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傑鵬:我最喜歡的古文段落
1、最慷慨激越的段落:
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讎,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戰國策·趙策》)
記得當初讀到這段的時候,我很是有點心潮澎湃,最喜歡的句子是「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讓我讀了又讀,簡直愛不釋口,頗為慨嘆戰國初年那種慷慨激越而不迂腐的士人之風,似乎在春秋時,士人固然也慷慨激越,但到底夾雜了許多迂腐的成分;而遲至秦漢及以後,這樣的士人又都換了個名詞,叫什麼俠客或者義僕了。至於象趙襄子這樣有性情的主君,也似乎只有往前多,往後少,看來我們更早的祖先的確是更質樸而富有血性。記得以前一幫導演拍《戰國》,硬把豫讓先生拍得婆婆媽媽,根本不象個刺客。甚至拍到荊軻刺秦王,臨行時向樊無期借頭,樊無期竟嚇得發足狂奔,好歹被荊軻追上,強迫借了頭去。這簡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建議他們來讀讀這段戰國策。
2、最讓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的段落
初,章為諸生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卧牛衣中,與妻決,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踰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
後章仕宦歷位,及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當知足,獨不念牛衣中涕泣時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書遂上,果下廷尉獄,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號哭曰:「平生獄上呼囚,數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剛,先死者必君。」明日問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漢書·王章傳》)
我當初讀《漢書》,看到這段,曾整個抄錄在筆記本上。最欣賞的句子是王章的老婆在窮困中說的那番話,顯然對自己老公的才華自豪到了極點,她的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可以是:「老王!你自己思量思量,那些朝廷的大官僚大地主誰他媽比你強啊?現在你有點感冒發燒,就沮喪到這樣子,還哭哭啼啼的,象個男人么?真他媽可鄙!」呵呵,這是開玩笑,如果王章老婆這樣粗俗,我想也不能感動我了。最有趣的是他女兒也深知老爸的性格,知道性子剛烈的人耐不得屈辱,倘若天天憂憤,會第一個嗚乎哀哉,所以我想,能在文革時熬過來的知識分子,恐怕沒有多少是性情中人的。
3、最生動的行刺場面:
盧蒲姜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將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十一月乙亥,嘗於大公之廟,慶舍蒞事。盧蒲姜告之,且止之,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麻嬰為屍,慶衾為上獻。盧蒲癸、王何執寢戈,慶氏以其甲環公宮。陳氏、鮑氏之圉人為優。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於魚里。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遂殺厭繩、麻嬰。公懼,鮑國曰:「群臣為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內宮。(《左傳·襄公28年》)
