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 精神分析的簡介:古典精神分析(一)
<心理諮詢>系列主要旨在梳理各大心理諮詢流派的發展背景和理論方法。這裡主要將介紹四大理論流派,它們分別是認知行為流派、精神分析派、家庭治療、人本主義療法。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對臨床諮詢的影響較大,歷史也比較悠久,所以會用一些筆墨來詳細介紹。
提到精神分析,人們總是會想到一幅黑白照片:弗洛伊德,一個白鬍子的猶太小老頭,他抽著煙斗插著腰。我們可以毫不武斷地說,任何一本沒有提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教科書都是不具有權威性的。他作為精神分析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很多第一次撥開心理學大門的人的領路人,讓其感覺驚異(然而其實心理學本身和精神分析的聯繫並不大)。
他的一生有許多著作和論文,包括《癔症研究》(與布洛伊爾合著)、《夢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超越快樂的原則》和《自我與本我》。
弗洛伊德的理論主要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本能理論、夢論、人格理論、焦慮論和自我防禦機制等。
一. 潛意識理論
潛意識理論也叫做冰山理論:人的意識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冰山一般,能讓別人和自己看見的只有漏出表面的那一小部分,它們往往只是那一塊冰山的一個小角落;可是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藏在水下的,人們不會輕易的看見它們,而且越往下表示藏匿越深,這大部分在水下的就是潛意識的東西;而在兩個之間的就是潛意識,它是在水面與深處中間的那一部分,它可以隱隱約約地被看到,只要是一定的條件那麼它就會很明顯得展露在人們面前。所以,他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同時把意識和前意識合稱無意識。
這裡潛意識概念是他理論的核心。
潛意識是由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構成。由於這些本能意識不被社會規則等因素所接受,只是暫時被壓抑到意識以下。但它們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潛意識中積極地活動。例如,人的口誤、做夢甚至神經症的各種癥狀都由其影響和支配。
二.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在其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理論。
他的本能是指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衝動和內在驅力。本能的最終目的是尋求滿足,消除人體的需要狀態。例如,飢餓使體內的腸胃器官興奮,腸胃興奮就會釋放能量,從而激活了飢餓本能的衝動。
在弗洛伊德的前期和後期理論中,對本能有不同的分類。
在前期理論中,他把本能分為自我本能與性本能。自我本能是保護自我不受傷害,如飢餓、口渴、呼吸、排泄等。性本能也稱為力比多(libido),是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根本動力,它遵循快樂原則,促使人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滿足。
在後期理論中,他修正了早期的理論。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可能因一戰期間目睹人間慘狀的影響)。他把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併為生本能,代表了愛與建設的力量,並闡述了與之相對的死本能。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目標為死亡並回到無生命、無機物和生命解體狀態的本能,即死本能,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攻擊指向外部就會引發破壞,攻擊指向內部就會產生自我傷害和自殺。
三.夢論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普遍認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夢的解析》。該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被作者本人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來用於解析夢,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
他把夢分為「顯夢」和「隱夢」。顯夢指的是人們真實體驗到的夢,這些夢境中的各種表象是潛意識中的慾望喬裝改扮的產物。隱夢指的是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徵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發現導致神經症的種種本能慾望,並治癒神經症。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了的願望的「象徵性滿足」。人在清醒時,潛意識與前意識、意識之間的兩道關口十分嚴格,而處於睡眠中則不同。潛意識通過「喬裝打扮」進入意識,從而形成夢境。因此,弗洛伊德提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慾望的象徵性滿足。
夢的分析就是要通過分析顯夢來認清夢境所代表的真正的潛意識慾望,即隱夢。
那麼如何我們把隱夢(潛意識慾望)變成顯夢(顯現出來)的呢?
