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上海是什麼樣的?

最近想拍關於「你眼中的上海」的紀錄片,大家請暢所欲言,給我點思路


小時候住在鄉下,每次回上海都喝不慣自來水裡濃濃的「漂白粉味」。

那時候上海住房條件非常差,幾家人共用一個廚房,甚至一個廁所是常態。還有人住在悶熱的亭子間里。老房子樓梯陡峭而狹窄,一踏上去整棟樓都吱嘎作響,關了燈就是伸手不見五指,加上樓道里掛滿了竹簍米篩鉛桶等各色物品,異常難走。

弄堂里頑皮小孩踢球,地方小,足球也買不起,只好踢那種極似網球的「毛球」,一不小心就踢沒了。

樓上的爺叔是和平飯店西餐廳的waiter,二十年前炒認股證賺了一大筆,照常騎自行車上下班,買菜的時候為一兩毛錢爭執半天。喜歡下象棋,罵起髒話來一套一套的。

他愛人是中學老師,家裡有很多從學生那裡沒收的「彈力球」,大大小小,五顏六色。

有人說上海人不喜歡麵食。瞎吹。上海的面,北方人吃不慣,說彈勁不夠足,可上海人就喜歡這種細麵條,跟噴香的蔥油還有濃厚的麻醬都是絕配,要澆頭,素雞、辣肉、辣醬,都是上選,裡邊都有一絲絲甜味,如果加個鱔絲,那就是大戶了。

還有路邊攤的菜肉大餛飩,鮮肉小餛飩,很多是當年下崗工人開出攤來謀生計的,結果有的一開就是十幾二十年。那時候背著書包吃一碗,踩著上課鈴聲奔進校門,聲猶在耳。

這都是十幾二十年前的事了,可我眼裡的上海,還是那個七零八碎的上海。

還有那漂白粉味,當然早就習慣了,哪怕抿著嘴喝都喝不出那個味道來了。

至於要說上海人如何如何,我實在不能歸納,「上海人」裡邊有吃穿講究的老克勒,有一輩子兢兢業業的小職工,有高聲談笑的老阿姨,有尖聲細語的小女人,有意氣風發的外企白領,有年紀輕輕遊手好閒的待業青年;有文化的上歌劇院藝術館,沒檔次的街邊橫個躺椅搓腳癬,有錢的能泡香港明星,沒錢的只能泡澡堂子,巴望著自己的老房子什麼時候輪到拆遷。

鱗次櫛比的陸家嘴,和重慶森林般的董家渡夜市,也只隔了一條江。

上海的歷史,太複雜,上海的人,自然也不單純,有時候,還十分矛盾。

------------------------------------------------------------

關於我眼中的非典型上海,可以再列舉一些碎片:

  • 董家渡夜市剛才說過了,現在正在動遷,估計只剩最後一小塊了
  • 提籃橋周邊
  • 文廟書市及周邊小街
  • 福佑路和七浦路
  • 靜安寺
  • 步高里
  • 徐家匯天主教堂
  • 都市傳說的策源地:延安路高架「龍柱」、西藏大廈,等等
  • 龍華塔、龍華寺周邊,也是個氣場詭異的地方
  • 曹安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古羊路美食街
  • 上海體育學院
  • 蘇州河沿岸有很多老式建築景觀,四行倉庫,上海造幣廠
  • 河上很多不倫不類的橋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武寧路橋和寶成橋
  • 坐一坐其秦線輪渡,看一看其昌棧老碼頭
  • 去虹口足球場看一場申花的比賽,最好是申花對國安的,見一見「藍魔」;順便轉轉多倫路
  • 看一場頂樓馬戲團的演出

------------------------------------

2017.5更新

以上是幾年前的回答,現在情況已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更新一下,以免造成誤導:

  • 董家渡地塊的拆遷改造早已完成,夜市已不存在了。
  • 提籃橋周邊也拆得差不多了。
  • 文廟周末二手書市據悉還在,邊上的圖書批發市場已搬走。
  • 福佑路和七浦路餘熱差不多散發完了。
  • 銅川路水產市場已搬走。古羊路拆了。
  • 多倫路整體翻建後,一條街全是賣假古董的,只剩幾棟老建築可以看。
  • 頂樓馬戲團解散了。


轉眼間,在上海已經四年,馬上就要離開了。

總結下自己在這四年里對上海這個城市的感覺。

大部分的地方,乾淨整潔,有很多精緻的小店和豪華的大商場。大多數店面會裝修的很雅緻,很有意思,當然也是因為深刻的群眾需求,和我在北京和深圳的朋友們不一樣,很多朋友對店面,環境的需求,要高於味道的需求。

