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理論:四聖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
轉載:佛教的基本理論:四聖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_日南君_新浪博客
公元前5世紀,在釋迦牟尼35歲的時候,他來到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Bodh-gaya),坐在尼連禪河(Niranjan River)邊一棵菩提樹下進入禪定。傳說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入定思維,釋迦牟尼獲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又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能夠真正平等地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英語中稱為「enlightenment」),從此他被人們稱為「覺悟者」,「佛」(梵語Buddha 意為「覺者」,「the enlightened one」)。然後他來到位於今天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的鹿野苑(Sarnath)為曾經一起苦行的五位沙門講解自己的思想,使他們也證悟了佛法。這次講經被稱為「初轉法輪」——轉動佛法之輪。第一個佛教僧團也由此成立。
五比丘禮敬象徵佛法力量的法輪,圖片來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Five_disciples_at_Sarnath.jpg/550px-Five_disciples_at_Sarnath.jpg釋迦佛在鹿野苑首次講經的內容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這是佛教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論,為所有宗派所尊奉。此後釋迦佛多次為眾僧和大眾講解這些理論,形成了一系列佛經。如詳細闡述四聖諦的佛經有《分別聖諦經》,分析十二因緣的佛經有《緣起聖道經》。八正道可見於上述兩部佛經,另外在《八正道經》中也有論述。這三部佛經都是釋迦摩尼在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的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位於今天印度北方邦的Bahraich市東面的Shrivasti,靠近今天的尼泊爾南部邊境,距離釋迦佛的故鄉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一百多公里)。
1. 四聖諦
「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包括苦、集、滅、道四諦,也是四個理論層次。苦諦揭示了人生充滿了痛苦(suffering)這個現實;集諦又稱習諦,解釋了痛苦的來源在於個人的行為帶來的結果——業(Karma)和主觀上的因素——煩惱;滅諦展示了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後所能體驗到的境界;最後一個道諦告訴人們如何獲得解脫,這個方法就是八正道。
在苦諦中,釋迦佛按照印度哲學繁複的分析傳統,列舉了種種痛苦,總體上可以分為身體之苦和心理之苦兩類。身體之苦在於生、老、病、死,此處不必詳說;心理之苦包括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和所求不得苦。相信這樣的苦對於很多在社會裡忙忙碌碌的現代人都不會陌生,值得好好地解釋。
怨憎會,就是不喜歡的人和事物偏偏聚到一塊兒來了,再概括點說,就是倒霉了。比如和自己看不順眼的同事偏偏在同一個辦公室里上班,常常為對方的言語或者為人而不快;家裡的婆婆抱怨兒子怎麼娶了一個不懂事不孝敬的媳婦;明天要考試了,自己卻偏偏感冒;一次戶外活動本已準備妥當,但偏偏遇上暴雨……遇到這樣的倒霉事兒,誰都會很不爽,於是心中就生出了怨憎會苦。
與怨憎會相反的就是愛別離了。失去自己所愛之人和事物所帶來的痛苦就是愛別離苦,對此我們一點兒也不陌生。與親人和朋友的分別,各種失戀都讓人無比痛苦;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有多少熟悉的景緻消失了,又有多少人離開家鄉到外地闖蕩,記憶中的很多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愛別離,長相思,從來使人怨。
人有了各種苦,就會想著去擺脫;人活著,就會有各種慾望,無一不想被滿足。然而現實往往是無奈的,能夠實現的願望並不多,於是心中憤懣,這就是所求不得苦。越是想要得到,得不到的時候就越痛苦。長久的痛苦折磨,人的心理也會變得扭曲。
人的心中有了痛苦就會變得不冷靜,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產生惡業,而惡業又會帶來新的痛苦。如此前業是後業的原因,後業再造作後業,業業相續,人便總是處於痛苦的輪迴之中,沒有真正的自由。這就是集諦告訴我們的道理。「集」是招聚的意思,這裡指業會招聚未來的痛苦。集諦又稱習諦,「習」的意思是連續、往複,在這裡就是指業業相續的道理。
那麼,當一個人從痛苦中徹底解脫(moksha / liberation)出來後會體驗到怎樣的感覺呢?答案就是滅諦。在《分別聖諦經》中釋迦佛告訴眾人,只要明白佛法,經過恰當的鍛煉,眾生皆可獲得解脫。一個人獲得解脫後就不再造作新的業,不再有貪愛之心,不再執著,也不再進入生死輪迴。當他受完所有舊業帶來的報應,身體衰老毀壞之後(也就是構成身體的諸因緣散盡)便不再往生,從此歸於寂滅,這個不尋常的「死亡」過程就是所謂的涅槃(nivarna)。
涅槃幾乎是所有印度宗教所追求的境界,早在佛教之前的《奧義書》時代就已流行於世,只是具體的含義不同。在印度教中涅槃指梵我合一。如瑜伽派經典《薄伽梵歌》第7章30節所說,「他們因為了解有關超然活動的一切,所以實際上就是梵」。佛教認為不存在永恆的「梵」,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和合而生。當所有因緣斷盡,生命的狀態就不再出現,這就是「滅」、「涅槃」。有人或許會問,涅槃後的「我」去哪裡了?釋迦佛今天在哪裡?其實,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都認為「我」也就是自我是虛幻的觀念,是「假我」,是由於對真理的無知而產生的一種幻象。釋迦佛涅槃了,他存在的這個現象消失了,那就是徹底消失了。可是,除了佛教的義理——佛法,世間真有一個「釋迦牟尼」嗎?禪宗六組惠能大師說得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壇經》)涅槃是一種超越常人理解的狀態,其中的大樂與大自由只有親證者才能得知。曾經有一位博客作者說尼泊爾的某位大師是釋迦佛的轉世,這是謬論。當知釋迦佛早已涅槃,何來往生?