這段最讓我感到栩栩如生的是:「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慶舍這個人雖然是個大貴族,竟然膂力過人,和我小時候所受教育給予的地主形象大相徑庭,毫無契合之處。我心目中的地主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沒有和雞搏鬥的力氣。可是那時候的地主看來都弓馬嫻熟,都是響噹噹的好漢子。謂予不信,就看這個好漢慶舍在遭到襲擊時的表現罷,他的左肩生生地被人用戈給「解」下了(解字用得極好,我覺得),可是倉促造次之中仍然有力氣折斷大廟的椽子,力量之大,震動了整個屋樑,端得驚心動魄。最後在左肩完全沒有了,失血過多的情況下,還以銅製禮器投殺數人而後死。這讓整個行刺場面顯得生機盎然,相比之下,荊軻刺秦王的場面差得遠了,不過是兩豎子繞柱狂奔,捉迷藏而已。所以我鄭重推薦這段。
4、最悱惻傷懷的段落
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大夫不受。賜子家子雙琥,一環、一璧、輕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賜。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賜於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賜。書曰「公薨於乾侯」,言失其所也。(《左傳·昭公32年》)
我之欣賞這段,只是因為「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這一句,讓我悄焉咎懷,不怡中夜。這個魯昭公也不是個很明知的國君,本來我犯不著為他難過,我有精神,還不如去可憐那遭惡弟暗殺的魯隱公呢。此昭公不自量力,在七年前攻打權臣季氏,不但沒成功,弄得自己反而出逃了。跑到齊國去,受到侮辱;改到晉國,照舊是侮辱。手下只有一個子家子是聰明人,可是又勸不了他。最後在乾侯那個地方死掉了。不過他還算講仁義,死之前,把隨身所有的寶貝全賞賜給手下,以報答他們多年來一同流離的勞頓。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沒有苦勞還有疲勞么。如果知道這段文章的背景,就知道它概括盡了一個人君的辛酸。我簡直能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在十月的深秋(周曆的十二月等於夏曆的十月),黃花落盡,樹葉凋殘,落魄的國君躺在凄涼的乾侯旅館宿舍,老淚縱橫。故國雖不遠,卻永不可復見,雖狐死而必首丘,他只有遙望國都曲阜嘆氣了。而掙扎又起,將隨身寶物遍賜群大夫,該是何等的傷感,何等的痛斷人腸。讓我想起屠格涅夫的小說,比如《羅亭》、《貴族之家》什麼的,裡面固然沒有驚悚的情節,可是善於通過描寫風月無情,離人暗換來表達造化弄人的悱惻情感。而《左傳》作者竟也擅長於此,讓我不得不推許它為第一流的文學作品。推薦指數:五星。
5、最滿口正義的段落
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儀禮·士冠禮》)
我本來以為《儀禮》是最枯燥不過的篇章,猛可里它陡然來這麼一句,讓我大驚失色。「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看看,多麼正義?讓我看到一夥儒家士大夫端坐在廟堂之上,侃侃而談,雖正義而不流於激憤,哀而不怒,怨而不傷。哦,原來五十歲才有資格當大夫的;原來天子的皇太子也不是生來就尊貴的;爵位是賜給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賜給有權力的人的;把官和爵綁定銷售是德行銷歇的表現的。媽的,要多正義有多正義。雖然做不到,可是人家儒家就是有這樣的理想標準啊。誠如我的朋友龔剛所說,士才是所有貴族的倫理底線,真是和現代毫不隔閡,是以鄭重推薦,讓人看見儒家煩瑣禮儀掩蓋下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6、最委婉徐暢的帝王贊
贊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之事,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漢書·孝宣紀》)
最喜歡「至於技巧工匠器械之事,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特別是轉折處的「亦」不用任何轉折虛詞,末尾的「也」字聲調迴旋,足以搖動人心,我想班固他老人家寫到這裡是頗有些失落的。他的心情一定低徊不已,因為宣帝過後,西漢王朝由盛轉衰,一個習慣了專制,對王朝忠心耿耿史官,回溯起一個強大的王朝進入低潮,免不了會象東周的大夫看到宗周的故墟那樣,不盡《黍離》之嘆。推薦指數:五星。
