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三部關於吃的電影,將飲食那點事兒說盡了

最近朋友們都在追《風味人間》,FUN叔追了三集,每集都充滿食慾,口水直下三千尺。

對許多人來說,吃,是人生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一大追求。因此,國內外關於美食的紀錄片特別多,電影當然也不少。

今天FUN叔精選了三部關於飲食的電影,如果你還沒吃飯,千萬別看。

《巴貝特之宴》Babettes g?stebud (1987)

——不想當藝術家的大廚不是好女僕。

從片名就能看出,這是一部關於食物的電影。故事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與世隔絕的丹麥北部的小村莊。這裡的人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非常保守,拒絕一切享樂活動。瑪蒂娜和菲麗帕姐妹花平日里深居簡出,對愛情不為所動,全身心地投身宗教事業,因此頭髮花白了仍是處女。

她們收留了一個從巴黎來此避難的女子巴貝特,她原是法國餐廳的名廚。巴貝特意外獲得法國巨額彩票一萬法郎,為了回報這對好心的姐妹,她決定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的法式大餐。而這些吃之前還認為「食物無足輕重」的村民,在美食的作用下,開始衝破束縛,發現了生活之美,彼此的矛盾也逐漸化解,所有人都感到更加接近了上帝。

影片的切入視角極小,人物與情節看似都極其簡單。但導演加布里埃爾·阿克謝通過抽絲剝繭、以小見大,將前面枯燥清冷的鋪墊,在最後一部分升華為對飲食之美與生活真諦的盛大讚頌。觀影的情緒變化和劇中人物的醒悟是相對應的。

最後的晚宴部分以很大篇幅展現巴貝特精心製作的過程,與食客們享用的過程。也能讓銀幕外的吃貨們一睹地道法式料理的風采,松露、鵝肝、魚子醬,都令人垂涎欲滴。

據導演介紹,這頓晚宴是由真正的法國大廚製作的,而演員們也真的吃了一頓法式大餐。因此,演員們在晚宴上吃東西的表情,並不全是表演,而是真正的享受食物的表情。

而可貴的是,《巴貝特之宴》並不像一般美食電影那樣,藉助色彩與光線傳達食物的美味。整部影片,都是在用人物表達美味,比如對食物的讚美,享受食物的表情,餐桌上愉快的氛圍等等。

這一桌晚餐,如此華美,如此有力量,比宗教的胸襟更大。因此,這些死腦筋的保守村民,隨著味蕾的打開,情緒和誤會都得以化解。由此可見,美食真的能夠開啟民智啊。

結尾,準備了這頓豐盛大餐的巴貝特,又變得一貧如洗了。但她說了一句話:「藝術家永遠不會貧窮」。對巴貝特來說,廚藝就是一門頗有講究的藝術,她甘願將全部獎金用於一桌晚餐,說明了她心中藝術高於金錢的價值觀。崇尚藝術的人,心靈永遠不會貧瘠。

《極樂大餐》La grande bouffe (1973)

——從前有群人從早到晚不停地吃,然後他們撐死了。

導演馬可·費雷里的風格一向怪誕,本片更是極端。他讓四位法國一流男影星在片中以自己的真實名字做戲中人。他們事業有成,卻心靈空虛,生無可戀,於是決定以徹底的狂歡盛宴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們來到一幢地處偏遠的別墅,購置了超級多的食物,由其中一位廚師為大家烹飪。他們整天就是吃、吃、吃。他們還邀請了四個女人加入,有三人忍無可忍離開了。在徹底的放縱中,他們全拋棄了人的屬性,任憑慾望肆虐。最後,全都撐死了。

片中四位男性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做愛、睡覺。但是,人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吃多了肯定會吐,但吐完了還繼續吃,並且伴隨排便放屁等等一切生理行為……女人們來後,他們變得更加令人髮指。女人騎在一人身上開始做運動,這人在下面就開始排泄,還邊排泄邊吃。後來馬桶壞了,整棟房子瀰漫著臭味,他們還是不停地吃。最後的死法都很噁心。

這可能要算反美食電影,因為你看完不會食慾大增,而是徹底沒了食慾。該片是當年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影片(選這片的人也是想法很清奇了),引起了巨大爭議。影評人的評價很極端,要麼抨擊它是法國電影史上最噁心、最墮落的電影,要麼說它是對資產階級尖酸刻薄的激進攻擊。

噁心是真的噁心,片中的食物,土豆泥、烤肉、甜點、生蚝、通心粉……正常來講都是美食。但拍出來就像和人類的排泄物沒有任何差別,它們被人源源不斷地塞進嘴裡,最後人也成了披著人皮的排泄物,令人反胃。

導演用一道接一道的大餐,直白地描繪出人類慾望的本質。極度貪婪,撐死為止。食慾如此,金錢欲,也可與之劃等號。

有人說馬可·費雷里承襲了路易斯·布努埃爾,並將其對中產階級的揭露和批判發揮到極致。《極樂大餐》確實有點《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索多瑪120天》的意思。在《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中,一群人也是不停地吃,只不過每次聚餐都會被外力打斷。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撐死資本家,餓死窮人。此片還在暗示,這種對無止境的慾望的追求,必然會引向自我毀滅。

《飲食男女》(1994)

——人生不能像做菜,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看過此片的人肯定都對片頭做菜的段落記憶猶深,堪比《舌尖》和《風味人間》,光是看著就感到滿滿的幸福。

【騰訊視頻】v.qq.com/x/page/r05151f

《飲食男女》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片中,李安將中國烹飪藝術帶入家庭和情感的戲劇之中,不僅增添了視覺美,還展現了東方文化迷人的魅力。李安講述中國家庭倫理、東西方文化衝突、新舊觀念衝突的父親三部曲,在這個特殊的形式中達到頂峰。

片中,退休的大廚父親老朱,外強中乾,唯唯諾諾,費盡心思照顧三個女兒,卻不知從何下手,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日費心做出一桌豐盛菜肴。然而女兒們都長大了,有比陪父親吃飯更重要的事。另一個打擊是,老朱喪失了對廚師來說最重要的味覺。

大女兒是個老處女,一直活在自己捏造的羅曼史中;三女兒搶了別人的男朋友,離開了家;剩下的這個最有可能繼承父親廚藝的二女兒,則放棄了出國發展的機會,選擇陪在老父親身邊。

而她們沒想到的是,老父親早已無聲無息地談起了「黃昏戀」。在離經叛道地娶了女兒的同學後,他終於找回了自己,味覺也一起回來了,這象徵著自我肯定。

片中有個特別烏龍的段落。女兒在醫院無意中撞見父親,以為父親得了病,瞞著他們,這也是她放棄事業選擇留在家中照顧父親的主要原因。結果並不是那麼回事,父親是去醫院拿體檢結果——以向丈母娘證明自己身體健康,足以娶她年輕的女兒。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人生不能像做菜,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這部電影也像做菜,這裡一點料,那裡一點料,加起來就是生活的全部滋味了。

只不過,那桌象徵著親密、團圓的晚飯,其實只是一桌將散的宴席。老父親盡心儘力,菜品無比豐盛,但是女兒們的心思,根本不在這頓飯上。

有離散才有團圓,每個人只有先做回獨立的自己,靠近時才不會彼此傷害。

本文由熱FUN原創,歡迎關注,與你一起長知識。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