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誤國?年度第一蠢話
戲子這篇文章,表妹憋了很久。
憋了好幾年。
原因是這句話,「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上周,這話又夾卷著某些爆款文,刷屏了表妹的朋友圈。還是那調調,還是那套路,連著讀了幾篇後,表妹真是又愛又怕。
愛的是,終於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們了——剛剛過去的9月,我們告別了這12個名字。
這其中,有匠心獨具的工藝大師,有傳統曲藝的師爺人物,有兢兢業業的科學家,有為國防做貢獻的元勛國士……有幾個名字,我們甚至不曾聽過,那姓氏形象,都隱沒在貢獻背後。
我以為終於有人來講述這些名字背後蘊藏的瑰麗與汗水。
然而文章大筆一揮,卻是再次,套路式地把問題轉向攻擊流量明星。
將軍為國犧牲、科學家勤於專研、大師們德高望重……
竟然還不如楊字母女星發獃一天!
多麼擲地有聲!
似乎在這樣的時刻,我不跟風喊上一句「戲子誤國」,就是不解氣、不明確、不正義。
但表妹喊不出。
表妹反而感覺怕。
怕的是當盲目的民憤被有意引導,再一次對合理的個體權利燃燒,燃燒,燃燒。
有情緒正常,但看事情,不能只有情緒。
今天,表妹想跟你們講道理,及道理背後的現實問題——
1.罵流量「戲子」,真的能凈化網路三觀嗎?
2.如果凈化不了,我們要怎樣做,才是對的「網路三觀」?
3.我們應怎樣看待「將軍」和「戲子」的流量差距?
其實,聊到這個話題,表妹切身體會。作為娛樂向的自媒體,第一次看到這將炮火對準「戲子」的文章,我是困惑的。
表妹不禁想問:如果「將軍孤墳無人問」真是「戲子」之過,那討論「戲子」的公眾號的我們又算什麼?
每天關心並且喜聞樂見「戲子家事」的大眾,又算什麼?
還有那些,昨天還在分析張女星離婚、吳男星出軌的公眾號,今天卻突然將炮火對準「戲子」的,你這一手又算什麼?
讀這些「檄文」多了,表妹慢慢感覺出背後操盤者的雞賊。
甚至可以說不厚道。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邏輯——
如果種種痛心疾首後,這些媒體能就此轉性,每天開始發表科研論文、菊壇軼事、子母哏一頭沉三翻四抖基本法……
那也算既當又立,有始有終。
可事實又不是。
他們明天還是要發「戲子家事」的。
因為那才有熱度。
魯迅先生的話,真是年紀越大,越佩服:
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
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彷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這昨日之言,說的不就是今日之事。
在國慶時期,利用大眾正義,憑空構造出一個本不對立的「矛盾」,玩職業歧視、把流量按到地上摩擦,然後,我們的科學家收入、名氣就會增高么?
不會。
增高的僅僅是文章點擊。
法不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明星收入是高,表妹也咂舌,但若沒犯法,就是正當得利。一些學者收入是低,表妹也遺憾,但你也不能搶過來送他。
把學者的「低」和明星的「高」簡單粗暴地類比,就像這句蠢話——你今天多喝了一杯水,非洲就要渴死一個難民。
這二者是因果關係么?
表妹理解轉發者的「憤怒」,這是大眾在疑惑和叩問時代價值觀時,所產生的過激反應。
但表妹不屑發布者的「憤怒」,因為這憤怒只不過迎合了情緒,挑撥了矛盾,「大師」被捉來當箭,「戲子」被撂過了橋。
如果說前一種憤怒是非理性的,那第二種憤怒,則是對這種非理性的有意挑逗。
「嘴裡主義,心裡生意」。
投機。
臟。
學者的收入與名望,都是讓明星打劫走的嗎?
表妹敢說——真就把所有明星都「趕盡殺絕」,學者的收入與名望,也不會有一絲絲提高。
這時,就又引出第二個問題——我們該怎麼做、能做什麼?
