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子刊:癌症疫苗研發理念重大變革!大部分腫瘤特異抗原來自非編碼DNA

▎學術經緯/報道

日前,《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可謂是「顛覆」癌症疫苗研發理念的重量級論文。來自蒙特利爾大學的一支團隊發現,在過去十多年的研究里,我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

▲這項研究可能顛覆了我們對癌症疫苗的研發理念(圖片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在介紹這項研究前,我們先來看看癌症與免疫系統的關係。我們知道癌症是一種難治的疾病。但歸根結底,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有諸多不同,理論上說是一種異物。而得到激活的免疫系統,能夠有效對癌細胞展開攻擊。今年奪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免疫療法,憑藉的就是這樣一種原理。

但目前獲批上市的免疫療法有一個局限:它們只能對大約20%的患者起效。為了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許多科學家們正在開發新型的免疫療法,而「癌症疫苗」就是最為熱門的領域之一。相信所有人都接種過疫苗——它能讓人免於特定疾病的困擾。如果「癌症疫苗」能夠問世,豈不是就能對癌症產生免疫力?

▲癌症疫苗能讓我們對癌症產生免疫力嗎?(圖片來源:Pixabay)

理想很美好,然而研發的進展卻不容樂觀。科學家們發現,淋巴細胞對腫瘤的浸潤越充分,其對腫瘤的殺傷力就越強,患者的生存率也就越高。這背後的關鍵,在於「腫瘤特異抗原」。我們了解到,癌細胞里會存在大量突變,因此在癌細胞的表面,會產生特異的抗原。它們就像是體內的「異物」,能夠被免疫系統所識別。

為此,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癌細胞基因組的編碼區,研究由這些突變基因產生的多肽或者蛋白質,能否用於癌症疫苗的研發。

他們失敗了。目前,我們看到了不少希望,但希望始終沒有變為抗癌的良藥。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Claude Perreault教授(圖片來源:蒙特利爾大學)

會不會是我們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呢?「編碼蛋白質的DNA只佔人類基因組的2%,」本研究的通訊作者Claude Perreault教授說道:「剩下的98%被認為是非編碼DNA,這正是我們這項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或許,正是對於2%的執著,才讓我們忽略了剩下的98%。

在2種鼠類的癌細胞系,以及7種人類原代腫瘤里,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方法,能夠找到相應的腫瘤特異抗原,並分析其來源。利用這種技術,40種腫瘤特異抗原浮出水面。正如科學家們所猜測的那樣,來自非編碼DNA的腫瘤特異抗原,佔比約為90%!

▲大部分腫瘤特異性抗原來自非編碼區(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利用標準的外顯子檢測方法,這些腫瘤特異抗原註定會被忽略。」研究人員們在論文里寫道。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些抗原本身未必發生了變異——其背後的DNA可以沒有出現突變。但由於細胞的癌變,這些相關區域的表達模式會出現變化。因此,這些抗原能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且在多種癌症里都普遍存在。

而這些新發現的抗原,在小鼠實驗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抗癌效果。研究人員先給小鼠注射了腫瘤特異的抗原,模擬疫苗的「接種」過程。隨後,他們在小鼠體內注射白血病細胞,以求誘發癌症。

▲一些抗原能讓小鼠對特定癌症產生免疫力(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不同的抗原,清除白血病的比例在10%-100%不等,」 Perreault教授補充道:「有些抗原能夠保護小鼠終生。我們重新注射入的新白血病細胞都沒有引發癌症。這表明這些抗原有長期的效果。」

正如研究團隊所言,他們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給癌症疫苗的研髮帶來新的洞見,並早日在人類身上得到應用。或許未來有一天,預防肝癌、肺癌、胃癌,就像注射牛痘(天花疫苗)一樣簡單,方便,有效!

參考資料:

[1] Céline M. Laumont et al. (2018) Noncoding region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argetable tumor-specific antigen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5516

[2] Major breakthrough in quest for cancer vaccine,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8, from medicalxpress.com/news/

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台。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推薦閱讀:

TAG:腫瘤 | 癌症 | 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