2. 十二因緣
釋迦佛的十二因緣說可以被認為是對四聖諦中的集諦所做的深入分析。十二因緣說的產生早在釋迦佛悟道之前。在《緣起聖道經》中釋迦佛告訴眾人:「在我未證得無上智慧時,獨自坐在寂靜的地方開始思考」。釋迦佛的思考過程也很有趣。他從最終的果——人生之苦入手沿因果鏈層層逆推分析,最終得到了根因——無明。簡言之,十二因緣可以歸結為如下一個因果鏈:
苦<--死<--生<--有(上世之業)<--取<--愛<--受<--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兒的身心)<--識(入胎之識)<--行(上世之前的業)<--無明(無始、有終)
接著,釋迦佛指出,如果破除無明,則沿此因果鏈層層向下破除,最終生、死和苦都可被永遠消除,人由此獲得解脫。
無明(ignorance,梵語Avidyā)這個概念為印度各種宗教共有,指不了解真理的愚昧狀態,又稱為痴(梵語moha)。無明是人生眾苦的根因,也是引起生死輪迴的根因。如何擺脫無明、獲得解脫是印度宗教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為此,各種宗教提出了自己的方法,釋迦佛也提出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即八正道。
3. 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四諦中的道諦,是釋迦佛在覺悟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後為尋求解脫的人們提出的修行方法,意為八條正確的道路。在《緣起聖道經》中釋迦佛強調八正道是古代證道者採用的方式。概括起來這八種方式(八支)就是:懂得真理(正見)、樹立正確的目標(正志)、不說惡言妄語(正語)、不做壞事(正業)、用正當的方式謀生(正命)、勤修精進(正方便)、端正思想不生惡念(正念)和保持禪定的心理狀態(正定)。
八正道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對修行者提出了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正見,其它七支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八正道是符合佛教的中道思想的。「中道」是佛教的基本立場,意為不取極端立場,與中國的中庸之道相同。八正道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在八正道中沒有苦行,而苦行為當時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所重視。教義與佛教相似的耆那教也重視苦行。釋迦佛自己在成道以前也曾苦行六年卻發現這條道路並不適合自己。八正道亦不提及鬼神崇拜和祭祀等內容,這也是當時婆羅門教信徒們所熱衷的。至於佛教分化出小乘之大眾部以及大乘佛教後出現對菩薩和佛陀等的崇拜和祭祀儀式則是佛教混合了其他印度宗教習俗的結果了。此外,八正道中的「正命」除了反對巧取豪奪貪得無厭之外,還反對當時的邪命外道以江湖騙術和玩弄言辭來營生的做法。邪命外道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之一,主張宿命論與享樂,其領袖為拘舍羅,與釋迦佛同在舍衛城中傳道,為釋迦佛和耆那教領袖大雄所共斥。
總的來說,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斷苦和解脫。痛苦不僅影響著每一個人,也是促使悉達多王子離開安逸的宮廷生活走上成佛之路的原因。釋迦牟尼從分析人生充滿種種痛苦這一現實開始,通過十二因緣說來解釋產生痛苦的根源,發現只要消除了無明便可了斷業報和輪迴,斷除痛苦獲得解脫。最後,他提出八正道這種修行方法來幫助人們獲得解脫。四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是釋迦佛在世時宣講的道理,也是原始佛教時期最為重要的理論,至今被所有佛教徒所尊奉。
附:《分別聖諦經》、《緣起聖道經》和《八正道經》原文
《分別聖諦經》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大正藏》第26經,阿含部)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所以者何。謂我略說此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目干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干連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連比丘為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世尊說如是已。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於是。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世尊為我等出世。謂為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諸賢。說生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生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生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老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諸賢。老苦者。謂眾生老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老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病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齒*虐]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癎.癕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病-丙+匿].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諸賢。病苦者。謂眾生病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死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死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為死。諸賢。死苦者。謂眾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眾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眾生生法。不離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戚法。不離憂戚法。欲得令我不憂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恆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恆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此愛習。苦習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是愛習苦習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習苦習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習苦習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習苦習聖諦
諸賢。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滅苦滅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滅苦滅聖諦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諸賢。云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諸賢。云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呪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諸賢。云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
於是頌曰
佛明達諸法 見無量善德
苦習滅道諦 善顯現分別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聖諦經第十一竟(三千四百二十五字)