這個話題,表妹自認也有少許發言權。
作為張國榮先生迷妹,我曾經正是被罵的「戲子隊伍」。
張國榮因為罹患內源性抑鬱症,於4月1日自殺離世。
而這一天,也是「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犧牲之日。
早年在張國榮死忌當天,他都會被圍批痛剿。因為他的職業是「戲子」,所以他不配得到紀念。甚至會有一些「搶愚人節的戲」、「不挑好日子」的辱罵。
直到2016年,共青團中央發布了一篇長文,並製作了一個名叫《你在何地,請返航》的視頻,向王、張兩位共表懷念。
其中不僅抱拳敬重他們不同的職業,也詳細講述了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為國家領土和軟文化做出的貢獻——
他總是能掙得第一
第一個當班長,第一個入黨第一個單飛,第一個戰備值班第一個飛滿1000小時
他也獲得過很多榮譽
1998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一貫時尚的他,卻穿了一身傳統的長衫他說:要讓全世界看到這個評委來自中國……
他喜歡攝影和書寫
畫中筆下,有深沉的父愛和對祖國強大、人民幸福的憧憬和希望
他在千禧年9月發行的寫真集
男主角卻很少正臉出現鏡頭對準的是祖國山河與人文山水他命其名為《慶》並在扉頁寫下:紅旗拂盪,國泰民安
當然,像這種「戲子被無端辱罵」的事,在表妹印象中,遠不止一樁……
比如姚貝娜逝世時。「你有懷念一個戲子的功夫,為什麼不關心一下國家民族的英雄?」,也曾是網路鍵盤俠趁手的質問。
是否和今天的「將軍孤墳、戲子家事」有些像?
但將軍與「戲子」是矛盾的,只能二選一的嗎?
之前很震撼於這樣一張圖——
將軍先烈們浴血奮戰,不就是為了後代人能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不再受戰亂紛擾,能夠擁有精神富足。
如果一個國家是「戲子風華無人問,將軍孤墳天下知」 那不也是大麻煩?
今天,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文娛產業也同樣領跑全球,後者靠的是什麼?
「戲子」。
今天,我們談文化霸權,批評好萊塢總通過各種娛樂影視輸出美國價值觀,靠的是什麼?
「戲子」。
「戲子」的作用大著呢。
從汶川地震,到壽光水災……
從營養午餐,到精神食糧……
我們看到,一個戲子(偶像)也是可以產生正能量的精神感召力的。
而在災難、疾病、貧苦面前,這些粉絲也從未退縮。
這是否可以啟發我們:與其挾將軍罵戲子,站在道德高地上大玩歧視,從而發泄戾氣、標榜三觀。
是不是將目光投向不被關注的他們、付諸實際行動,更有意義?
是將軍護國,不是你。
是偶像優秀,也不是你。
挾將軍批偶像,滿足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真不如把這種良心變成米、變成肉、變成書籍等對弱勢群體身心有益的東西。
說到這,肯定有人跳出來反駁,不,我們批判的不是所有戲子,是小部分技能差、名氣大、收入高的「流量戲子」。
這些「戲子」應該批評么?
應該。
他不敬業,可以批;他演技爛,唱功屎,可以批;甚至他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幹了有違普世道德的事,也得接受比大眾多得多的巴掌。
但,所有以上的批評,都必須建立在對其能力、行為的質疑上。
而非職業。
有沒發現,這些哀嘆「將軍孤墳,戲子家事」的文章,特別善於製造對立感?
