,乃是羅馬人對這群人的稱呼;法國人管德國人叫阿勒曼尼人(Allemagne),源自古代法國人稱呼臨近日耳曼人中的阿勒曼尼人部落;同樣,德國人管法國人叫Franzosen,管法國叫Frankreich,意思是「法蘭克人」和「法蘭克人國家,來源是古代日耳曼人中法蘭克部落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而德國人管英格蘭人叫Engl?nder,管英國叫England,源自古代日耳曼人同族中的盎格魯-薩克森人部落(Angelsachsen)征服這片土地後以「盎格魯人的土地」(古英語,?nglisc)的自稱。
PS:我在觀看愛沙尼亞著名的戰爭電影《1944》,當兩個愛沙尼亞士兵談論起德國兵的事情時隱隱約約聽到「薩克森」這個詞,谷歌翻譯一下愛沙尼亞語「德國」果然發現了「Saksa」一詞,表示「德國」。
聯想一下當初薩克森公國乃是東法蘭克王國的四個部落公爵之一(其餘三個為施瓦本、法蘭克尼亞和巴伐利亞),存在時間為804—1294年,與愛沙尼亞民族的雛形屬同一時代。同時,至1227年,愛沙尼亞被利窩尼亞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的分支之一)征服,愛沙尼亞人管德國人叫「薩克森人」,應該是跟法國人稱呼德國「阿勒曼尼人」同樣的邏輯,即以最靠近他們的日耳曼部落的名稱稱呼整個日耳曼族群。
看上去很亂是不是?
也就是說,英格蘭人跟德國人同源,法國人的一部分與德國、英國人同源,都是古代日耳曼人不同部落的後裔。
那麼,為何英格蘭人會稱德國人為日耳曼人(German),而故意不提英格蘭人自己同樣出身日耳曼人的事實呢?
這得從英國的地理位置,以及有名的「大陸均勢政策」說起——事實上,這不過只是英國人故意混淆視聽,故意擺下的障眼法而已。
- 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在古代堪稱天塹,這使得這片土地易守難攻,然而一旦敵人成功登陸,這土地上的軍隊往往無力回天。事實上,英國歷史上有多次為大陸國家征服的慘痛歷史,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 英國人生活在這孤懸海外的孤島上,天然具有島國心態,歷史上也曾多次為大陸國家征服,而每次改朝換代,都無一例外地將隔海防禦作為國防的重點,這也使得英國人在民族心理上往往刻意與大陸人維持著疏遠;
- 在經歷過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意識到他的實力遠遠不足以支撐其與歐洲大陸諸國(尤其是法國)爭奪歐陸霸權。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不捲入歐洲大陸諸國的紛爭的前提下保護英國自身的利益,成為英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難題。出於對英國在歷史上數次為大陸國家征服的經驗教訓,自17世紀以來,英國長期將維持歐洲大陸均勢作為外交重點,即保持歐洲大陸均勢,不容任何力量破壞這和諧局面。在這個問題上,英國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地:
- 維持與大陸各國不疏不近的外交關係;
- 避免由於與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國家過於親近而引起其他國家猜忌的舉動;
老話說外交的精髓就是維持平衡,顯而易見,這是一套必須時時刻刻維持且堅決不能打破的平衡。
一旦失去平衡,英國都將:
- 外交政策落得功虧一簣,乃至於前功盡棄,
- 英國的國家安全將面臨重大危險,其中包括:
- 可能面臨單個大陸國家的挑戰,如重現英法百年戰爭;
- 可能引起大陸國家群起而攻之,英國將面臨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窘境;
- 一旦戰敗,英國將重現歷史上數次為大陸國家征服(羅馬征服,盎格魯薩克森征服,諾曼征服),乃至亡國的悲劇;
所以,英國人所做的一切,都將圍繞著「大陸均勢」這一點原則進行,其中自然包括語言、文化等方面與歐洲大陸國家劃清界限。
在這個問題上,英國人必須保證不偏不倚,不能與任何一個大陸國家顯得哪怕稍微近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
實際上,對於英國人跟德國人同源的關係上,英國人一向心知肚明,只不過是其攪屎棍的本性,如不需要絕不說破地裝糊塗,以及故作中立地擺清高而已。(當然,這也是攪屎棍一貫以來的特色)。
*Reich乃是德語「國家」之意,第二、第三帝國時期德國國號「Deutsches Reich」譯為「德意志帝國」乃是意譯而非直譯,羅馬帝國(R?misches Reich)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Westr?misches Reich)東羅馬帝國(Ostr?mische Reich)同理。古英語「國家」為「rīce」,與德語「國家(Reich)」是同源詞,證明英語與德語同源;
*德語中表示嚴格意義的「帝國」乃是「Kaiserreich」,如想表達「(德意志人的)帝國」,直譯乃是「Deutsches Kaiserreich」
附1:日耳曼諸部落與今日西歐、北歐國家的關係
1. 英國
日耳曼人盎格魯部落、薩克森部落中的一部分,日德蘭部落(朱特人)部落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們和後來到來的部分維京人、諾曼人(維京人的一支),經過數百年的融合,形成了今日的英格蘭人;
