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早睡早起耽誤了小半生!
1.親愛的,睡眠的關鍵不是科學,而是獨特。
因為睡眠這事屬於太私人的事情了,而且睡眠有很多相互衝突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不同的睡眠模式、方式,不能因為您身邊的人怎麼睡,您就怎麼誰。事實上,跟您共處好幾年的同事、跟您共處十餘年的同學好友、跟您認識幾十年的親人配偶的睡眠方式之間,可能千差萬別。
比如說,每天睡幾個小時最好?不但身邊人的實際睡眠時長不一樣,研究結果也不一致。
當然,大部分人會說「一天睡8個小時」最好。但實際上,「一天睡8個小時」是近年來才被認可的,在世界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的睡眠模式。比如,傳統的地中海睡眠時間是晚上5小時,中午小睡。在非洲的馬賽部落的人們晚上平均睡3~5小時。在歐洲的古代,人們在晚上一般睡兩輪,期間起來活動若干個小時。還有人嘗試多階段睡眠模式,每4~6小時睡20~30分鐘,亨利·福特(Henry
Ford)、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湯姆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都是如此。關於睡眠的最佳時長,很多調查研究的結果是互相矛盾。例如,在進行長達6年調查了數百萬年齡在30~102歲的成年人後,克里普克(Kripka)揭露了每晚睡6~7個小時的人的死亡率,比睡8個小時及以上的人要低。這說明6~7個小時是最理想的睡眠時長。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的睡眠時間確實遠遠不足8個小時——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每晚只睡5個小時,拿破崙僅睡4個小時。當然也有研究支持8小時睡眠最好。
2.你是哪種睡眠模式?
多階段睡眠模式。有人就是能夠採用多階段睡眠,比如世界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非常高產,採用的就是多階段睡眠方式。達芬奇堅持每4小時只睡15分鐘,這樣他每天就可以睡兩個小時,獲得大量時間來工作學習。
現在其實網路上有很多階段段式睡眠實驗,包括「普通人睡眠計劃」(晚上睡眠4.5小時外加白天兩次20分鐘的小睡)、「極限睡眠計劃」(4次每6小時小睡30分鐘)以及「多階段睡眠計劃」(6次每4小睡小睡20分鐘)。這些「實驗」基本上遵循相同的模式。
只有畫家、文學家等個體創作者或者退休人員才有這樣的需求,他們可以需要每周大部分時間去定期上班,也需要忍受成功前的痛苦、睏倦以及無人陪伴帶來的孤寂感。但是一旦睡眠模式轉型成功,收效巨大,成效將遠遠超過絕大多數人。
早睡早起模式。有人是早睡早起身體好,比如說《槓桿思考術》的作者本田直之就是這樣,他是日本人,公司老闆,他晚上10點入睡,在五六點鐘隨著東八區的太陽升起而起來。他認為,人類的生理時鐘被神經細胞群「視交叉上核」控制。早上,朝陽的明亮傳到「視交叉上核」,發出「起床」的命令。晚上,黑暗傳到「視交叉上核」,發出「睡覺」的命令。因此,應該大致在太陽出來的同時起床。
我們在小學、初中、高中時,由於課程學制的要求,大多數人只能而且也都是奉行早睡早起模式,其中有一部分上了大學、進入工作仍然堅守此種作息模式,形成了一生的習慣,無法長久熬夜。
晚睡晚起模式。但是,在中國,進入大學,睡眠模式進行了巨大分化。比如,我上2009年上大學時,寢室有8個人,只有2個人堅守早睡早起的模式,其一般晚上10點大家還在玩耍時睡覺,6點多起床;有大約4個人睡覺稍晚,起床也次早,大約晚上11點多睡覺,早上7點多起床;有2個人是典型的晚睡晚起,晚上近1點才睡覺,早上近9點才起床。
事實上,在很多高效人士中,是有很多人是晚睡晚起的,典型的如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他們一般都是凌晨2點以後睡覺,睡眠4個小時就起來,但是仍然身體強壯,精力充沛。
我在考研、參加國家司法考試、考註冊會計師時,覺得晚上夜深人靜時坐在床上複習,效率超高,所以經常熬到凌晨1點多才睡覺,8點多起床,仍然感覺到睡眠充足,精力充沛。現在上班之後,由於公司規定需要8點多打卡,所以只能提前到晚上12:00睡覺,7點左右起床。否則,我還是偏向於晚睡晚起模式。
短睡多休模式。晚上的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為短睡;在6-9小時之間為中睡;在9小時以上為長睡。除了晚上睡眠一次之外,白天再小睡2或者2次以上的屬於「多休」,一般人們都需要午休,所以如果白天這是午休一次,不屬於多休。