7、最哀婉而又死氣氤氳的場面
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欒盈夜見胥午而告之。對曰:「不可。天之所廢,誰能興之?子必不免。吾非愛死也,知不集也。」盈曰:「雖然,因子而死,吾無悔矣。我實不天,子無咎焉。」許諾。伏之而觴曲沃人,樂作,午言曰:「今也得欒孺子何如?」對曰:「得主而為之死,猶不死也。」皆嘆,有泣者。爵行,又言。皆曰:「得主,何貳之有!」盈出,遍拜之。
這段最打動我的是「對曰:『得主而為之死,猶不死也。』皆嘆,有泣者。」雖然句子簡潔得要命,可是讀到「有泣者」三個字,我還是驀地里生出許多悲涼,又一個龐大的貴族大家庭就要完蛋了。小時候常常覺得,中國人經過兩三千年的相互殺戮,能延續生存到現在的家族都應該有點本事,都應該是最優秀的,後來才逐漸覺得事實正好相反,能延續至今的家族不但不能算優秀,毋寧說是最庸劣的,在幾千年的漫漫長河中,眾多聰慧有血性的民族基因早就被屠戮乾淨了,這就是中國兩千年來「相斫」的歷史。此段落中的欒氏家族也是如此,他們本來是晉國的世卿,祖先欒書一度執掌晉國的中軍,權勢赫赫。可是到了欒盈的老爸欒黶,竟得罪了另一個豪族荀偃。荀偃為正卿,討伐秦國的時候,號令「唯予馬首是瞻」,欒黶很生氣,說晉國的法律沒有賦予正卿這麼大的權利(看來那時還真有點權力制衡),乾脆把自己的軍隊開回國了。荀偃雖然承認自己說錯了話,「悔之何及」,可是對這姓欒的恨得要死,於是等到欒黶死掉,欒盈繼任的時候,就耍了個陰謀,和其他權臣驅逐了欒盈。欒盈逃到楚國又逃到齊國,鬱郁不得志,想想還是自己家鄉好,就在齊國幫助下,潛回自己的宗邑曲沃。想發動曲沃之甲反攻荀氏,可是兵敗最終沒有成功,宗族全部覆滅。這段就是寫欒盈潛入曲沃的場景,他見到自己的家臣胥午,告訴他反攻計劃。胥午開始不答應,知道以欒氏一家之力反攻數家,一定不能成功。欒盈堅決請求幫助,胥午對舊主很有感情,就答應了。但是不知道其他部下對這個逃亡回來的宗主是否還忠心不二,於是就把部下招集起來喝酒,讓欒盈躲在帷帳後。當飲宴的樂聲響起來後,胥午就問在座的:「如果舊主欒盈回來了,大家準備怎麼辦?」言下之意是否有人會去報告荀氏抓他。可是在座的都很慷慨激昂,說:「如果舊主回來了,我們即使為他死,跟活著又有什麼兩樣?」於是都各各嘆氣,氣氛很凝重,有人竟然抽泣起來了。可見欒盈平時對部下實在有很大的恩德,以至於大家對他如此懷念。可是胥午不放心,喝了會酒,又問了一遍。大家還是說:「得到了舊主,絕無貳心地擁護他。」這時欒盈才放心地出來,向大家拜謝,繼而商量授甲,反攻晉國國都。最後結果雖然是失敗了,但是前面的這個鋪墊實在是相當哀婉,滿座的人,雖然飲酒吃肉,可是不久後都要魂歸地闕,如此看來,這座上其實就宛如一群死人。波斯的薛西斯大帝看著他浩浩蕩蕩的軍隊,曾悲凄地說:「我這一百多萬軍隊,過了一百年,都將不在這世上。」雖然讓人感慨人世的無常,然而那些軍隊的消失,是自然的規律,而這群人卻是自願如此,前者的無常,和後者這無常中的無常比起來,又算得什麼呢?
8、最低徊隱約的世家贊
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齦齦如也」。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史記·魯周公世家》)
司馬遷的世家贊,多半是廢話,這段卻是很打動我。他提了一個自己解決不了的疑問:為什麼魯國保留了那麼多周朝典籍禮儀,而且保留得那麼完整,讓晉國的世卿都感嘆艷羨。吳札訪問上國,也只能在魯國聽到全套的周室音樂,可是魯國的世卿互相攻殺起來卻一點也不手軟。只是,他們雖然心狠手辣,禮儀卻總不忘,驅逐了國君,他們又不能做到心裡無愧,還要假惺惺地裝作很盼望國君回來。這簡直有點日本幕府放逐天皇的感覺了。我最欣賞的就是這句「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寫得很低徊,可能史遷他老人家很摸不著頭腦,做事能這樣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的么?這也就可見他的迂腐,終究迂腐到白白的丟了睾丸,宜矣。
