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中有哪些有深度的情節?
小天狼星說的:「世上並不是只有好人和食死徒。」
深以為然。
___________懶癌畫的分割線__
又想起一個比較喜歡的:
「人們總是容易原諒別人的錯誤,卻不容易原諒別人的正確。」
老鄧的金句之一。
所有否定了,人性的非黑即白,的情節。
(改)
哈利的爸爸在他眼中是最勇敢最正直的,哈利喜歡別人把他看作小詹姆。十四歲時,他想「我要站著死去——像我爸爸一樣。」
但是十五歲那年,哈利進入了斯內普的記憶,知道了他的父親曾是個校園惡霸,傲慢驕橫欺負同學。哈利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
直到鄧布利多死,哈利都認為他非常關愛自己,鄧布利多的過去和他的名字一樣潔白。但是十七歲那年,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是老校長的一個工具。
德拉科馬爾福,是一個比達力還討厭的同學,諷刺哈利的父母,赫敏的出身,羅恩的家庭。可是貝拉特里克思讓他辨認哈利的時候,他說「我不確定。」
斯內普死前的兩分鐘,哈利還認為他是個懦夫。可是十九年後,他對小兒子說:「西弗勒斯,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之一。」
沒有人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童話結束了,這是個成人故事。
為什麼我喜歡不上《哈利波特》里的金妮呢??www.zhihu.com
哈七剛發布的時候,看完之後我寫過這樣一句話:「初看哈利波特覺得是一部童話,是一個充滿奇幻和想像的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再看哈利波特覺得是一部小說,情節精彩、人物複雜、扣人心弦,現在看哈利波特覺得是一曲史詩,其中充斥著對於人性、對於愛、對於永恆等宏大命題的思索。「
所以在我眼裡,哈利波特最有深度的情節,應該是厄里斯魔鏡、攝魂怪、時間轉換器、哈利媽媽生命的符咒、魂器、聖器等等……
1.厄里斯魔鏡、魔法石——慾望
一年級的小哈利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鄧布利多對他說:「人們在魔鏡里看到的,都是利用魔法石獲取金錢和生命,人啊,偏偏喜歡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的東西。「
這句話道出了人性的弱點,人的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追求一些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東西。
在希臘神話中就有這麼兩個故事。一個是阿波羅給了自己的情婦西比爾無限的生命,但西比爾越來越老,最後只能縮在一個瓶子里,她對自己的子女說:我想死!另一個是希臘一個小國國王彌達斯向酒神狄俄尼索斯求得了點石成金的能力,但是手碰到任何食物都會變成金子,甚至不小心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一尊金像!
人如果是慾望的奴隸,那麼能力越大,災禍也就越大,就像老魔杖的詛咒一樣。因此,鄧布利多才自嘲說,自己只能用它來使用一些平常的法術。
而只有戰勝慾望的人才能夠擁有它。因此,完全不想著自己只是想著擊敗伏地魔的哈利獲得了魔法石,也是不想著戰勝死亡而是與死亡握手言和的哈利拿到了全部聖器。
2.攝魂怪、守護神——恐懼
當哈利告訴盧平說自己的博格特會變成攝魂怪的時候,盧平說:「非常聰明,人害怕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嗯,富蘭克林羅斯福也這麼說過。
這並不是說恐懼是虛幻的,也許博格特的恐懼是虛幻的,恰恰相反,恐懼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在每個人那裡都不一樣。在書中,恐懼被具象化,就是攝魂怪。
如果我們的現實世界有什麼魔法生物的話,那大概就是攝魂怪了,當自己被一種莫名的抑鬱所圍繞,當自己覺得一切快樂都與自己無緣,當那些痛苦的回憶不斷在腦海中浮現,那就是攝魂怪出現在了自己的周圍。而抑鬱久了,人是會被攝魂怪吻的。
這也是JK羅琳回顧自己艱難歲月時的感悟。
那羅琳是怎麼走出來的呢?其實她已經借著小天狼星的口說了出來。
第一,我是無辜的,我並不是活該遭受這樣的命運。這個想法如同火焰一樣在自己的心中燃燒,恐懼也不能將其熄滅;第二,我有要做的事情,我要找彼得復仇,我要寫完哈利波特。正是這樣的願望指引著自己。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恐懼的剋星,就是愛,書中的守護神。
愛里沒有恐懼。好像是聖經里的話。
恐懼不是虛幻的,但人卻為虛幻的東西所恐懼,除了博格特,還有就是伏地魔的名字。
因此,在書的末尾,伏地魔並不是像電影中一樣被炸成了粉末,羅琳女士特意寫到,伏地魔死了,像個凡人一樣死去了。學生們把他的屍體挪在了隔壁,然後在殘垣斷壁中開始慶祝。
是的,像個凡人一樣死去了。那之前的恐懼都消失了,昔日名字都不敢稱呼的人現在只是一具屍體。
這才是光輝的勝利!