有2000多項發明的高效人士托馬斯·愛迪生採用的是短睡多休模式,即他晚上一般睡眠4—5小時,也從不做夢,然後在他的辦公室和圖書館都安放了床,一感覺睏倦就會頻繁地躺在床上小睡片刻,這使得他一直精力充沛,創意如泉涌。
周恩來總理也是短睡多休模式,每天多則睡4小時,少則幾天十幾天連續工作,然後算個睡眠總賬。根據記錄,平均每天睡不夠兩小時的時候很多很平常。但周總理能夠在乘車外出的間歇,在車裡面迅速坐立小睡一會兒,周總理練習過氣功,就這麼短短的十幾分鐘或者幾十分鐘,就能讓他迅速恢復精力,變得神采奕奕。
中睡多休模式:經過多次探索,我發現我既不是短睡多休,也不是長睡多休,而是中睡多休,我是晚上一般睡7-7.5個小時,白天再小睡兩次。這樣,我效率最高,既不是像短睡多休模式那樣辛苦,也不是像長睡多休模式那樣悠閑,而且也在晚上提供我了足夠的時間來高效學習,還能保證早晨足夠早地到公司上班。
長睡多休模式。也有人是長睡多休模式。
比如《奇特的一生》中的主人公,壓力山大·柳比歇夫,生物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他每天睡了10個小時,而且白天一旦感覺睏倦,就立刻小睡片刻,這與他的生活和工作屬性有關,他自創了這麼一套適合自己的獨特方式。因為,他不是在任何機構上班,而是在家研究,屬於自由工作者。而且,他的工作每天都具有創新性,需要不斷學習生物學、數學、哲學、文學和歷史知識,所以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別看柳比歇夫睡得時間很長,但是這種作息方式卻給他賦予了超高的效率,他一生有70多部學術著作,留有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體量的文字,領域涉及極廣,包括昆蟲學、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科學史、進化論、無神論、農學、哲學、數學和回憶錄。
事實上,天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每天至少睡10個小時,幾乎是今天普通美國人睡眠時間(6.8個小時)的一倍半。而且,就是睡那麼長時間,愛因斯坦還經常小睡。為了確保不會睡過頭,愛因斯坦會手裡拿個勺子躺在椅子上,下面正對著金屬板上。他會放飛自己的思維,然後勺子會從他的手上掉下來,敲擊盤子的聲音會把他弄醒。愛因斯坦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而它的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獨追求學習時間是非常愚蠢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他認為必須通過文體活動,才能夠經歷充沛保持大腦清醒。愛因斯坦還根據自身總結了一個公式那就是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確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說廢話。事實上,英國二戰時期首相、著名的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也是每晚睡很長時間,並且還保持著每天午睡1小時和晚餐後小睡的習慣,甚至說"能躺著絕不坐著"。但是他的效率也很高,既完成了反攻納粹的任務,又撰寫了世界知名的著作《二戰回憶錄》。
3.睡眠多長時間才好?
大多數生物學特徵一樣,睡眠需求曲線呈正態分布。人每天的睡眠需求時間分布在4.5~10.5小時的區間內,平均值在6.5~8.5小時,在此平均值的人群包括了65%的成年人。
但是具體自己是處於鐘形曲線的兩端4.5還是10.5呢?還是處於鐘形曲線的平均值範圍內6.5-8.5呢?這個真得嘗試,一般從大學期間,我們的睡眠時長已經基本確定,我們的睡眠可能就是與眾不同,很多書說要每天睡夠8個小時不一定適合我們。
比如,作者在大學前三年是晚睡晚起+長睡午休模式,考研的兩年期間是晚睡晚起+長睡多休模式,研究生期間也是屬於晚睡晚起+長睡多休模式,現在屬於中睡晚上睡7.5個小時,午睡20分鐘,晚上下班回來又睡20分鐘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是90分鐘的倍數比較好。剛入睡時是淺睡,之後逐漸變成沉睡,然後又變淺睡;整個過程大概90分鐘。沉睡的時候,一旦被鬧鐘吵醒,則大腦呈現獃滯狀態。
4.要不要午睡?
