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何不通過往南往西擴張,增強自己的生存空間呢?
終南宋全期,北部戰事向來被動,為何不能通過進攻相對較弱的大理或者越南,為自己子民文化獲得更多的可能?
往南是指?往西是指?
折中一下,姑且認為題主所說是西南地區吧。
宋朝之時,西南地區的統治者是大理國,為什麼不打,原因有三。
一,宋朝總結唐亡的原因"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宋朝認為唐朝雖說是亡於黃巢,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駐紮桂林防禦南詔的戍兵發生兵變所致。所以,政策就不感冒。
二,宋朝被北方少數民族打出來心理障礙,不相信少數民族政權。
三,宋朝南渡之後就沒有開疆拓土的勇氣了,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可。
其實,大理對宋朝好感度還是蠻高的,但是宋朝卻是愛答不理,真真傲嬌的很。
中原對雲南地區的開發還是蠻早的,所以雲南地區對漢文化接受程度高,願意和中原政權在一起玩,當然兩邊也有看不上眼的時候,但總歸文化上還是接納度高,也是藕斷絲連的那種。
所以,宋朝滅後蜀的時候,大理立馬派人來慶賀,希望建立臣屬關係。但是宋朝單方面看不上人家,大理有記載的進貢差不多有七八次,可是大理在宋史上不過千字的記載。
而且,宋朝是把大理看成外人的(既不是羈靡,也不是蕃屬,而是真正的外國人)。宋揮玉斧就是例子(不是燭光斧影)。宋太祖 :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宋高宗:蠻夷桀黠,從古自然。唐以前屢被侵川入擾,屬太祖兵威撫定,以大渡河為界,由是不敢猖獗。
你要是問,為什麼看不上人家還是跟大理有接觸,這就得從宋朝的馬政問題說起,宋朝缺馬,基本都被說爛的話題了,但是大理產馬,雲南地區自古產馬,漢代有"金馬碧雞"的傳說,所以,你懂的,宋朝單方面傲嬌還是離不開人家的,哈哈哈。後期不接觸的原因,跟馬的問題也有關係,大理賣馬,可是路不好走,兩國中間的自杞,羅殿等部落干起了倒賣的工作,從大理進馬,在賣給宋朝,突然想起一句廣告詞(xx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為什麼不往西南擴張,可以講一段舊事「宋揮玉斧」,這是一個典故傳說,傳聞宋將王全斌要進取雲南時,宋太祖用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條線,說:「此外非吾所有也。」與大理國劃江而治。南宋和大理關係不錯,此外南宋的北方敵人金朝一直和南宋在打,開闢第二戰場實在是太難了。
為什麼不往越南擴張呢?宋朝主要壓力在於北方,對於越南前期基本是放棄了。而在越南到了李朝時代,李朝時代對中國宋朝邊境進行了反覆侵擾,自李朝太祖時代開始,李太宗發兵侵宋,並肆行掠奪牛馬,焚燒廬舍回去。此時的宋朝一直持容忍狀態,到了宋神宗時代,李朝還於1075年,發動侵宋戰爭,由大將李常傑領兵,攻破中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其後雙方互有勝負,直到停戰。到了南宋雙方關係在這種形勢就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說到底宋朝的軍事壓力和國防壓力一直來源於北方,遼金西夏,到了南宋偏安一隅,面對金朝壓力更加顯著,根本沒有時間來征服南方,何況那些土地在當時人看來一直是蠻荒之地。
宋朝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防的?
澶淵之盟過後12年,宋朝對國際局勢是這樣研判的:
「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
時間是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澶淵之盟是之前12年的公元1005年。不知道的人會以為宋朝這是花了12年時間把遼國滅了,實際情況是宋朝交了12年保護費交習慣了。
這和「我大清」有的一拼。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宋面對大理和越南,又是什麼態度呢?對於大理,宋朝的態度是唐朝滅亡的起因之一就是用於防範大理的桂林戍兵起義,連唐朝都打不過,那麼宋朝一定不能辦。對於越南,宋朝的態度是,曾經有宋越邊境的蠻夷,因為打不過越南,憤而出兵攻宋,結果橫掃宋境,依靠狄青才消滅了這支蠻夷,蠻夷尚且如此厲害,何況越南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怎麼可能會去主動挑釁大理和越南?不進貢就不錯了。
我分開來說
南宋立國一百多年,來自北方的壓力一直很大,北方為第一大敵,而且內部的起義也不斷,南宋對南方用兵是有很大顧慮的。南宋不是北宋,南宋孝宗時就對金朝北伐(隆興北伐),寧宗時又對金朝北伐(開禧北伐),理宗時聯蒙滅金(紹定入洛),南宋一直有北伐的念頭,防禦北方才是頭等大事。而且無論是南宋還是北宋,都有開疆拓土、收復故地之心的,北宋從神宗開始對青唐、西夏開戰,到宋徽宗時幾乎快把西夏滅國了,可惜靖康之恥後全白搭;南宋念念不忘北伐,逮著機會就來一次,可惜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被趙構做沒了。
另外為啥南宋不打大理?