3.預言、時間轉換器——命運
當哈利和赫敏要回到過去時,鄧布利多一再提醒不要被任何人看到。
所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
似乎是不能的,復活石妄圖改變命運的玩意兒被證明是妄想,赫敏說時間轉換器出錯都會釀成巨大後果,老神棍特里勞妮的預言基本都實現了。
那哈利和赫敏的努力沒有用嗎?並不是。如果他們兩個沒有回到過去,那麼麥克尼爾的一斧頭就真的砍在了巴克比克的腦袋上,而小天狼星也真的被攝魂怪吻了。
也就是說,在哈利和赫敏選擇要回去之時,醫院之外同時存在了兩個平行世界,正是他們的選擇,讓醫院外的世界變成了他們希望的樣子。
所以未來是註定的嗎?
其實書里借哈利的口已經提出了這個悖論,哈利在暈倒前看到了湖對面的自己召喚了守護神,而當他之後借時間轉換器到了湖對面,看到了快要暈倒的自己,自然而然也召喚出了守護神。他能做到,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已經做到。那麼到底是誰做到的?
而鄧布利多給出了解釋。哈利的守護神是他的父親,哈利召喚守護神就是他父親借著他重新馳騁在了霍格沃茲。當哈利暈倒前,他看到對面的自己以為是自己的父親,而當哈利來到湖對面時,他也是在尋找著自己的父親。正是兩個自己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共同呼喚,讓尖頭叉子重新回歸。
所以哈利是註定會召喚出守護神嗎?
再舉另一個例子。第六部中,當斯拉格霍恩隱藏的記憶被揭開,當哈利被伏地魔的強大震驚以至於擔心起那個「兩個人不能同時活著」的預言時,鄧布利多說:
「你太把那個預言當一回兒事了,假如伏地魔沒有相信這個預言,那麼他會去殺死你的父母,並把擊敗他的能力給在你的身上嗎?看看那些暴君吧,你知道暴君是多麼害怕那些被自己壓迫的人民嗎?」
就像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關於俄狄浦斯的預言,假如俄狄浦斯的父母沒有相信他將來會殺父娶母,同時也沒有將他遺棄,那麼俄狄浦斯真的會因為不認識自己的父母而走上那條路嗎?
所以預言是註定實現的嗎?是誰賦予了預言成真的力量呢?是預言家嗎?