我在平日用完午餐後,會睡20-10分鐘的午覺,之後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效率高超。以腦科學來說,據說如果午覺太長的話,反而需要花很多時間讓腦子恢復原狀。
在NASA(即National
Aerona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的疲勞對策課程中得出的結果是,只要利用40分鐘打吨,就能使效率平均提高34% ,清醒度提升到100%。」著名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說,「在午餐和晚餐之間,一定要打個噸。這是不可欠缺的…在日正當中之際睡覺,是浪費時間嗎?有這種想法的人是缺乏想像力的愚者。因為通過睡眠,你會得到比失去的時間還要多的東西。這是因為你已經把一天分成兩天來過。說兩天或許有些誇張,但至少肯定是一天半」。
5.周末要不要跟平常一樣在同一時間起床?
有人為了消除一周工作的疲勞,而在周末晚上熬夜看電影電視劇到凌晨兩三點,然後賴在床上睡到10點或者11點,以此來打破工作日的枯燥,追求新奇的放縱自我或者消除疲勞。事實上,疲勞不但沒有消除,生活節奏反而完全打亂了,於是恐懼周一,早晨難以起床,咒罵工作和公司。
事實上,我在剛進入公司上班時,也是這樣過日子的,看著晚起時窗外燦然的陽光,會湧起負罪感,計劃完成的任務也很難完成。但是在某一天我保持日常工作的作息時,清晨像往常一樣起來時,感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然後又去做一小時的健身,更覺得身體美妙,精神愉快,而且也不會打亂下周一到周五的工作節奏。
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新型時間管理新思維,不要因為疲勞或放縱或追求新奇,而在周末打破工作日的節奏,而是像工作日一樣正常作息,起碼前後不能相差一個小時,否則然後去鍛煉或嘗試其他新事物。
正如《槓桿思考術》的作者本田直之說,
「如果從周一到周五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大部分上班族想到一定要好好休息,養精蓄銳。但是,人的身體是不可能累計睡眠的,換言之,就算早上賴床也不會有任何效果。但是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生理時鐘的紊亂,一旦紊亂,是沒辦法迅速恢復的。這就會造成周一早上爬不起來,甚至一整天就會渾渾噩噩。」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周末在同一個時間點起床,像平常一樣活動筋骨,不知道為什麼,覺得身體特別輕鬆,到了周一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這時候我發現,對於身體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睡眠時間的長短而是所謂的步調。」
6.睡前黃金時間幹什麼?
我們白天接觸到的信息會在晚上大腦入睡時,由海馬體來編輯存儲,如果它不存儲,我們就相當於沒記住。那麼,海馬體會優先存儲哪些信息呢?一是記憶深刻的信息,尤其是情緒化、情景化的事件,比如與人打架、爭吵、遭受領導批評、多次重複背誦的知識點或者自己花很長時間做的工作內容;二是我們在睡前那一小段時間新接受的信息。正如本田直之說:
「特別是睡前吸收的信息,頭腦會自動判斷這些信息是重要的,腦細胞活動會很強烈將其留在記憶里。」
「因此,我在準備考試時候,尤其是需要大量記憶的部分,會留在睡前1個小時複習。睡前背誦的東西第二天早上要檢查還記得多少,如果遺忘,就當場再背誦一次。到晚上在複習一次,同時再吸收其他知識,反覆幾天就可以完全記住要記得東西。「」「反之,我也曾經試著早上背誦,但是可能因為白天接觸到大量信息,到晚上就遺忘了。」
7.如何睡得快?
第一法則:睡時放空。我的一個大學寢友,睡眠質量超快超好,他們剛才還在床上跟你神采奕奕地聊天呢,下一秒鐘一回頭,就發現他們已經睡著了。原因在於,高質量睡眠者能夠在睡時放空大腦。入睡有三個階段:萬念變為一念,一念變為無念。難入睡的人就是卡在了萬念階段,一閉眼,各種事項、思緒紛至沓來,怎麼可能迅速入睡?想讓他們直接跳過第二階段,進入無念階段,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都考不到60分、基礎知識都學不會的人,想讓他直接像學霸一樣所有知識都全面學習直接考到90份,這根本就是誤人子弟的策略!
