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騎最快的馬 喝最烈的酒

word之類所見即所得,是混雜了樣式和內容的。另外一種是區分樣式和表達,latex之流可以算成是。用latex大部分是為了來寫數學公式的,一般文科生用著肯定很累,於是用rst格式替代,也有人用asciidoc,我看到fluent python的作者就是用這個的。

有個哲學教授寫了個叫做pandoc的程序,能夠在各類文檔格式中相互轉換,頓時覺得哲學家好厲害。我常常用它來將rst轉換成docx然後稍稍調整下排版然後列印出來,這樣比較愉悅我的眼睛。

年初打定用git作版本管理,用rst(因為python還有個sphinx-doc的好用的東西)格式記錄,再用atom編輯器(主要是它是接近編輯器的功能,與git結合較好),途中遇到無數坑,也填了很多坑,最終到了年末大概有下面的成果。(這麼新增的行都是自己寫的,但是許多都是無用的表示標題之類的markup)

從很久以前開始用evernote,筆記類軟體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idea,但是它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把碎片化的東西放到一起,第二通過每隔一月或者半月整理自己的知識,能夠很好的將知識固定下來。這個效果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通用型工具也有通用型工具的缺陷。比如日常使用法律法規的數量超過100例,那麼在筆記類軟體中不好處理。反正evernote或者onenote是個好工具,大大提高生產力,我向很多人推薦過。

rst+git+atom組合有優點,也有缺點,但通過忍受不完美,可以得到更多。文本文檔,很怕誤操作。我怎麼知道這個文檔我有沒有一不小心改了呢。git里保留了上一次提交,atom在提交前會比較現在的文檔和上次文檔中的區別,只要稍稍注意下即可,於是這個用文本文檔容易誤操作的巨大缺點就解決掉了。

git里配上各類diff工具,是理解新舊法區別的好工具,就相當於word中的比較文檔。關鍵是順滑,有時候不能看著某個功能能夠實現,但是要多點三四下滑鼠,很多時候,人們是不會去點的。這就跟你很少翻到搜索引擎的下一頁一樣。

在沒有記錄的年代,知識可以和如下一句話類比,素質就是你忘記了所有表現出來的樣子。但這樣的類比,把知識說成了經驗。

喜歡這種感覺,對某些法律適用有所得的時候,在某條底下注釋一筆,當覺得難以理解的時候,也在下面注釋一筆,挖個坑,等著以後來填。

有一次跟一個同事聊起交易、轉讓、買賣之類的混亂用詞到底有沒有區別,然後我之前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一時回想起不多,然後隨便翻了下自己的這個法律庫,然後一看,誒,原來自己寫筆記的時候還考察過好幾個國家的法律呢……

這個時候我更加覺得把所有的法律法規用rst格式記錄,相當於形成了樹的主幹,然後自己在某個領域,就不停的記點東西去豐富它們。看起來似乎很容易枝繁葉茂的樣子。

這些的理念還是來源於wiki之類,知識不需要重頭做起。但是wiki算是generic的,每個人自己都多多少少應該有一個personal knowledge base。然後我wiki了下personal knowledge base, Personal knowledge base

等著元旦的來臨,當時間跨進2019年,要給這堆法律法規資料庫打個tag v2018,以後如果要適用舊法,就檢出這個tag的版本,然後看看就行了。

rst+atom+git是一個很棒的組合,但是rst本來就比較小眾,我只是為了用sphinx-doc才選擇它而已,有些人會選擇markdown。

不僅學習曲線略陡峭,去使用這樣的工具幾乎是一套理念的問題。由於學習曲線陡峭,嘗試不了這樣工具組合帶來的好處,有時候就會有一種,有這時間,我還不如……

這套組合對我來講,也就用來替法律註疏,儘管我也有一個notes庫,但很多情況下,我還是願意用筆記軟體記一些筆記。因為筆記軟體輕巧,還通常可以電腦手機之間同步,我出門辦事之類,就喜歡把聯繫人之類先在筆記軟體里或者待辦事項之類的記好,然後到了那邊一個個打勾。辦完之類把這個筆記移動到historical notes。也不刪除……

推薦閱讀:

TAG: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