9、最英雄遲暮的場面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這個似乎就不用解釋了,解釋完全是多餘。不過戲劇里都說虞姬和項羽歌畢,即拔劍自刎。這裡卻沒有提到。傳世的《汗簡》,裡面引用了很多戰國文字,其中就有《老子》,註明是彭城項羽妾墓中出土的,可見死時才二十四歲的項羽很風流,小妾還不少,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只和虞姬有著長恨歌般的愛情。項羽的小妾死後還拿《老子》等古書來殉葬,反映了她是個愛好讀書的小姑娘,這恐怕對「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的」楚霸王有點影響。如果歷史上最後勝出的是項羽,史書上肯定會記載這位小妾的姓氏和生平事迹,一定比劉邦那些破老婆更有意思。項羽的詩寫得頗不錯,讓我等千載之下猶且為之動情,可見軍旅之暇,他讀書還真下了不少功夫。不過這是否會影響他打仗的技術,我們就不知道了。
10、最搞笑而迂腐的搏殺場面
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晉師至。曹翰胡會晉荀吳、齊苑何忌、衛公子朝救宋。丙戌,與華氏戰於赭丘。鄭翩願為鸛,其御願為鵝。子祿御公子城,庄堇為右。干犫御呂封人華豹,張丐為右。相遇,城還。華豹曰:「城也!」城怒而反之。將注,豹則關矣。曰:「平公之靈,尚輔相余!」豹射,出其間。將注,則又關矣。曰:「不狎,鄙。」抽矢,城射之,殪。張丐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干犫請一矢,城曰:「余言汝於君。」對曰:「不死伍乘,軍之大刑也。」干刑而從子,君焉用之?子速諸!」乃射之,殪。大敗華氏,圍諸南里。華亥搏膺而呼,見華貙,曰:「吾為欒氏矣!」貙曰:「子無我迋,不幸而後亡。」使華登如楚乞師,華貙以車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師而出,食於雎上,哭而送之,乃復入。(《左傳·昭公21年》)
這段故事是講宋公室內亂,宋國的權臣華氏家族率家族的甲士攻擊國君。這個華氏家族可了不得,是宋國先君戴公的子孫,綿延十多代了,本深葉茂。當初孔老二的祖先孔父嘉一家就是被華氏給殺了,搞得孔氏家族白白丟了公族的爵位,整個地逃到魯國去混日子。要不然,孔子生下來就該是世襲的上大夫卿了,哪裡會淪落到至死還謀不到一個謚號來裝點門面呢。這個華氏家族仗著自己兄弟多,時時犯上作亂,幸好這次宋國國君有了準備,沒被他們就地弒掉,可是也嚇出一頭汗。從此華氏一家開始了倒霉的生涯,被國君打敗了不算,晉國和衛國又相繼派兵來救宋君。公子城是晉國軍隊的統帥,他的戰車碰到華氏的戰車,看見他們一個個很威猛,可能有點害怕,回車想走。華氏家族最健碩的華豹在後面叫他的名字,意思笑他是個軟蛋。這讓公子城很生氣,又叫御者扭轉馬頭,抽弓搭箭,想射華豹。哪知他平時學藝不精,手腳沒人家華豹快,他還沒搭上箭,人家華豹已經拉滿弓,射出去了(這個「關」字,別的書寫成「彎」,有的學者認為當讀為「貫」,就是箭已經貫穿弓背,處在將發未發的情況)。這下公子城只有閉著眼睛,沒出息地禱告:「老爸啊,你的魂魄一定要保佑我。」可能他的爸爸晉平公還真有點靈氣,華豹的箭沒射中他。他心裡好不歡喜,趕快又搭上箭,想回射華豹。哪知人家華豹手腳快捷得要命,又搶在他前面「關」了(這個「關」字用得實在好)。公子城一看急了,拚命搖手說:「公平競賽,一人射一箭。你只顧自己射得高興,完全不考慮我的感受,太卑鄙了吧。」華豹一聽挺慚愧,憨笑了一下,又傻乎乎把拉滿待發的箭抽出來了,讓公子城雍容地搭上箭,好整以暇地射他。這個選擇明顯是錯誤的,公子城的箭破空而來,他的憨笑立刻凝固了,箭射在他胸口,他翻身倒在車欄上,兩眼傻乎乎地望著青天,死了。華豹這個好射手一死,公子城就開始大發雌威了(雖然他是雄性),他先是射中了華豹的車右張丐的大腿。張丐也很兇悍(不愧為車右),一瘸一拐地跳到公子城的車旁,將他的車軫給擊斷一大塊。公子城又發一箭,將他射死,接著又射死了華豹的御者干犫。真是老虎已死,猴子稱王,讓我等看了他的武功,非但不能生些許敬仰,只覺得搞笑。由此也慨嘆春秋時人的質樸,孔老二等老說禮崩樂壞前如何如何好,我以前總嗤之以鼻,現在不由得不相信一點了。象這裡悲壯的英雄華豹,如果他不在公子城的責備下羞愧,而是繼續狂射的話,十個公子城也只有完蛋。可恨曩日殘存的禮節制約了他的行為,使他陪上了自己的命。至於《左傳》的作者說,軍禮以多殺人為講禮節,仁慈反而是不知禮,我想反而是作者與時俱進的說法。否則,宋襄公「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毛主席語),如何會博得當時「君子」們的激賞呢?
