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懷孕、撒謊,12歲的孩子到底有多早熟?

前幾天,我一直都在關注「12歲女孩乘公交遭遇尾隨強姦懷孕」的新聞:有自媒體爆料稱,湖南一名12歲女孩坐公交車時,遭尾隨性侵,導致懷孕4個月。

看得人氣憤又難過,是什麼樣的人渣竟然對12歲的小女孩下手?

但隨著警方的介入調查,公布的真相讓人氣憤之餘,更覺不可思議。

原來,是小女孩和一起玩遊戲的網友談戀愛,與對方多次發生性關係後懷孕,因為害怕家長責罵,才編造出「在公交車上遭遇誘騙後被強姦」的謊言。

當然,未滿14歲,不管是否自願都屬於強姦,這是法律層面的問題,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內。

值得讓我們討論的是,現在的孩子還是以前的孩子嗎?12歲,不是應該都在玩彈珠、看動畫片嗎?

很多網友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這個女孩思想太成熟,多次發生性關係,還能編造出「公交車尾隨強姦」的理由

這條新聞,讓我想到前兩天引發輿論震驚的另一條信息:湖南沅江12歲的男童弒母事件。

這兩個案例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小孩子的認知,也促使我們思考,為什麼本該充滿天真、快樂的童年,現在瀰漫著殺戮、性、謊言。

童年是怎麼被人類發明的?

提起童年,大家會理所應當地會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童年,就像剛出生後會有一段嬰兒期一樣。

媒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他那本《童年的消逝》中認為,「兒童」並不是有史以來自然形成的概念,而是在人類發明印刷機後才形成的,隨著現代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童年」和「成人」的區別越來越小——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沒有童年的時代。

他認為,兒童的誕生是因為印刷術在兒童和成人之間樹立了一條分界線。

在過去,由於年幼者和年長者都不識字,人人共享同樣的信息環境,因此生活在同樣的社會和知識世界裡。

兒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學徒,去干農活,去生養後代。

自從有了印刷術,識字教育成為必需,邁向成年的道路,必要進學堂,進行思維、禮儀的包裝,才獲准進入成人的秘密大花園。

而現在,這條分界線在電視、媒體、網路、遊戲的猛烈攻擊下變得愈來愈模糊。

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為隨時可見的娛樂。

正如文首的兩個案例,我想,殺人、性行為等表現,不會是父母、老師、或者同學教會她的,更可能是那些無孔不入的電視、媒體、以及暴力遊戲。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寫道:「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童年需要迴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但現在,成年人的世界,對孩子來說,早就剝掉了羞恥心的外衣,淋漓盡致的暴露在兒童的世界。

是誰,在「謀殺」我們的童年

看過一則新聞,有個四川媽媽發現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沉迷於一個動漫APP。

為了解孩子的興趣,她自己也下載了這個APP,點開後,內容讓她大跌眼鏡:滿屏都是穿著黑絲襪短裙,裸露胸口的少女圖片配著挑逗、誘惑性極強的性詞語的故事。

雖然這些內容對成年人來說司空見慣,但對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卻像一劑毒藥,讓他們沉溺其中。

色情,只是冰山一角。

90年代,香港影壇曾孕育出一系列,殺人越貨、非主流的古惑仔電影,其中以鄭伊健、陳小春主演的《人在江湖》、《猛龍過江》最為出名,被人稱為中國黑社會的教父級教材。

有數據稱,古惑仔上映的年代,中國少管所的未成年人,幾乎都看過這部片子。

雖然這部劇的立意是在警告孩子要好好念書,做個好人,結局也著力描繪這些古惑仔的悲慘,要麼暴屍街頭、要麼痛失愛人、要麼苟延殘喘,但20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我們會發現電影的立意,完全沒有任何作用。

豆瓣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古惑仔當時真的帶壞了內地很多青少年嗎?底下有幾百條評論,是的!

