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相似的弒母少年,親子溝通之間的偏差

12月2日晚,湖南沅江12歲小學生弒母,駭人聽聞。其父在外打工,因不滿母親長期嚴厲的管教。在曠課、抽煙產生的衝突中,被母親用皮帶抽打,隨後從廚房拿起菜刀將其母殺害。帶著2歲的弟弟在外度過一夜,並用母親手機發簡訊給老師請病假。

而在去年12月5日,四川大竹13歲少年弒母,原因同樣是母親的嚴厲管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代為照顧,其母回來便是打罵。教育理念簡單粗暴,不聽話就打

相信世界上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只是表達方式存在問題。父母眼中的不打不成器,在孩子眼中卻是另一番景象,是傷痛,是怨恨。正是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導致慘劇的發生。

在一場特殊的班會中,四年級的小學生在黑板上表達了他們對父母的真實想法。

「我希望媽媽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對我說話 」。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 」。

「媽媽,請你不要再插嘴了 」。

。。。

許多父母從潛意識就未將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看待,認為他們沒有平等對話的權力。更有甚者將其當作自己的私有物、附庸品,隨意處置、打罵,不尊重他們。

這樣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因為它忽略了出生時被賦予的一項的能力,模仿。模仿行為、思考方式、理念。用暴力的手段說,不能這樣做,卻不告訴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在其意識中,並沒有是非對錯、道德曲直這種觀念。只知道今天被暴力對待,等到長大,有能力可以這樣對待別人。由此,種下暴力、仇恨的種子。

在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經測試身心健康的24名入選者,由18名學生分別扮演獄警與犯人的角色,6名實驗替補。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獄警開始針對犯錯的犯人,進而擴大到全體犯人。將其關進禁閉室,並對著禁閉室大聲吼叫,命令他們做俯卧撐或者無意義的活動。一旦有人違背他們的命令,將會受到特殊照顧。

實驗進行至36小時,有犯人受不了獄警的騷擾,精神崩潰退出實驗。犯人們開始瘋狂模仿退出者的行為,以求獲得退出資格。在5天內退出5名受試者,第7天時,原計劃14天的實驗被迫中止。理由是對扮演犯人的實驗者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傷害。

像不像前文中的父母,命令、大吼等行為在監獄中隨處可見。

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存在天然的身份優勢,如同監獄的獄警與犯人一般。如同規定中的諸多限制,不許這、不準那。這是正常的親子關係嗎?不,這只是一座小型監獄,反抗在所難免。

在一般家長的教育觀念中,把孩子丟給學校就行了,老師會教好的。進而忽視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家庭教育。注重物質獲取、知識增長,忽視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多於子女溝通,助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煩惱,而不是逃避。例如:

  • 給予更多的關注、關心。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來告訴家長。家長給予的答覆,一般是嗯,知道啦!小孩子之間的玩鬧而已。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以致後來越來越難走進孩子的內心。二者之間的話題逐漸變少,直到叛逆期的爆發。

  •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自身不努力,卻希望孩子努力超越別人,給自己長臉。想看電視,玩遊戲,這道題不會,能不能教教我。不行,沒空,忙著呢,找你老師去。

  • 尊重別人,也尊重孩子。信息高速交互的年代,孩子普遍早熟。不能以孩子什麼都不懂為借口,替他們做決定,適當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力。你給的未必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不如放權,聽聽他們怎麼說,怎麼想。

請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上,考慮問題。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