這裡有四種方式,凝縮、移置、象徵和潤飾。
1. 凝縮 把豐富的隱意凝合成內容簡介的顯夢
2. 移置 顯夢的元素與隱意的成分重要性的替換。比如,隱夢中重要的元素在顯夢中變得無不足道,顯夢中不重要的元素在隱夢中顯得很重要。
3. 象徵 把夢的隱意與其相同性質或有關聯的事物表現出來。如棍子、樹木、棍狀突起物等代表男性,箱子、柜子、洞等代表女性。。。
4. 潤飾 指夢醒後把夢中混亂、無條理的材料予以條理化,使其合理。
四.人格理論
人格理論分為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危及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而這裡的性,不是狹義上的性,而是一種稱之為力比多(libido)的驅動力
口唇期(oral stage,0~1·5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肛門期(anal stage,1·5~2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3~5歲)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現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潛伏期(latent stage,5~12歲)
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歲)
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五.焦慮論
弗洛伊德把焦慮分為三類:
1.自我軟弱時的現實性焦慮,由於外界的客觀危險造成的威脅引起,這種焦慮有利於個體生存。
2.對本我(伊底)的神經症性焦慮,個體由於害怕自己的本能衝動會導致他受到懲罰時所造成的焦慮。
3.對超我的道德性焦慮 個體違反超我的價值觀,從而引起內疚感的情緒體驗,主要來自個人的良心和社會標準。
六.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在弗洛伊德最初提出時,專指癔病中病態的特殊防禦機制,以後又發展了新的防禦機制,但它仍然是一種對付因挫折而引起的緊張和焦慮的心理調整方法。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以下幾種: [3]
1、否認,是指對某種痛苦的現實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地加以否定,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痛苦。由於不承認似乎就不會痛苦(如拒絕親人的亡故,仍堅持所其未死)。這的確是一種保護性質的、正常的防禦。只有在干擾了正常行為時才能算是病態的。
2、壓抑,是指把意識所不能接受的觀念、情感或衝動壓抑到無意識中去,使人不能意識到存在。這種被壓抑的衝動和慾望並沒有消失,一直在無意識中積極活躍,並通過其他心理機制的作用以偽裝的形式出現。如對痛苦體驗或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遺忘就是壓抑的表現。
3、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指無意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對兒童的軀體虐待可說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伐不成材」、「打是疼罵是愛」。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兩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4、置換,是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的象徵物上,以減輕精神負擔取得心理安寧。如一個孩子被媽媽打後,滿腔憤怒,難以回敬,轉而踢倒身邊板凳,把對媽媽的怒氣轉移到身邊的物體上(如「替罪羊」)。這時雖然客體變了,但其衝動的性質及其目的仍然未改變。在心理治療中,情感的無意識置換既是移情的基礎,也是反移情的基礎。
5、投射,是指自我將不能接受的衝動、慾望或觀念歸因(投射)於客觀或別人。例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是一種心理投射。
6、反向形成,是指對內心的一種難以接受的觀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表現出來。如一個有強烈的性衝動壓抑的人可積极參与檢查淫穢讀物或影片的活動。
7、過度代償,又稱過度補償,是指一個因有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或者不足時,而設法發展另一個方面的長處,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價值,這是一個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過程。如有些殘廢人可導致驚人的努力而變成世界著名的運動員。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變成一位說話流利的演說家。
8、抵消,是指一個不能接受的行為象徵性地而且反覆地用相反的行為加以顯示,以圖解除焦慮。如說了不吉利的話就吐口水或用說句吉利話來抵消晦氣或不吉祥的感覺。除夕打碎了碗,習俗上說句「歲歲平安!」。
9、幽默,是指一個人受到挫折或者身處逆境時,用幽默來緩解緊張氣氛,放鬆情緒以維持心理平衡。它沒有個人的不適及沒有不快地影響別人情感的公開顯露,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機制。
10、認同,是指無意識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愛和尊崇的人)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藉以排解焦慮與適應的一種防禦手段。如高官顯貴的子女常以父輩之尊為己尊,遇到挫折則自抬身價,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態,以免除在人們面前的尷尬局面。兒童在作業時遇到困難時,常說:「我要學習解放軍 叔叔」,從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業堅持下去,直到成功。
11、退行,當個體遇到挫折與應激時,心理活動退回到較早年齡階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應付當前的情景。如暴露狂就可以用這個作用來解釋。
12、升華,是指一種最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防禦機制。因為它可以把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性慾或攻擊性衝動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的、社會所能接受的目標或渠道,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從文藝家的一些著名創作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均可見到升華機制的作用。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轉移到一個有社會價值的對象或目標上去。
以上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大致內容,下次講榮格和阿德勒,謝謝閱讀。不過好像沒什麼人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