一是祖制。宋太祖立國後,認為唐王朝的覆滅跟南詔的關係很大,《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藝祖皇帝鑒於唐之禍。乃棄越巂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為御戒上策。"先不說這個對前朝的總結問題挺大,但的確影響到了此後宋朝的外交、軍事策略。
二是大理對宋的態度一直很好。大理無論北宋、南宋,一直稱臣入貢,與宋交好,宋對大理挺冷淡的,但是雙方基本沒發生過戰爭,而且北宋就缺馬,到了南宋更缺馬,大理馬這個來源對南宋還是很重要的。
那為啥不打越南?
北宋在熙寧宋越戰爭開戰前,就認為越南那是蠻荒之地,又多瘟疫,就算打下來也守不住。《宋史》:韓琦曰:"向以黎桓叛命,太宗遣將討伐,不服,後遣使詔誘,始效順。交州山路險僻,多潦霧瘴毒之氣,雖得其地,恐不能守也。"
越南攻陷欽州後,北宋決定反擊,還有大臣跳出來反對,《續資治通鑒》「張方平言:「舉西北壯士健馬棄之炎荒,其患有不可勝言者。若師老費財,無功而還,社稷之福也。」」
而且北宋攻打越南的損失也是比較大的,《宋史》:「時兵夫三十萬人,冒暑涉瘴地,死者過半。」這裡對損失有一定的誇大,但是宋軍損失也不小,「是役也,帝令中書、樞密院具行營兵馬數,兵四萬九千五百六人,馬四千六百九十匹,除病及事故,見存二萬三千四百人,馬三千一百七十四匹。」
也就是說,北宋在越南身上看不到利潤點,經過熙寧一役,大家都認為攻打越南的投入太大,產出太少,到了元豐四年,北宋連廣源州都打算放棄了,「前征安南,建順州,其地瘴癘不堪守,固請棄之,內徙者二萬戶。」
而且熙寧之役對北宋在西南的戰略影響也很大,「壬申,廣南西路轉運使馬默言安化州蠻作過,帝曰:「默意欲用兵耳;用兵大事,極須謹重。向者郭逵征安南,與昨來西師,兵夫死傷皆不下二十萬。有司失一死罪,其責不輕。今無罪置數十萬人於死地,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也。」」
元豐四年開始,北宋就把西南一連串的地區都給了交趾,「順州落南深,置戍鎮守,被罹瘴霧多病沒,陶弼亦終於官。朝廷知其無用,乃悉以四州一縣還之」「戊子,詔分畫交趾界,以六縣、二峒賜之。······至是乃以八隘之外保樂六縣、宿桑三峒予乾德。」
所以熙寧之役後,北宋對越南的態度就是只要你不鬧事,大家平平安安就好。南宋時,越南也屢屢入貢,比較老實,南宋則一直是懷柔政策:
「(建炎)四年,安南入貢,詔卻其方物之華靡者,賜敕書,厚其報以懷柔之。」
「紹興二年,乾德卒。贈侍中,追封南越王。子陽煥嗣,授靜海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封交阯郡王,賜推誠順化功臣。」
「八年,陽煥卒,以轉運副使朱芾充弔祭使,贈陽煥開府儀同三司,追封南平王。子天祚嗣,授官如其父初封之制。」
「淳熙元年二月,進封天祚安南國王,加號守謙功臣。二年,賜安南國印。三年,賜安南國曆日。」
所以在南宋眼裡,越南是一片多瘟疫、多瘴氣的蠻荒之地,要打就會損失慘重,就算打了也守不住,既然你那麼乖,大家一起平平安安發財就好。何況北方壓力那麼大,真去打越南,說不定金國還會趁機聯合越南南北夾攻,不划算。
有朋友提到金跟越南聯合的問題,金試圖跟越南聯合是有先例在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三年,偽齊侍御史盧載揚向劉豫上書,「結南蠻擾川廣之策,大略謂:今宋朝播遷假息吳越,西失關狹之重兵,東絕齊魯之徭賦。荊湖屯大寇,江浙防勁敵,固已顛沛矣。然而川廣交通,寶貨雜遝,有金銀茶馬之貢,香礬繒錦之利,資其雄富,未易殞越。為今之計,莫若列其利害,表於大金,大具海舶,各遣一介之使,南通交阯,結連溪洞,講智高之舊策,約二廣以分王,侵掠其地。俾財賦不入於二浙,將窮且迫。雖不加討,亦必魚爛而亡。」
劉豫聽了很高興,馬上實施,「豫大悅,是日遣通判齊州傅維永及募進士宋囦等五十餘人,自登州泛海入交趾,冊交趾郡王李陽煥為廣王,且結連諸溪洞酋長,金主遣使穆都哩等二十餘人偕行」。
宋越熙寧戰爭了解一下、鐵血強宋弱的一批還要多線作戰的話、我大遼怕是早就一統中原了(?_?)
正常的操作應該是建貿易公司、向馬來群島殖民、不過、大宋要提前500年這麼操作還是有點難度_(:з」∠)_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