《緣起聖道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正藏》第714經,經集部)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等無量大眾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吾未證得三菩提時。獨處空閑寂然宴坐發意思惟。甚奇世間沈淪苦海。都不覺知出離之法。深可哀愍。謂雖有生有老有死此沒彼生。而諸有情不能如實知生老死出離之法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生。如是生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有故便得有生。如是生者由有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有。如是有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取故便得有有。如是有者由取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取。如是取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愛故便得有取。如是取者由愛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愛。如是愛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受故便得有愛。如是愛者由受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受。如是受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觸故便得有受。如是受者由觸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觸。如是觸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六處便得有觸。如是觸者六處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六處。如是六處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名色便有六處。如是六處名色為緣。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名色。如是名色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識故便有名色。如是名色由識為緣。我齊此識意便退還不越度轉。謂識為緣而有名色。名色為緣而有六處。六處為緣而有其觸。觸為緣受。受為緣愛。愛為緣取。取為緣有。有為緣生。生為緣故便有老死愁嘆憂苦擾惱生起。如是積集純大苦聚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老死。由誰滅故老死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生故便無老死。由生滅故老死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生。由誰滅故此生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有故便無有生。由有滅故生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有。由誰滅故此有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取故便無有有。由取滅故有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取。由誰滅故此取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愛故便無有取。由愛滅故取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愛。由誰滅故此愛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受故便無有愛。由受滅故愛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受。由誰滅故此受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觸故便無有受。由觸滅故受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觸。由誰滅故此觸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六處故便無有觸。六處滅故觸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六處。由誰滅故六處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名色故便無六處。名色滅故六處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名色。由誰滅故名色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識故便無名色。由識滅故名色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識。由誰滅故此識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行故便無有識。由行滅故識即隨滅。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行。由誰滅故此行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無明故便無有行。無明滅故行即隨滅。由行滅故識亦隨滅。由識滅故名色隨滅。名色滅故六處隨滅。六處滅故觸亦隨滅。由觸滅故受亦隨滅。由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取亦隨滅。由取滅故有亦隨滅。由有滅故生亦隨滅。由生滅故老死愁嘆憂苦擾惱皆亦隨滅。如是永滅純大苦聚
我復惟。我今證得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之所游履
譬如有人遊行曠野嶮穢稠林。歘然值遇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人甞所游履。彼即尋行。既尋行已。見舊城郭古昔王都。園林池沼無不具足。凈妙街衢甚可愛樂。其人見已。如是思惟。我今宜應速詣王所啟白斯事。爾時彼人便到王所。啟白王言。大王當知。我有因緣遊行曠野嶮穢稠林。歘然值遇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人甞所游履。我即尋行。既尋行已見舊城郭古昔王都。園林池沼無不具足。凈妙街衢甚可愛樂大王。今者若都彼城。定使大王昌隆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爾時其王便都彼城。後時王都昌隆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
我亦如是。今已證得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游履。何等名為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游履。當知即是八支聖道。謂初正見次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惟至第八。如是名為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游履。我昔尋行。既尋行已。曾見老死。見老死集。見老死滅。見於老死趣滅行跡。如是曾見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曾見行集。曾見行滅。曾見於行趣滅行跡。我於此法自然通達。現等覺已。告諸苾芻諸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告種種外道沙門諸婆羅門雜出家類無量大眾。是諸苾芻。若於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證者。便能證得正理法善。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無量大眾。若於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證者。便能證得正理法善。如是乃能增廣梵行亦當饒益無量眾生。為諸天人正善開示。時諸苾芻及諸菩薩摩訶薩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嘆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八正道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正藏》第112經,阿含部)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弟子。聽我說邪道亦說正道。何等為邪道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是為道八邪行
何等為道八正行。一者諦見。諦見為何等。信布施信禮信祠信善惡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諦行信諦受。今世後世自黠得證自成。便相告說是為諦見
第二諦念為何等。所意棄欲棄家不瞋恚怒不相侵。是為諦念
第三諦語為何等。不兩舌不傳語不惡罵不妄語。是為諦語
第四諦行為何等。不殺盜淫。是為諦行
第五諦受為何等。是聞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飯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為諦受
第六諦治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進行出力因緣行。乃精進不厭意持。是為諦治
第七諦意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為諦意
第八諦定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護已止聚止。不可為。不作所有罪。不墮中庭。是名為諦定
比丘。所有道弟子。當受是八種行諦道。如說行可得道八行覺。諦見者信布施後世得具福。信禮者見沙門道人作禮福。信祠者懸繒燒香散花然燈。信所行十善是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順。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經。信求道者為行道。信諦行者斷惡意。信諦受者不犯戒。今世後世自黠為得黠。能教人得證。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說。是名為諦見知。如是便自脫亦脫他人
第二諦念所意起者為失意。欲棄家者為念道。不瞋恚怒者為忍辱。不相侵者當正意
第三諦語者。不惡罵不犯口四過。但說至誠道品諦要
第四諦行者不殺盜淫而行誠信
第五諦不墮貪者。但求一衣一食為賤醫
第六諦治者為向三十七品經
第七諦意者日增三十七品經不離意
第八諦止者不忘因緣。止者常還意護。已止者一切無所犯。聚止者得福道。佛說如是。皆歡喜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