當然不是。某種意義上,人民推翻暴君王位的力量來自於暴君,哈利戰勝伏地魔的力量來自於伏地魔。
4.莉莉的符咒——愛
鄧布利多對哈利說:神秘事務司有個永遠打不開的房間,你擁有其中所有的能量。
如果一部作品的核心是「愛是最偉大的魔法」,那乍聽可能感覺是中二時期的動漫
比如數碼寶貝,在愛的力量下進化,最後大boss都是被愛激發出神聖計劃的能量封印起來
比如四驅兄弟,有了愛,四驅車才能跑得快
而哈利波特能夠把這樣一個讓人羞於提起的話作為整部書的主題,還不會讓讀者發出像哈利一樣的抱怨:「我有愛,那又怎麼樣?」已經非常不容易。
書中關於愛的情節數不勝數。
愛,讓伏地魔對付不了一個手無寸鐵的嬰兒,讓奇洛碰到了哈利就痛地鬆手,讓哈利召喚出了守護神,讓伏地魔在魔法部無法俯身在哈利身上,讓雷古勒斯付出生命偷走了魂器,讓斯內普在伏地魔身旁卧底良久,讓納西莎對伏地魔可以封閉大腦撒謊,讓伏地魔的無聲咒一次次被打破,讓茉莉一對一決鬥擊敗了貝拉……
而哈利,則是書中愛的化身,愛的代名詞。哈利可以為了擊敗伏地魔隨時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可以為了金妮、小天狼星、魔法部被關押的巫師,縱使被赫敏批評喜歡救人也一次次赴湯蹈火;可以一視同仁去對待家養小精靈、妖精、混血巨人。因此,也只有哈利,即使杳無音訊,也能成為大家希望的燈塔;只有哈利可以讓拉環放下對巫師的成見;只有哈利,讓原本中立的馬人加入了對抗伏地魔的陣營。
(剩下的幾個關於靈魂、死亡的點,心情好了再寫吧……)
聖誕夜把這個答案更完
5.獨角獸的血、魂器——靈魂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智人?人過往經驗之總和?復讀機?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羅琳顯然是相信人是有靈魂的。
被攝魂怪吻過的人會失去靈魂,這樣的人被認為還不如死了好;伏地魔將自己的靈魂分裂成了七片,他被稱為遠超過一般定義的邪惡範疇!
在羅琳女士的眼裡,靈魂要比生命重要的多,因此,鄧布利多才會費盡周折,努力不去讓馬爾福殺掉自己。因為殺人會讓靈魂破碎,而令破碎的靈魂復原,就難上加難了。
為什麼梁山好漢入伙前必須要去殺一個人?沒錯,走上這條路,你就難以回頭。
而讓靈魂復原的設定則更加精妙——懺悔!發自真心的懺悔。這一點看上去簡單,但是,卻要比殺人還困難。
小矮星彼得在快要掐死哈利時,內心深處閃過了一絲懺悔,結果讓自己在震驚之下鬆了手;伏地魔在最終和哈利對峙時,聽到了哈利讓自己懺悔,結果他所感受到的震撼和恐懼,超過了他過往經歷的一切。
當哈利在禁林中被伏地魔的咒語打中,靈魂來到國王十字路車站時,見到的景象更加奇特。哈利的靈魂,潔白而完整,堂堂正正行走在寬廣的大路上,而伏地魔的靈魂,骯髒又醜陋,柔弱無助地在路旁呻吟著。
雖然外表上伏地魔法力高強,但是靈魂中的光景卻完全相反。那麼,你又怎能指望那個骯髒醜陋的嬰兒,一瞬之間長大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呢?
6.聖器、三兄弟的故事——死亡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列子》
前者,是戰勝了死亡的恐懼,與死神握手言和的哈利;而後者,則是企圖靠魂器和聖器一次次逃避死亡的伏地魔。
死亡是每個個體、每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都逃避不了的問題,如果有人能夠解釋死亡,那麼他就是一名哲學家、教育家,乃至開宗立派,創立宗教都可以。
羅琳女士沒有解釋死亡,但這裡卻有著她對於死亡的思考。
三兄弟故事中,三位兄弟渡過了一條兇險的河流,河流寓意就是陰陽、生死的分隔。希臘神話里冥界有冥河,佛教中也用抵達彼岸來喻指死亡。三兄弟渡過了河流,也許就是在一次重大考驗中化險為夷。
然而之後面對死神,也就是面對死亡這一命題,三兄弟卻展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老大心有餘悸,企圖戰勝死亡,然而每個人都逃不脫死亡的命運;
老二心有不甘,企圖超越死亡,然而死者不可復生,死亡不可逆;
只有老三選擇了披上隱身衣,生前忘記死亡,讓死神找不到他;那日來臨時平靜地脫下隱身衣,像迎接老朋友一樣迎接死神。