所以,唯一的策略就是找到一種方法讓其迅速從萬念變為一念,只要在一念階段保持十幾分鐘,就會自然過渡到無念(接近於睡著)階段。以下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促使失眠者或難入睡者迅速進入第二階段。
薰衣草香。研究顯示,薰衣草香能夠幫助入睡。2008年,來自布里斯托爾的西英格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奧爾福德(Chris Alford)將含有薰衣草的精油滴在女性失眠症患者的睡衣上,結果發現薰衣草能幫助提升她們的睡眠質量。其他的研究者們也發現具有薰衣草香的沐浴液、枕頭和毯子都能幫助提升睡眠質量。
寫下來。當精神有壓力或憂慮時,你需要在睡前將其清除,方法就是把你擔心的所有事情都寫下來,這樣才不會忘記,才可以隨時進行處理。事實上,毛主席和周總理雖然日理萬機,平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但是就這幾個小時也往往難以入睡,終生都在為良好的睡眠而奮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每天都思考太多,用腦過度,睡前都有壓力和憂慮。
不要運動。在睡前的1~2個小時進行運動會刺激血液循環,不利於入睡。然而,瑜伽等柔性運動可以讓身體快速進入睡眠狀態,因為這樣可以消除緊張,放鬆體內的緊張精力。
酌酒一杯。研究表明,少量的酒精能使你快速入睡。我想,李白總是「舉杯邀明月」,「將進酒,杯莫停」,那麼喜歡「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喝完酒後,大概總會迅速大睡一場吧。
熱吃一頓。如果睡眠不好,可以睡前盡量減少咖啡、濃茶的攝入量,吃少量(熱量小於200卡路里)的食物,比如少量餅乾、一片吐司、一塊鬆餅、一根香蕉或是一小碗麥片。注意,熱食比涼食更大促進睡眠,將餅乾用熱水泡著吃就比涼著干吃要好。
洗個熱水澡。睡前洗個熱水澡會大大促進睡眠。但是如果想要通過洗澡來促進神經興奮怎麼辦呢?應該洗涼水澡,但是涼水澡太痛苦,受不了怎麼辦呢?可以先洗個熱水澡,最後幾分鐘再開涼水,這樣既不痛苦,又能提神。
擁抱黑暗。當你的眼睛接觸到光線,大腦就會減少產生具有睡眠誘導性的褪黑激素。研究顯示,在夜晚如果眼睛接觸一小時中等程度的亮光,那麼大腦內褪黑激素的數量將回到白天的水平。其中,色彩偏向光譜藍端的燈光尤其能使你保持清醒狀態。不幸的是,電腦屏幕、平板電腦、寬頻電視和LED燈都會產生大量的藍光。你可以採取許多方法來減少在入睡前接觸到這些藍光,起碼入睡時,一定要關閉窗帘,保持房間黑暗,或者帶上眼罩,或者用小毛巾蓋上眼睛。
自我催眠法。當你表現自己好像真的非常想睡時,你真的會變得異常睏倦。請垂下雙眼,張開嘴巴,並且想像自己的手臂和雙腿變得越來越重。想像自己已經在辦公室辛苦勞作了一整天,迫切需要舒緩神經。你甚至可以假裝打幾個哈欠。
回想開心事。在一項實驗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阿莉森·哈維(Allison
Harvey)將失眠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並且給每組發出不同的入睡指示。第一組志願者被要求去想像一個令自己感到快樂和放鬆的場景,第二組志願者被告知盡量忘記他們的煩惱和憂慮,而最後一組志願者沒有得到任何的指示。實驗的結果非常明顯。未得到任何指示的失眠症患者要用一小時才能入睡,而那些試圖忘記煩惱的患者只用了40分鐘就能入睡。那些被要求盡量想些開心的事情的患者在大約20分鐘後就已經入睡。如果你想嘗試這一方法,只需在腦海中想像一個神奇夢幻的世界就行。請避免想一些太刺激或激發性慾的場景。但是,這種方法不適合那些激情過剩的人,他們可能稍微一想開心的事項就變得無邊無際、激情彭拜。