11、最野蠻的搏鬥場面
萬嘗與庄公戰,獲乎庄公;庄公歸,散舍諸宮中,數月,然後歸之。歸反為大夫於宋。與閔公博,婦人皆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也!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仇牧聞君弒,趣而至,遇之於門,手劍而叱之。萬辟殺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公羊傳·庄公12年》)
《公羊傳》基本上是婆婆媽媽的微言大義,象這樣生動的搏殺場面之描寫真是寥若晨星。這段寫宋國的大夫宋萬殺人的場面。早先的大夫從小都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只有一些比較窮困的低級貴族「士」才從小學種田。這個宋萬家裡早先可能比較闊,營養好,身體長得特別健壯,大概平時也是比較顧盼自雄的。可是在和魯國的一次戰爭中,吃了個大虧。他被魯庄公用一枝名叫「金僕姑」的箭給射中,從而被庄公的車右給生擒了回去。後來魯、宋兩國邦交正常化,宋國又向魯國請求放回宋萬。宋萬在魯國囚禁了多年,精神上受到摧殘,象被魯國洗了腦一樣,經常盛稱魯庄公的英武俊茂。這情況近來學者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現象,大家可以參考。這一次他和宋閔公玩博戲,早年受的精神刺激又發作了,又神神道道地誇獎道:「魯庄公那才真象個國君吶。他英武俊茂,從來不好女色。」宋閔公這次很生氣,因為他的寵妾正在身旁,親眼看見他被臣下奚落,讓他感覺很丟面子,於是反唇相譏:「你這廝老誇魯侯好,不就是因為被他射了一箭,抓回去虐待過嗎。真是個賤骨頭。」這句話說中宋萬的心病,他立刻整個的失態了,狂吼一聲,向前一撲,按住閔公,喀喇一聲,就將閔公的脖子給扭斷了,這也導致了閔公的謚號由來,閔者,憫也,一個堂堂的國君,硬生生被手下拗斷了脖子,還不值得憐憫么。話說閔公的臣子仇牧聽到消息,提著劍就來找宋萬拚命,真是個可愛的忠臣,就是沒腦子,不知道掂量一下自己的膂力比得上人家宋萬幾何。果然,宋萬剛弒國君,狂態大發,絲毫沒把他放在眼裡,接著我彷彿看到了一幕香港黑社會電影:狂怒的宋萬死死揪住仇牧的腦袋,使勁往門上亂撞,真慘,仇牧的整個腦袋血肉模糊,全都撞爛了。可是門紋絲沒動,人家宮殿的門,不可能用桐木、杉木這種樗材的,一定是上好的梓木。饒是如此,「齒著乎門闔」這五個字還是讓我大大喘了兩口氣,太生動了!仇牧的牙齒遭受大力的撞擊,硬生生嵌在門板上。大家由此可想像一下仇牧此刻的「窘態」:或者他的屍體已經委頓地蜷在地下,而殘破不堪的頭顱卻因為牙齒嵌進了門板,而孤懸在空中;或者他的整個屍體因為牙齒嵌入了門板,而得到支撐,搖晃地站立在那裡。總之兩個場景都足以讓我們耳目一新。
12、最自大狂的句子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這句話我年輕時看到,曾經特別喜歡。雖然並不一定就以為自己也能達成象孟子一樣「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志向,但是在那個年齡,把這種豪邁掛在嘴上,就像年輕女人把「愛情」掛在嘴上一樣,都有一絲莫名的滿足。然而,年行已長大,婦女們大多也明白生活並沒有那麼浪漫,我們也該把這無謂的豪邁從嘴上擦掉了,因為它已不再能滿足我們。誠如我的朋友檀作文所艷稱的:「這個年齡,我們只應該時時想到,如何把生活過得體面一點?」
13、最隱含喜氣洋洋的段落
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其言盟於師、盟於召陵何?師在召陵也。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於此焉?與桓公為主,序績也。(《公羊傳·僖公四年》)
在古文中,有關悲歌慷慨的段落看得多了,但是喜氣洋洋的場面倒不是很常見。樂則難知,悲則易感。也許喜悅的事情真的難以在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罷,可是這段《公羊傳》卻讓我看得心裡好不暢快。它講的是齊桓公率領中原的多國部隊,來向楚國問罪的事。楚國雖然很蠻橫,這時懾於齊國軍隊的淫威,也不得不鄭重派出王族重臣屈完來道歉。中原各國由此感到很有面子,在經書里還特意記載為:「楚屈完來盟於師,盟於召陵」,本來這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因為以齊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就駐紮在「召陵」。你直說「盟於召陵」不就結了嗎?可是你要知道,前此楚國把中原的故國滅了不少,大家都對它恨得牙痒痒的,可是人家強大,又沒辦法。這次總算讓它來道歉表示屈服了,恨不能全天24小時向全國滾動式廣播呢,當然要重複說「盟於師,盟於召陵」了。有了喜事要不厭其煩地宣傳,這是符合人的心理的。所謂經學,所謂經文的「微言大義」,真正想清楚了原來不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這段文章的句子中可以讓人感受到,無限的快樂似乎要從竹簡上溢出來(當時是用竹簡抄寫的)。「特別是「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和「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這兩句,讓我似乎看見公羊高先生,坐在講台上,對著學生眉開眼笑的樣子,他幾乎要歡呼道:「強大的楚國,也被咱們懾服了。啊,我們偉大的中國,因為有了齊桓公,而永存,而驕傲!」他的白鬍子估計也一樣的神采飛揚,將要飄起來吧。這是我從這段文章看出來的幻覺,你們也許並不能看出,不過那不關我的事。