上世紀70年代電影逐漸在中國普及,很多城市電影院或者農村流竄電影放映,但當時,對於電影內容沒有任何區別限制,成人兒童都可以看,兩者之間的差距縮小。

電影行業發展到今天,有了明確的區分。比如美國將電影分為G級、PG級、PG-13、R級等,明確限制未成年人、13歲以下兒童不可看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

儘管區別電影級別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兒童,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幾乎可以讓兒童不費吹灰之力與成人共享同一部電影。

除了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和色情廣告,更輕而易舉地接觸到兒童,潛移默化影響兒童。

觀眾可以看到以情感分析為主題的家庭綜藝,具有矛盾的夫妻在節目中對峙說理,心理學家及主持人分析各種各樣的情感,直接探討出軌、性等方面,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節目經常誇大這種成人經歷,兒童被動接受著經過誇張化的成年人生活經驗。

但在書本時代,這些經驗的獲取並不簡單。因為想要獲取這些經驗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需要經過學習,生活經驗的積累,父母、學校正確的教育才能真正理解。

兒童必須緩慢地、按部就班地進步,與此同時,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概念思維的能力也得到了豐富和擴展。

對比之下,電視是一種敞開大門的技術,24小時不停地播映,也不可能將觀眾加以區分,6歲的兒童和60歲的成年人具備同等的資格來感受媒體所提供的一切。

大人世界有多少以往不應被兒童知曉的醜陋秘密,現在也不再是秘密,也不醜陋,成了兒童的日常生活。這種行為造成的後果,無疑是毀滅性的。

在國內,情況則更加複雜。

以快手、抖音為主的視頻社交軟體更加全方位的侵入人們的生活。

經常可以看到以兒童或嬰兒為主體的視頻,播放量高達千萬次,這不足為奇,因為兒童的生活總會吸引成人的目光。

某視頻平台上出現了一批「00後寶媽」,從14歲到17歲不等,大多是念初中時懷孕輟學,靠在平台上發布孕期視頻和母子互動成為「網紅」,動輒吸引到上萬粉絲。

但當視頻里的兒童模仿成人的行為、動作講著成人才能說出的語言,贏得百萬贊,孩子的父母卻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如此聰明,比同齡人更成熟,更覺得自己有面子,才真正讓人擔憂。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除了這種極端案列,展示著童年的消逝,尼爾·波茲曼在書中,舉了很多我們忽略的例子,提醒我們。

過去毫不含糊地被認作「兒童的"服裝基本消逝,成人服裝和兒童服裝沒什麼去區別。

過去在城鎮的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的兒童遊戲也正在消失,由兒童自發創造的跳皮筋、過家家、丟手絹等遊戲早就被成人世界準備的「吃雞」、「王者榮耀」代替。

兒童溜進了廣闊的成年世界,童年,被成人生活超前侵蝕,我們進入了一個「無童年時代」。

比如兒童維密秀。

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說:「一個時代結束的標誌就它開始被浪漫化」。童年消逝的標誌是,人們越來越熱衷於記錄童年趣事,企圖用文字留住童真。

尼爾·波茲曼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娛樂至死》中寫: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童年的消逝》這本書是1982年出版,現在看起來,書中的內容幾乎是一語成讖。

快速發展的娛樂、商業與媒體在不斷擠壓著童年的生存空間,中國孩子「成人化」速度快得令人詫異,但很多父母在為這種快速沾沾自喜,自身的教育能力卻沒有跟上,導致各種悲劇的出現。

當然,這本書的觀點也有過於保守的一面,比如,書中不建議孩子接觸到包括性在內的成年人秘密。

但是,網路讓成年人早已失去了保護秘密的壁壘,成人不應繼續自欺欺人地對兒童保持沉默,他們理應科學而緩慢地去理解「性」。

讓童年回歸到以往的童真與安全,需要父母、政府和媒體的全力合作,對於父母來說要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直接將孩子教導成小大人;對於政府來說,要保護好兒童行業的正常發展,媒體則不能再過於強調新聞和節目的噱頭和娛樂性,應該注重性、暴力、犯罪對兒童的影響。

就像書中所說的:我們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