是的,老三沒有戰勝死神,他壓根也沒有想過戰勝死神,因此死神也沒有戰勝他。
就像鄧布利多評價尼可勒梅那樣:對於頭腦清醒的人,死亡不過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
當哈利從鄧布利多的辦公室,一路走出城堡,轉動復活石,緩步進入禁林深處時,他就在完成這樣一個冒險,經歷死神的考驗,完成蛻變。
對於死亡的神秘,羅琳展現了她崇高的敬意。小天狼星被咒語擊中跌落的帷幔,以及那道優美的拱門,就是死亡的象徵。拱門的形狀取材自猶太教的祭壇,而帷幔代表著生與死的界線。哈利、盧娜、納威聽到帷幔後竊竊私語,就是因為他們都有至親和自己陰陽兩隔。而哈利看到了帷幔就想穿過去的願望,其實就是自己想要和至親團聚的心愿。
另外,羅琳女士還補充到,這個祭壇沒有人知道是何時矗立在此處。早年巫師們發現了它,一方面為了研究它、一方面為了保護它,才在上方修建了魔法部。
有沒有一絲既視感?嗯,EVA里Seele就是在發現了莉莉絲之後才在上方組建了NERV總部以及第三東京市。所以,偉大的作品都是有很多相似點的。
7.分院帽——選擇
火焰杯的最後,當福吉和鄧布利多決裂時,鄧布利多做了最後的挽留:
「你的攝魂怪剛剛消滅了一個古老家族的最後一員,看看他選擇的道路吧!一個人重要的從來不是他是誰,而是他選擇去成為誰。」
說到選擇,就不得不涉及命運,而說到選擇和命運,就必須提到分院帽。
人對於自己是誰,自己的命運怎樣簡直充滿了好奇,從血型、星座、屬相、五行到九型人格、靈命數字,無一不是想要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哪怕是朋友圈一個測性格小程序,也想要去測試一下。
那麼對於這些人,分院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它能夠精確地看出你的性格、你的特質,然後為你選擇一個最能發揮你的特長的學院。誰不想去測上一測?
可是當哈利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去斯萊特林時,分院帽卻做出了妥協,尊重了哈利的意見。哈利為此垂頭喪氣,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格蘭芬多,但是鄧布利多卻在密室的結尾這樣對哈利說:
「是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真正是誰!」
然而選擇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在火焰杯的期末宴會上,鄧布利多發表了對塞德里克的悼詞:
「請大家記住這個男孩,記住他所做的一切,尤其是今後當你們在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easy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
是的,選擇不是在right和wrong之間,這種時候不存在選擇,選擇是在right和easy之間。
選擇無處不在,書中的每個人都做過上面那道選擇題,只不過有的選擇了前者,有的選擇了後者。
而對比最明顯的,莫過於在自己和孩子同時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是奮力抵抗還是一死了之,哈利的母親和伏地魔的母親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然而,羅琳通過分院帽最想告訴我們的還是:做出自己的選擇,命運會垂聽的。
這也是在全書的最末尾,哈利告訴小阿不思的話。
格林德沃到死也在試圖保護鄧布利多。
「他指責我是徹頭徹尾鄧布利多的人。」
「他可真無禮。」
「我說我是的。」
伏地魔的失敗,不是因為遇到了多麼偉大的對手,而是敗在自己。
多比是馬爾福家的奴隸時,他要救哈利波特。
多比是一隻自由的小精靈時,他依然說:「多比來救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
克利切的主人從小天狼星變成哈利波特,他也依然在最後的大戰里喊著:「為了雷古勒斯戰鬥!」
應該是小精靈、妖精、馬人等非人類的智慧生物的存在吧。