治安特別好,以前在北京,公交上打架司空見慣,夜裡樓下也偶爾聽到有人打架。在深圳就更不用說,小區外面都發生過兇殺案。在上海四年,打架一次也沒見過,吵架的也很少。有朋友和樓上的發生爭執,也完全不採用身體或者語言暴力,過去問過以後,發現不好解決,直接報警,然後走民事法庭。這裡警察的服務態度很好,整體上對警察的信任也要高於其它我生活過的地方。

上海的居民素質也很高,大多數人都會小心翼翼的不影響到別人。鮮少口出惡言。

這裡的美女很多,大多都是披肩長發,穿著精緻,舉止優雅。即便是相貌一般的姑娘,經過了精心的裝扮也會看起來不錯,雖然我的重慶兄弟總覺得上海姑娘的平均水平有待提高,但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只是看多了,有時候會感覺有點無聊,因為統一度實在是太高了。看後腦勺八成都一模一樣的。

到處都是很牛逼得傳說中的大企業,富麗堂皇。出門轉一圈,滿地世界五百強。

地鐵非常發達,基本上不管去那裡,都挺方便的,24小時便利店隨處可見。

說了這麼多好的,也來說說對上海感到不滿的。

上海缺乏好玩的自然風光。除了逛商場,還是逛商場。雖然也有酒吧,音樂廳,博物館可以去,但老去也沒意思。外灘剛來還行,去多了,也是感覺只能站著傻看。

另外也許是圈子的原因,身邊的很多年輕人,缺乏銳氣。整天小心翼翼的。好像完全沒有興趣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多人一輩子就生活在這一個地方,即便旅遊,也只是走馬觀花,完全沒有興趣去了解別的東西。上海人的優越感倒不覺得,其實就是一種疲懶。懶得去嘗試新的東西。每次出去玩很多人最有興趣的是酒店睡覺,評價這個地方環境不如上海,這食物和上海口味不一樣。

另外作為一個超級大城市,感覺有些狹隘。比如公司里有些同事,打扮得有些個性。於是就遭到了很多同事甚至是男同事的非議,而且是用非常難聽的語言。在外面玩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人表現得稍微出格一點,就會遭到別人的非議。當然也有很多好玩的朋友。但是相對北京,廣州和深圳,還是感覺有些壓抑。

不過其實想想可以理解,這裡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大平原,沒有山,離海也比較遠,颱風也不是很大,自古以來都是豐美富饒的魚米之鄉。城市的主要經濟都被國企和外企控制著。社會福利也好,大家只需要找個靠譜的工作,就可以安逸的享受生活,完全沒必要去冒險。

不過對於我這個典型的射手座,輕躁狂者,這裡缺少我想要的熱情。所以在這裡四年以後,確定我不適合這裡。雖然我也挺喜歡的,但是有一個更加狂熱的城市在那裡,讓我難以忘懷。所以在走遍四大城市之後,我決定,我要去那裡。


能讓我09年開始連續六年,今年已經是第七年,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要每年去一次的地方。除了生活過八年的深圳,還沒有一個城市能讓我如此執著。

其實最開始,是因為情景喜劇對上海有了最初的印象。尚敬的《都市男女》、《都市六人行》都是以上海白領為背景的。再到後來的《愛情公寓》。那個時候就覺得,情景喜劇里的背景都是室內,那麼室外又會是怎樣的一片天地呢?

09年第一次華東之行,在這個城市待了兩天,就不可自拔地愛上了。

後來10年世博,11年高考後,12、14年春假,13年國慶,都在這裡度過了很美好的時光。

還記得10年開始《淘最上海》這個節目就伴隨著我的高三時光,直到今天我快大學畢業。

感覺在上海的街道上走著就是幸福。無論是繁華無比的商業圈,還是一般的街道弄堂。

看著來往的人群,從早上在路邊買早餐,看到晚上匆忙回家的上班族和學生,看著阿姨媽媽、爺叔們在一起說著我聽不懂的上海話……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最初上海給我的感覺,是和HK很像。都有江,都有中西交融的文化。不過現在覺得更喜歡上海。太愛上海的海派文化。太愛這裡小資的感覺。也喜歡這裡的生活環境。當然美食也是少不了的。

可以為了阿大蔥油餅早上六點半出門去茂名南路的小窗口排隊,可以為了吃湯糰早上七點多就殺到七寶古鎮。

無論去哪裡都很方便,不管在市區還是去周圍的地方,地鐵、公交都很完善。

超級羨慕在這裡上大學的同學。如果沒有被帝都困住,我應該會在這裡。

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再去一次!