14、最蒼涼的君王獨白
於是肥義侍,王曰∶「簡、襄主之烈,計胡、翟之利。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於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為敵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而序往古之勛。夫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柰何?」肥義曰∶「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史記·趙世家》)
這段中最感動我的是「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當初在圖書館裡讀《史記》時,也是感慨萬千,迴環吟誦,默然久之,好一陣子不能繼續下面的內容。我知道,我並沒有君王似的博大胸懷,所以這樣的一番話,引起我有志不能騁的共鳴心理應該是不可能的。那麼,剩下來的就只有這文章語言本身的力量了。又抑或,相同內容的感慨可以施之於不同情懷吧。到這地步我只能說:天哪!文學的感染力一至於斯!
幸好這段類似的內容也出現在《戰國策》里,否則我真要崇拜死司馬遷的。
15、最言不由衷的傳贊
太史公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履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漢書》作「其畫無俚之至耳」)。欒布哭彭越,趣湯如歸者,彼誠知所處,不自重其死。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對於司馬遷,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被漢武帝割掉了卵蛋。這無疑是丟臉的事,可是這麼一個有抱負的人,竟仗著流芳後世的信仰活下來了。可是,其實,這信仰怕是連他自己也不確定的吧。他雖然信奉黃老,卻是很有古老的先秦士大夫情結的,嚮往君臣如客的那套關係,貴族以榮譽為至上,否則毋寧死。然而在漢代的專制下,榮譽並不等於價值。他也只好矛盾地說,季布的忍辱不死是應該的,而欒布的趨死也是值得敬佩的。到底他想贊成什麼呢?「活著,還是死去」似乎他先於莎翁,早就給出這命題了。
此段文字令人拍案,熱血沸騰。「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這句簡直讓我為之哭,為之笑。看來我也是很有性情的人,「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16、最一唱三嘆的奏章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於枕,冠雖敝不以苴履。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若夫束縛之,系紲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漢書·賈誼傳》
我遍讀先秦兩漢書,從來沒見過奏章有比賈誼這廝寫得更好的,且不說那辭採的華麗,音節之鏗鏘,對仗之工整這些純粹形式的東西。光是他感情之真摯動人,語調之纏綿宛轉,足以展示出他這個徹頭徹尾的泣血孤臣的形象。司馬遷說:「戴盆何以望天。」酷吏郅都說:我已經背親而出,這身體就不是自己的了。應當全心全意為皇帝賣命,「終不顧妻子矣」。都是理解賈誼的活材料。賈誼在這篇長篇的給文帝的奏章里,萬分悲苦地闡述了自己的治國方針和憂慮,每個段落後還不厭其煩地用「可為長太息者此也」作結,這樣愁眉苦臉的神態,卻沒有打動文帝,還是把他扔到梁國當太傅去了。可能皇帝嫌他這幅苦相,常年在面前晃來晃去的不吉利吧。從這點來講,其實我們應該同情文帝,是吧。哪個主子喜歡奴才獻幾條計還哭哭啼啼的呢?賈誼後來因為自己沒有保護好梁懷王,哭泣而死,這倒是他小人家一慣的作風。
不過話說回來了,我的當初之喜歡《漢書》,遠超過《史記》,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初讀《漢書》時,讀到賈誼的這個長篇奏章,低徊不已。而這奏章《史記》里沒選,這似乎真他媽算不得什麼好理由。可是我可以狡辯道:「難道不算好理由嗎?這不是反映了班固的眼光比司馬遷強嗎?」當然,我並不僅僅因為這個而給這兩個大師排座次的。我覺得班固的文章就是有一唱三嘆的感覺,和賈誼的文章辭氣很像。而司馬遷太激越了,不含蓄。不過我們也不能苛責,人家卵蛋被皇帝割掉了,激越地叫一叫我們又怎麼能不理解?