除了將軍和戲子,還有傳統和流行。
僅以表妹喜歡的曲藝為例。
有一陣子,知乎爆過一篇《有哪些東西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回答。
我們以為的「國家一級演員」是這樣的:
然而在答主的親身經歷中,他們卻是這樣的:答主詢問于魁智(沒錯就是經常上春晚的那個帥氣於老闆)說他要學京劇。
經其介紹,去了「國家京劇院培訓中心」。
一對二的課,兩小時150元。比大多數才藝課程都便宜。他當時就想報。
招生人員卻說:現在成人男子只有一個人報名。班開不起來。
答主說那我就一個人交兩個人的錢,學起來。
招生老師滿口答應,十分激動。
此事後來在微博也引起了熱議,大家雖然痛惜感嘆,但說到送孩子去學戲曲,又猶豫起來……「主要是不如吉他鋼琴芭蕾舞蹈主流,也不能考級」怕給孩子耽誤了。
這就是時代潮流的浪涌賓士,狂歡且殘忍。
可忙著幫他們與流行對立的你,是否看到,傳統也在步履蹣跚地跟上來——
梅葆玖大師生前,七旬高齡,還帶著梅派嫡傳男旦胡文閣上《天天向上》。
他還上過很多衛視,唱《梨花頌》。
說來也是好笑,這一類文章,其實是把自己桎梏在一個悖論里。
他們一面好似痛惜著曲藝工作者收入少、又不如流量明星們火。
一面卻又張羅著幫他們與流行娛樂對立、與年輕人徹底斷絕關係!
在這種對立「洗腦」下——
大師被嘲不莊重,您是國寶級,何必參加娛樂節目?瞎鬧。
新編京劇能看?還編什麼京劇版《甄嬛》《神鵰俠侶》?!糟改戲!
正經的文博、戲曲綜藝就不要請流量明星來了好嗎?玷污!
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新戲或許不如傳唱百年的老戲,詞藻妙、腔兒也安的好。
流量明星在你眼裡或許不值一錢,破壞了你心中的「乾淨」。
但它是一個「契機」,一個吸引年輕人,來開啟這扇古老美麗大門的契機。
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傳統曲藝?
——請你,先去看。
表妹也是一個90後戲曲愛好者,深知這裡面的門門道道。也深知向年輕人安利傳統曲藝的困難。
我也曾寫過一些戲曲知識的安利與科普,那點擊數……不想提了。
後來學會一招——結合當代明星。
比如《老九門》上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風流不獨在嬋娟》的文章,詳細點評了張藝興、馬天宇、余少群、尊龍等男明星的戲曲扮相。
我寫張藝興扮虞姬的如意冠、寫馬天宇扮王寶釧的銀錠泡子、寫余少群扮杜麗娘的水鑽頂花、寫尊龍扮楊貴妃的鳳冠與泥金摺扇……我借他們,來講述這古韻。
這些名詞,對於我年輕的讀者來講,絕對是生僻的。
可因為有他們熟悉的明星,倒也獲得了幾萬瀏覽。
這幾萬或許不值一提,但如果年輕人能從中感受到一些京劇的美,下次看到,能報上那些美麗頭面的名字,那這就是我的貢獻了。
所以我真的很不理解這種極端對立啊。
一會兒罵戲子無用,流量當道,可你們又真書寫過多少講述傳統之美的文章。
一會兒罵時代浮躁,新聞已死,可當某個未經驗證的明星八卦出爐,你們又添油加醋,炮製出一篇篇聳人聽聞的10萬+。
表妹斗膽問一句,寫出那樣文章的人,你真的在乎流量當道,時代浮躁嗎?
哦對了,這些文章,還特別愛用一個痛心疾首的句式。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彷彿把這句話說出來,雪崩就不會發生,或者就算雪崩,你也能因為事先看破而被免罪。
呵呵。
表妹當然也認同這句話。
但表妹更認同的是——
比起煽動的狂熱情緒,縝密的科學邏輯才更可能接近真理。
而在行動面前,一切嘴皮子功夫都是紙老虎。
在這個崇尚草書的年代,為那些沉抑端方的楷體目光傾注,很難,很孤獨。
我們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潮流。
但去掉「們」,「我」或許可以。
看到這了,還不來關注一下sir的公主號:dushetv。
愛電影的人,一直關注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