取匿了,媽蛋我幹嘛要匿!

給所有說排外的答案都點了反對,不是想挑起地域互黑。

說上海人排外,確實有,但是任何惡意都是有前提有背景的,拋開這些只看排外這一結果,很膚淺。

若不是非上海人中有不文明甚至人品不佳的人存在,排哪門子外?

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現在在北京求學,所見到的上海本地人,鮮有不分青紅皂白鄙視外地人的。

對於那些來這裡辛苦打拚的異鄉人,我們報以尊敬,對於那些素質不佳的,自然要貶要鄙。

而那些無腦黑的,我想普天之下皆有,不能單單指責上海。

我也是漂泊異鄉的人,雖然還在象牙塔中,也多少體會到了其中的一些辛酸。我想說,先要獨善其身,才能贏得尊敬。

抱歉說了這麼多無關的話。我覺得,上海是一個公平的地方,你如何,上海就對你如何。她排斥那些懷有惡意的,也接納那些躊躇滿志,溫暖積極的人。


我眼中的上海,既有高樓林立,也有小巷悠悠。記得多年以前墨綠色大鐵門前面賣五毛錢包子的油車,和街邊烤紅薯的漢子。

不是上海人,能聽懂上海話。上海話不能說好聽,但是有意思。

市區的上海和郊區的上海完全是兩個風格,正如很多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所說,上海每個區有每個區的feel,就像歐洲那麼小塊地兒,每個國家走出來的人卻不同一樣,哪怕隔壁弄堂和自己弄堂,都有點異樣的味道。小時候常混閘北普陀,老城區地方小,街道里總有點髒水,下雨了就可以游泳,路窄得只能走一個人,還老有空調冷凝水往下滴。大浦東就少這樣的地兒,嘉定也少,嘉定大路都寬得看不見邊兒,也有小巷,都修成好看樣子了,樹比人多。

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不是沒有道理,地方環境就決定當地人的性格。看著異鄉人大罵上海小氣,心裡有點為這個城市打抱不平,雖然我半個上海人都算不上,但是這地方確實得益於政府和地理位置。設施可謂齊全,荒僻小村也能找到去地鐵的路,要找公交從不擔心看不見站,總之不能到的地方基本荒無人煙,只要有人住的,就能想辦法去,簡而言之交通發達。城區里有各種公共自行車租賃,非常方便,雖然這個可能有別的城市做的比我們好,但是上海就是能給人十分舒適的旅行體驗。

比如你一下飛機,在哪怕首都遭遇到的就是一個,茫然無措,指示不明,空調都打不足(可能為了環保)的地方,(當然實際可能並沒有那麼差),或者是諸如各種「屍橫遍野」的車站,也許只是人民生活水平沒上去,這不能針對任何一個美好的城市,只做純粹的比較。

那個上文提到小氣的問題,個人沒有怎麼感受。雖說曾目睹倆大媽在車上為了一塊錢車錢吵得不可開交,大爺買菜絮絮叨叨講價,但是這都是嘴皮子功夫,怎麼都比動手打人好。有人喜歡爽氣揍人的解決方式,這個怎麼看都有點野蠻,雖然叨逼叨確實挺煩人的,但是當它是陌生的奶奶給你指路提醒你注意安全,計程車司機一路跟你嘮嗑講家常還給你介紹路名兒,安檢小哥拉著你檢查,這就變得溫馨起來。總有人不配合地鐵安檢或許各有各原因,但我覺得這個真真是坑爹,你不安檢就相當於安了個假設的危險品在車上,雖然看起來有點強盜邏輯,我從心裡深深鄙視不安檢的人。

上海歪果仁多,也就習以為常。

最喜歡兜兜轉轉的上海馬路,轉個彎還變一個名字。看看小租界現在變成這樣模樣,心裡開心,感謝祖國,也默默想如果沒有這段歷史,上海會怎樣?

上海會不再多元,不再海納百川,不再繁榮如斯,不再聞名遐邇。上海會不叫上海,也沒多倫路,沒霞飛路。

這幾年過得太快,還沒來得及給老攤子拍張照,他們就改成冰冷的門店了,喟嘆之。


推薦閱讀:

TAG:上海 | 文化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