2. 法國
法蘭克王國分裂後,法蘭克人部落一分為二,一部分與原居高盧的高盧-羅馬人通婚,他們的後裔是今天的法國人;
3. 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瑞士、列支敦斯登
法蘭克人中的另一部分,與部分留在盎格魯和薩克森故地的盎格魯人、薩克森人部落,以及勃艮第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等通婚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人。德意志人主要集中在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瑞士、列支敦斯登等德語國家。
4. 荷蘭
法蘭克人在法蘭克王國分裂形成了弗蘭德斯伯國,他們的後裔就是今天的荷蘭人;
5. 義大利北部
日耳曼人中的倫巴底部落和(先前遷來的)東哥特部落通婚融合,他們的後裔是今天義大利北部的人民;
6. 瑞士
401年,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佔領了瑞士,羅馬帝國軍隊撤離瑞士地區。自此,瑞士西部由勃艮第部落統治,他們與當地的高盧-羅馬通婚融合後成為瑞士法語區人民的祖先;同時,瑞士東部由阿勒曼尼人統治,今日瑞士德語區人民是他們的後裔。
7. 比利時
法蘭克王國分裂後,法蘭克人的一支移居此地,他們建立起了弗蘭德斯伯國,歸屬東法蘭克王國。他們的後裔是今日的荷蘭語大區的人民;
日耳曼人瓦隆部落在逐漸與原住民高盧-羅馬人通婚融合,他們的後裔是今日法語大區的人民;
一戰結束後,原德國西部的部分城鎮被迫割讓給比利時。以此為契機,這部分德國人被剝奪了德國國籍,被迫成為比利時公民,他們形成了今日德語大區的人民。
8. 西班牙、葡萄牙
和法國類似,法蘭克人、西哥特人與當地的原住民高盧-羅馬人通婚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9. 丹麥、瑞典、挪威、冰島
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沒有隨著民族大遷徙離開故地的北支日耳曼人部落們,他們後來形成了維京人。維京人又稱諾曼人、諾斯人、瓦良格人,是同一民族的不同翻譯,都是一個意思:(日耳曼人中的)北方人,他們就是著名的維京海盜。
- 絕大部分後來分別演化成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
- 他們的殖民、襲擊、貿易活動遍布整個歐洲。
- 11世紀早期,維京人丹麥王國的克努特大王統一了丹麥和挪威,並於1018年在英格蘭登陸,威塞克斯王朝覆滅,英格蘭王國滅亡。克努特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其後統治英國30年,史稱英國歷史中的「丹麥王朝」;
- 一小部分在肆虐了大半個西歐後臣服於法國,並為法王封為諾曼底公爵,迅速為法國同化。後來舉國侵略英格蘭,戈德溫王朝覆滅,英格蘭王國再次亡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建立起諾曼王朝,其接下來數個世紀的統治深刻地改變了英國歷史的走向,這一事件俗稱俗稱「諾曼征服」;
- 一部分在8世紀時征服並且統治了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東支,建立起基輔羅斯的留里克王朝,統治區域遍及今天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形成了今日的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有機會再談)
附2:諾曼征服前的英國歷史
1. 英國
盎格魯人、薩克森人中的一部分,日德蘭人(朱特人)部落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後分裂為七個部落國家,其中:
由盎格魯人建立的國家有:
- 東盎格利亞(古英語:ēast Engla rīce,英語:East Anglia),即「東盎格魯王國」;
- 諾森布里亞(古英語:Northymbra rīce,英語:Northumbria),即「北布里亞王國」
- 麥西亞(古英語:Miercna rīce,英語:Mercia);
由薩克森人建立的國家有:
- 埃塞克斯(古英語:ēast Seaxna rīce,英語:Essex),即「東薩克森王國」;
- 威塞克斯(古英語:Westseaxna rīce,英語:Wessex),即「西薩克森王國」;
- 薩塞克斯(古英語:Sūtseaxna rīce,英語:Sussex),即「南薩克森王國」;
由日德蘭人(朱特人)建立的國家有:
- 肯特王國(古英語:Cantaware Rīce,英語:Kent);