這段里我最喜歡的是「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我當初抄在筆記本上,背得爛熟。真是西漢文章的典範。類似的句子我還抄了不少,不過這段是給我印象最深的。
17、最裝腔作勢的帝王眼淚
於是望之卬天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踰六十矣,老入牢獄,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謂雲曰:「游,趣和葯來,無久留我死!」竟飲鴆自殺。天子聞之驚,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慟左右。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漢書·蕭望之傳》
蕭望之這人在漢代很牛逼。不但官做得大,封侯拜相的。而且學問很好,是一代學霸,當過皇太子的老師。那時大概他的學說也很流行的,幾十年前發掘漢代中山懷王墓葬,還發現他編訂的《論語》讀本,可見他的手臂之長。不過世間有個淺顯的道理是:人一般不能太牛逼,否則牛逼反被牛逼誤。這蕭望之也是這樣,仗著他教過皇帝,學問又好,到處得罪人。終於被小人陷害,只能被逼自殺了。那皇帝當時也比較年輕,即位不久,對大臣的處罰程序還不怎麼懂,等到知道蕭望之自殺了,有點後悔莫及。他當初只想嚇嚇這位脾氣大的老師,讓他稍微服點軟。沒想到,唉,到底不知道誰贏了。
這段最打動我的是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慟左右。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他聽見老師自殺,難過得飯也不想吃了,號啕大哭,連手下也感動了,跟他一起悲嚎。當初連我讀到這裡,也差點被他賺出了點鱷魚眼淚。不過後來想想,這他媽的也夠虛偽的。要知道,漢代皇帝一天的待遇是吃四餐,大貴族吃三餐,一般老百姓只吃早晚兩頓。他即使難過得少吃一頓,也絲毫餓不著他,你說是不是?
18、最哀苦而又可笑的託孤場面
初,帝至襄平,夢天子枕其膝,曰:「視吾面。」俛視有異於常,心惡之。先是,詔帝便道鎮關中;及次白屋,有詔召帝,三日之間,詔書五至。手詔曰:「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合入,視吾面。」帝大遽,乃乘追鋒車晝夜兼行,自白屋四百餘里,一宿而至。引入嘉福殿卧內,升御床。帝流涕問疾,天子執帝手,目齊王曰:「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與大將軍曹爽並受遺詔輔少主。《晉書·明帝紀》
除了前四史,我唯一看全的斷代史就是《晉書》了。這還是因為章太炎狂吹魏晉文章的了得,拔到了古今文章第一的地步。我就不能不找來《晉書》看看。雖然《晉書》是唐代人編的,但按照史書體例,裡面選錄魏晉的詔書奏疏和書信是不會少的。即便是對話,也難保不是當時人記載,唐人編排了一下而已。這回一看就放不下了,誰要再說前四史一定比後面史書強,我跟誰急,其實《三國志》在我看來寡淡無味得緊。
這段文中最讓我感慨得的是「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是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說的,一個垂死的皇帝說出這樣奇想的話,而當時場景的悲涼,宛在目前。死也是可以忍的么?閻王爺那裡豈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可是這個可憐的皇帝這樣說了,他也許的確是苦苦支撐,等候他的所謂宗臣回來託孤。他竟不知道,這一託孤,就乾脆把江山變了色,變成司馬氏家裡的了。這樣回思一下,就未免覺得有點好笑。我們都應該會覺得好笑的。除了譚嗣同他老人家,他當年在菜市口口佔一絕,吟道「忍死須臾待杜根」時,我想他是笑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