由動轉靜法。我原來是失眠者和難入睡者,躺在床上,3個小時內能睡著就不錯了,而且往往還整夜整夜睡不著。後來就嘗試了很多種促睡方法,數綿羊、聽輕音樂、睡前吃飽、回憶知識等都無法對我發揮作用,其中最好使的就是此法,其是心裡想像法的一種,比那種純輕柔的心裡想像好多了,它們一般是:自己躺在舒適的大草原上,然後想像自己慢慢飄到空中的風箏,再隨著風箏慢慢升空。
操作流程是:入睡時,想像自己進入一個水管遍布、各處爆裂噴水的房間,然後一聲令下,萬籟俱寂,噴水停止,在上面的一滴水珠緩慢落下,一定要聚集注意力與牛頓開創的萬有引力相抗衡,想像水滴慢慢落下,一定要儘可能慢。如果,一不留神。這水珠迅速落到地面了,怎麼辦呢?那就重新想像再落下一滴,重複這個過程。
但是,老是這樣想一個情景,太枯燥,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多開發幾個,一切動態、雜亂的情景都可以拿來想像、催眠。比如,想像過年時,一串串鞭炮在樹上爆炸,震耳欲聾,忽然一聲令下,萬籟俱寂,這時一點爆竹的碎屑像水滴一樣慢慢落下。
另外,飄落的花朵、搖擺的樹木、走動的人群、賓士的汽車、奔跑的動物、射出的子彈、被擊落的飛機、下沉的船隻等,都可以拿來想像。哈哈。
回憶知識。根據古老的諺語,如果你想入睡,那麼就想像無邊無際的羊群正逐一跳過柵欄,然後不斷地數著跳過柵欄的羊的總數。不幸的是,這個方法根本不好使。但是通過完成中等難度的心算或者每天回憶知識性東西,平時一碰枕頭就能睡著的人,需要花比往常更久的時間,而失眠症患者確實能比往常更快入睡。比如,作者每晚睡之前,就會回憶睡前看過的知識性東西,我熟練掌握的二三百首詩歌,就是通過睡前回憶記住的。
偶爾失眠怎麼辦。積壓的精力。身體躁動不安是因為體內有很多積壓的精力急需釋放。但是,做任何運動都有可能把你喚醒。最好的辦法是做伸展運動,比如頸椎操,而不是劇烈的有氧或者無氧運動。
8.想困就會困,想醒容易醒
在一項有關睡眠心理學的研究中,同一背景的研究對象被分成三組,他們被剝奪了任何可以查看時間的工具,包括無法從鐘錶、光線和氣溫的變化中推斷出時間。第一組被試被告知他們可以睡8個小時;第二組被試被告知他們的睡眠時間不足,只能睡6個小時;第三組被試可以睡10個小時。結果顯示,只睡6個小時的第二組被試抱怨睡眠時間不足,他們更容易生氣、注意力難以集中。睡了10個小時的第三組被試發牢騷稱睡得太久,沒精打采。而第一組反映說他們一切都好。事實上,三組被試的睡眠時間都是8個小時。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他們得到的信息不同。
這個研究證明了,睡眠心理會影響睡後效率。人們習慣在臨睡前和睡醒後看一眼時間,計算自己可以睡多久或睡了多久,然後,以此來決定自己的疲勞程度。
因此,我提出一個新觀念:很多情況下,疲勞感和睡眠時長可以分開。換句話說,你會在長睡後感覺疲憊,或在短睡後毫無困意。比如,《睡眠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
懷斯曼就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我認為自己喜歡早起。在晚上9點之後,我無法進行工作。我的黃金工作時間是早上9點到下午1點。午飯過後,我的工作效率會直線下降。一到晚上9點,我會覺得很累,注意力渙散。在這個時間段里,完成一個項目所需的時間,是我在效率最高的時間段里完成同一項目所需時間的兩倍。後來,我摸清楚了疲勞和精力之間的規律。我發現,不管什麼時間,如果我感覺累了,很多與疲勞相關的想法會在我的腦海里一遍一遍地重演。有一個導師在很早以前就告訴我,疲勞是心理的感覺,但是,我卻花了很長時間才相信這個事實。自從開始放下疲勞的想法,我感覺自己真的沒那麼疲勞了。隨著疲勞感慢慢褪去,我感覺自己更清醒、更有活力了。現在,我能輕輕鬆鬆地工作到凌晨,甚至熬夜加班。」
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幫忙點個贊
如果覺得我有趣,可以關注 @葉飛飛
w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