實際上,當時由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不列顛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國數目遠遠不止7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部落國家互相攻伐,一些大國逐漸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最後形成了以這7個大國為代表的七國時代,史稱「戰國時代」,這七個王國的格局,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當然,持續不斷的分裂和相互攻伐的後果便是給予遠在大陸上的日耳曼人同族以伺機而動的機會。公元8世紀,留在大陸上的北支日耳曼人維京部落不斷襲擾英格蘭諸王國,威塞克斯王國實力強勁,大王阿爾弗萊德舉起了反抗維京人侵略的大旗,率先以「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國王」自居。在他去世後,其子長者愛德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率領軍民反抗和驅逐維京侵略者並收復了大部分失地。長者愛德華去世後,其子埃塞爾斯坦於公元927年攻滅了最後一個分裂王國:諾森布里亞,成功統一全國,埃塞爾斯特恩加冕成為英格蘭王國的開國君主。
公元10世紀末,維京人再次入侵;1002年,國王埃塞爾雷德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捕和驅逐維京人,遭到時任丹麥和挪威聯合王國的國王八字鬍斯文四次入侵。1013年英王埃塞爾雷德二世戰敗投降,英格蘭亡國,次年八字鬍斯文去世,其子克努特繼任。
1016年英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病逝,其子艾德蒙二世與克努特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議和條約,規定二人共治英格蘭。當年年末艾德蒙二世去世,英格蘭再次亡國,淪為克努特治下的丹麥、挪威和英格蘭聯合王國,史稱丹麥王朝。
1042年年中,丹麥王朝的國王、克努特的兒子哈德克努特去世,他是克努特大帝與埃塞爾雷德二世前妻、寡婦諾曼底的艾瑪的兒子。哈德克努特生前無子,其異母兄弟、流亡在外的前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兒子、太子愛德華三世聞訊後連夜趕回國,率忠於故國的英格蘭軍民迅速擊敗並驅逐了維京侵略者,並成功擺脫了維京人丹麥王朝的統治。同年年底,愛德華三世宣布威塞克斯王朝復國,並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英格蘭王國再度獨立。1066年,愛德華三世去世,由其家族遠親哈羅德二世繼位。
但是好景不長,哈羅德二世很快就受到了企圖捲土重來的維京人丹麥王朝國王哈拉爾三世,以及諾曼底公爵威廉的挑戰。1066年9月初,哈拉爾三世率領一萬五千名維京軍隊在諾森布里亞北部海灘登陸並迅速佔領了諾森布里亞,經過了短期休整後,長驅直入,又在20日擊敗了由麥西亞伯爵埃德溫和他的兄弟、諾森布里亞伯爵莫卡爾率領的英軍,並佔領約克,約克伯爵戰敗投降。在短暫的佔領該城並掠走人質和給養後,維京人登船繼續行進,兵峰直指倫敦。
英王哈羅德二世聞訊後,率領禁衛軍從倫敦出發,北上抗敵。經過185英里的急行軍,4天後,他的部隊抵達約克,25日,兩軍在斯坦福橋附近遭遇,哈羅德二世身先士卒,親自上陣督戰。經過一整天的激戰,英軍大勝,維京人大部被殲,哈拉爾三世也在戰鬥中陣亡。是役,英軍焚毀大量維京戰船,繳獲輜重糧草無算,但也元氣大傷。此時諾曼底公爵威廉已經準備就緒並在29日在英格蘭南岸的村莊佩文西登陸,聞訊後哈羅德二世率領英軍經過簡單的打掃戰場後回師倫敦,準備與威廉決一死戰。
戰鬥過程恕不贅述,詳情百度:黑斯廷斯戰役。
是役,英王哈羅德二世陣亡,英軍全軍覆沒,禁衛軍龍旗軍團和戰鬥者軍團戰鬥至最後一人。
諾曼底公爵威廉攻佔倫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建立起諾曼王朝,是為征服者威廉。由此,英國接下來數個世紀都在法國化諾曼人的統治之下,法語成為上層階級通用的溝通語言,法國文化和法國習俗順利植入英國,全面且深刻地影響了英語,並且改變了英國歷史的走向。
德語是Deutsche啊,英語才是German
實際上德國人今天,包括奧地利人已經不會自稱是日耳曼人了,就是簡單的德國人,奧地利人,因為日耳曼人會讓人聯想到納粹,所以一般人都避免用這個稱呼。
請看我的短片「南巡天下 第一季 第一集 條頓堡森林戰役」,裡面有詳細 的論述。
因為他們相對更純一些英國包括了原住民凱爾特人,法國高盧人,凱爾特人。
但實際上,當年爭相統一德意志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都不太純,奧地利帶著匈牙利的一大堆,普魯士含有波羅的人血統。
日耳曼是一個更是相當於一個民族的人,而標準的日耳曼民族現在並不完全在德國,主要法國北部包括德國一部分的一個少數民族,現在法國人也不會稱呼自己是高盧人。在歐洲各個民族混血現在已經很少能有那個民族純正血統的人了,漸漸人們就開始以地域來稱呼,以國家來劃分,當高喊某個民族的時候就會被認為是民族主義者,而名族主義是納粹明顯的標誌之一,比如納粹之後的一代德國人,甚至都不願意提及自己是德國人,這樣的去名族主義和世界精神的產生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在盧梭的觀點裡打著名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人都是狹隘的「流氓」因為可以在這樣的大旗下為所欲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