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淡談站樁與靜坐
靜坐,是我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寶貴遺產。通過靜坐,可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如今,這古老的東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個強身健體的靜坐養生熱正在風靡全球。
我國自古以來,凡導引、打坐、吐納、行氣、按蹺、氣功等,都離不開靜坐,其鼻祖很可能是遠古時代的著名養生家彭祖,以後傳入儒家。據《列仙傳》載述:「彭祖,殿大夫也。歷夏至殷末,八百餘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8OO多歲當然是極為誇張的傳說,但他肯定是位高齡老壽星,這是無疑的。
不光是佛家與道家主張靜坐,以求頓悟,古代儒家也重視靜坐,認為「靜能生慧。」並把靜坐定為理學的必修課,甚至要求弟子們通過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以明理。宋代大儒朱熹告誡弟子:「當靜坐涵養時,主要體察思繹道理。」
實踐證明,靜坐對腦力勞動者防治神經官能症、頭痛、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礙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近來還有研究表明,靜坐還有增強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潤澤肌膚的美容功效。
練習靜坐,當推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郭沫若1914年留學日本,由於學習緊張,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徹夜不眠,整天沒精打采,多方醫治無效、1915年一次偶然機會在舊書店中購得我國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全集》,內有「靜坐」一章,郭沫若便每天照本練習,兩周後便出現奇蹟:整夜酣然入睡,頭昏、心悸消失,記憶力恢復正常,頑疾竟獲痊癒。
靜坐、站樁,一靜一動。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靜坐是文練,站樁是武練。
1,古人曰:「靜坐悟道,其覺在通。」「悟」,有個豎心,要把心豎起來,是在本底的意識層面感悟,感悟這個「道」,感悟生命規律。「通」,應是「精」、「氣」、「神」三方面的內容的通達。當然,三者是兼容的。「精」,可以理解為「形」,在有形的層面。「氣」和「神」,在常態中在無形的層面,三者在生命活動中,是個混化的整體。
《六祖壇經》中的開篇講到,「大師(指六祖)不語,自凈心神,良久乃言。」其實這是個收攝心神的過程,進入定和靜的狀態。我們也兩眼輕輕閉合,靜坐一會兒。
「腠理」,「腠」宏觀上,是單個細胞簇擁在一起,形成覆蓋全身的表皮;微觀上,是表皮細胞與細胞之間細微的縫隙。《說文》中:「理,治玉也。」指順著玉石的自然紋路來治玉。名詞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紋理,裂隙所在。在人體,就是表皮間隙紋路。
古人是怎麼體會到人體的毛竅腠理呢?在治學上,古人更強調「反求諸己」,有內求的過程。比如我們剛才,靜坐一會兒,身體端正,呼吸慢慢勻細,心神也開始安靜。這就是個調形、調息、調神的過程。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我們的祖先是在安靜的狀態下,體會到身體的經絡和腧穴。中華文化的底子是道家的內容,在諸子百家中,都涉及到精氣神的內容,神是統帥形和氣的。在佛教中,重視「神」的鍛煉,有的高僧功夫很高了,但他並沒有去體會「氣」。
「氣」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特色內容。中醫學中處處都是氣的字眼,我們通過「反求諸己」,是可以體會到這個「氣」的,不能按我們的教材理解「氣」只是個哲學名詞。近代武學家王薌齋在傳授大成拳及站樁時講,功夫達到相當程度,自覺頂天立地,有身聳雲端,精神放大之感,「身如雲端寶樹」。在1991年時,我常去拜訪一個前輩,他講他的感受,練功狀態,身體無限的高大,每個毛孔,可以感受和縣城一般大(當時他住在一個縣城),把周身的毛竅腠理打開,把虛空的氣收歸自身,咵達,象門一樣,關閉了周身的毛竅,大自然的氣就歸我所有了。毛竅的開合,和大自然不斷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換。
我們平常也在不斷的和自然有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只是我們不能更清晰的感覺到。曹操的《陌上桑》中:「絕人事,游渾元」,就是講在練功,排除人事的干擾,體會和宇宙虛空渾元(混元)氣的變化。《黃帝內經》中講:「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講的也是在主動的修行,在一定境界時,遊行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對宇宙日月星辰的分布,都會有相當的認識。為什麼我們古人的天文學那麼發達?曆法,如此精確,這都是智慧開發後,對宇宙時空的把握。
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學習,不是講要成仙成佛,而是通過一定的鍛煉,達到一個基本的健康。
大道至簡,靜坐和站樁一樣,擺好姿勢,把心放下,安安靜靜,就行了。叫「心月孤圓,迥脫根塵」。可以頓入上乘法門。但多數人做不到,需要有具體的方法,使精神集中,體會身心的變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些素質好的,的確是可以較快入門的。
部分內容轉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點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_-)關注我和本專欄, 讓我們成為長期強關係鏈接(或者微信2238156327);關注公眾號「運動健康管理學苑」, 第一時間閱讀我專欄的最新課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