小精靈和妖精不被允許使用魔杖,雖然自身有魔法,但不能學習魔杖的學問。這是一種知識的壟斷。
妖精只能為人類服務,專攻手工製造業和財政金融。小精靈甚至成為家養的專屬物。它們習慣了這樣被奴役的日子,當赫敏創立了S.P.E.W想要去解放它們時,絕大部分小精靈拒絕覺醒。只有多比,為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小精靈而自豪。其餘的小精靈以多比談自由、拿報酬為恥。
還有克利切,它因為哈利把舊主人雷古勒斯·布萊克的掛墜盒送給它而感激涕零,自此開始正視哈利波特一群人,它開始稱呼哈利為「哈利少爺」,不再稱呼赫敏為「泥巴種」。(這難道不是共贏嗎?)它把陰暗的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把自己也打扮得整整潔潔,煮出美味的飯菜,不再應付了事。可見小精靈也是需要關懷和平等對待的,談自由需要一個過程。
順便說一句,羅琳之所以讓赫敏承擔建立S.P.E.W是有歷史根據的投射的。承受了不平等待遇的人,更容易去關注那些遭受了其他不平等待遇的人。赫敏本身來自麻瓜家庭,這在純血統論的巫師眼中是非常低下的,她被稱為「泥巴種」,甚至小精靈一開始也稱呼她為「泥巴種」,後來才改了口。只有當弱者聯盟,正視彼此,才有機會掃除黑暗。歷史上也是如此,在20世紀,女性爭取平等權利的道路上,充滿了許多暗礁阻礙,她們選擇為黑奴吶喊,一步步解救弱者,希望爭取更多關注。
扯遠了,回到正題。
羅琳的筆下,不平等註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伏地魔因為輕視小精靈的生命和能耐,讓克利切向雷古勒斯透露了自己的陰暗面和秘密,導致魂器掛墜盒丟失。正如鄧布利多所言,「伏地魔對家養小精靈的行為是不屑一顧的,就像所有把小精靈當畜牲的純種巫師那樣,他永遠不會想到小精靈也許具備他所沒有的魔法」(指在洞穴中幻影移形)。
小天狼星因為忽視克利切的感受,導致克利切向「溫暖」的貝拉特里克斯泄密,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死亡。鄧布利多道出了真相:「小天狼星沒有不喜歡克利切,他只是把他當做是個不值得過多留意或更多關心的傭人。可是漠不關心還有視而不見,往往會比直截了當的厭惡造成的傷害大得多。」這就是不平等的慘重代價。
羅琳是在提醒我們,無論是反派還是正面人物,都有可能犯這個錯。( 羅琳一直在書中倡導自由、平等的觀念,在現實的公益行動中,她也致力減弱剝削、壓迫和不公。)
最激動的是,在霍格沃茨最後一戰中,克利切帶領一大批家養小精靈浩浩蕩蕩湧進了門廳,為保衛霍格沃茨而戰鬥,它們「揮舞餐刀和切肉刀」,吶喊著為哈利波特這個「家養小精靈的捍衛者而戰鬥」,以勇者「雷古勒斯的名義抵抗黑魔王」。
這個情節看得人熱血沸騰,幾乎要熱淚盈眶。老實說這比為救朋友而死的多比更讓我觸動,因為多比一直都這麼好,它只是孤零零的。而現在這是一群小精靈,本是冷漠、麻木的存在,但是它們改變了,它們「一張張小臉上燃燒著仇恨」,這何嘗不是一種宣洩壓抑已久的憤怒的表現呢?
我想大戰之後,這些小精靈的權益也許會提高,得到更多保障吧?但願眾人的思想有所轉變。
還有妖精。當外面的壓迫開始施力的時候,內部的壓迫會變得更嚴重。在伏地魔勢力大行其道的時候,妖精連古靈閣也無法自行掌控,它們受巫師的監督更多了,壓迫也更重了。這不就像是在反帝國主義鬥爭的年代,內部剝削壓迫更嚴重嗎?人民流離失所,底層永遠都是不公正的最大受害者。
再來說說馬人。如果說小精靈折射的是黑奴的存在,妖精像聰明善於經商的猶太人,那我想馬人有一點像土著原居民。不過馬人更加富有智慧。
馬人群體圈地而生,畫地為牢。它們覺得禁林是自己的,但海格說「那只是因為鄧布利多允許你們在這裡」,也無怪乎馬人們對費澤倫同意到霍格沃茨任教、幫助人類而感到憤怒。最後也有其他幾個馬人參與了大戰,為這個本不是完全屬於它們的世界而戰。
大戰後,「大家都亂糟糟地擠在一起,老師和學生,幽靈和家長,馬人和家養小精靈」。當緊急關頭,大家又一同站起來,fight for one world together.
其實,更理想的狀態是,fight for a world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