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story of Psychology 讀後感: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
這篇是心理學發展史系列讀後感的第一篇。本人認為最合理的格式塔學派以後再寫,這篇說說我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看法。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行為主義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發明了的心理學實驗室(psychological laboratory),以及人類和動物行為在本質上有相似點(anthropomorphism)的認識,為行為主義的誕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在20世界初,行為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研究思路,提供了系統化觀察和測量人類行為規律的可能。基於統計學的行為主義誕生後,實證主義(positivism)和實用主義(pragmatism)開始在心理學領域抬頭,原本以內省(introspection)為主的手段的研究方式被逐漸被拋棄。
然而有時候行為主義也給人一種矯枉過正的感覺。很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相信機械唯物主義,認為心理過程(psychological process)可以完全看做大腦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旦生理學(physiology)發展到一定程度,心理學這個學科將會消失。批評者認為以上的觀點過度簡化人類的行為模式,並忽略了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性。比如說,我們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對一些問題有比較模糊的認識,過一段時間經歷了某些事情以後卻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時候的感覺就像心裡亮了一盞燈。行為主義就忽略了這種「亮燈」的感覺,只看外在的表現形式,所以我認為行為主義縱使有眾多優點,也有很明顯的局限性。
最後想說的是,由於意思形態的關係,一元論(monism)在中國有碾壓性優勢,但也不要忘記二元論(dualism)之所以能存活到今天也一定有其道理。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Freud)作為知名度最高的心理學家,個人認為非常名不副實,而社會大眾對他也有較多誤解。比如說,非心理學專業而對心理學有少許了解的人一般會認為佛洛依德是心理學的創始人,然而他只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學派的創始人。主流心理學界認為,弗洛伊德的盛名不止對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有所損害而且還妨礙了現代心理學知識在社會上的傳播,讓群眾認為精神分析是可以得出可靠結論的方式實在是誤人子弟。
下面列舉兩個事實幫助大家了解精神分析學派的地位:(1)美國幾乎所有主流大學都不設立關於精神分析的課程(2)我所遇見過的所有心理學教授都直言精神分析不是「科學」,其中一位甚至開玩笑說,如果遇到研究精神分析的博士生請「laugh him at the face"。
這裡說一下我對精神分析的缺陷的個人理解,首先這個學派過分強調了兒童時期和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對人的影響,與近來在發展心理學的發現相左;第二個缺陷是缺乏可偽證性,和第二個缺點相比,第一個缺點幾乎不值一提,因為研究方法上的系統性缺陷是無法彌補的。
為了理解為什麼精神分析不靠譜其實不需要理解科學的方法論,一般生活常識就夠了。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是不同的,比如說有的人認為狗可愛,有的人認為兇狠,這是認知分叉的第一步,所以同樣是夢到狗,但是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第二個誤差的來自於「我們想說的東西和我們實際說出來的東西不是一個東西」,也就是來自於認知和語言上的落差;第三個誤差來源是表達者的語言和接受者的認知之間的誤差。這三部下來信息其實已經扭曲得很嚴重了,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表達者是可以撒謊的。撇開最後更不可靠的分析方法不說,只考慮信息的收集方式,精神分析就已經遠遠達不到科學對可靠性的要求。
精神分析的錯誤在於忽略了基於實證的現代心理學研究思路,似乎把心理學拖回了兩百年前精神哲學(mental philosophy)盛行的時代。除此之外,由於缺乏嚴謹的科學論證思路,准入門檻和理解難度相對低很多,因而更容易在社會上傳播,從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導致社會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以及衍生了一個唯利是圖,而且幾乎有害無利的精神分析產業。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