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生家庭給我的一切

我的父母住在距我們的三口之家一個小時車程的縣城,按說這樣的距離算不上遙遠,但是每隔一周的回家探望,對我們而言卻是繁忙而緊張的,因為女兒已經是小學二年級了,平日里功課很多,周末會有不下三個的課外班要參加,其實不是為了一定要學的樣樣精通,起碼等孩子大了能有個愛好或者拿得出手的技藝,不至於到時候怨恨父母沒有為她創造條件開闊眼界長見識罷了。至於真正能學的怎樣,也是她自己的造化,我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其所能為她提供平台不至於讓大人孩子到時候都有太多遺憾。

對於以後父母的養老問題,我一直是不太願意去想的,雖然知道無法避免,但是一想起來總內心煩躁壓抑。一個人的童年真的會影響其性格和一生,雖然知道不對,但是很多時候我都不會不由自主的怨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從小對我的關愛極少,無論物質還是情感都少的可憐。我應該是出生後幾個月就被母親送到姥姥那裡照顧,平時母親在紡織廠三班倒,確實也辛苦,所以就隔三差五的去看我幸好姥姥家跟我家都在縣城,騎自行車也就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即便如此,我作為母親的第一個孩子,她在生下我之後將育兒的責任大部分轉嫁給了自己的母親,以至於我的童年都是跟姥姥姥爺這對六十多歲的老人相處中度過的,回憶中關於母親陪我的片段少之又少。這一點,隨著我長大成家以後,又接觸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越來越加重了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不滿。在我的印象中,她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頻繁跟父親吵架冷戰,年幼時每次看到母親又神色憂鬱滿腹委屈的樣子,我就覺得會不會是我不乖,怎麼樣才能讓媽媽臉上有笑容啊,我經常惴惴不安的反覆問她「媽,你不高興嗎?」諸如此類的感受似乎一直貫穿了我的幼年與少年時期。

有一次周末的下午,我在姥姥家跟小夥伴玩的很開心,母親可能第二天要休息,所以去接我回家。小孩子嘛,玩起來就是覺得特別好玩不捨得走開,母親加了我兩次之後就真的走了,等我回過神來要去找她時,發現她已經騎著車子在姥姥家的衚衕口遠處拐出去了,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話,我再怎麼哭喊媽媽回來她也沒聽見,記得那次我很傷心,因為母親走了就代表這個周末不會再來看我了,下次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

小學三年級以後,我就基本上回到了父母身邊生活,那時候因為家裡房子小,只有一間也就四十平左右吧,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張沙發,外加一張床和一個大立櫃,床頭靠牆就是一張書桌,最後是一個化妝櫃,這幾樣擺設一直在我的記憶中清晰地存在著,可能我的童年過於孤獨和沉默,所以對於這些靜物尤為印象深刻。(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原生家庭 | 童年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