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國家,不是學校,而是......
作者 | 彭輝
今年年初,朋友推薦我看《世界的孩子》,說特別適合我這樣的媽媽,也很適合女兒拉姆。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是由樊登讀書會和騰訊視頻攜手,第一次以媒體的視角,採用探訪式紀錄片的形式,揭示了中國家長關於教育的諸多問題,頗具時代意義。
教育是個大話題。在從事留學諮詢行業12年期間,我指導過上百名在中國和在美國讀書的高中生,最終他們成功申請到美國頂級的大學。
由於一直接觸國際化教育,我發現西方教育特別重視對孩子高階思維能力(即審辯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孩子想像力的保護和好奇心的激發,對體育的重視,對他們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的培育,這些都是我特別喜歡和認同的。
相信很多家長和我有同樣的想法,而且捨得在孩子身上投資,希望儘早把孩子送到自己認為最好的土壤,營造最好的環境,給他們最好的培育。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低齡留學越來越火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美高孩子後,我發現諸多潛藏在孩子們身上的問題,例如焦慮等心理問題, 缺少對自我的審視,聽從父母的安排,自己並沒有特別清晰的目標,缺乏主動的思考意識,甚至對大學的選擇、專業的方向也從未認真思考過。出現這樣的結果與我們送孩子出國接受西方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內驅力使孩子產生超強個人能效
我想起了曾經指導過的一名學生,因為喜歡美食,愛看各種美食節目、雜誌、研究飲食方案,她了解到日本的飲食健康,就去學日語,希望更深入的了解日本的飲食文化。
除此,她還學習日本料理,召集社區的鄰居,同學朋友一起來品嘗她的美食,並根據他們的喜好給出飲食方面的建議,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她能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主動學習美食和日語,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服務他人。
這名學生高二轉入公立高中的國際部,在標化分數(申請美國大學所需要的標準化考試——托福、SAT)並不是十分有競爭力的情況下拿到了美國TOP30大學的錄取。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日語和美食會有什麼聯繫?
也可能會有人認為這些「看上去沒用的」知識會真的有用嗎?
但我想說,有很多知識,對於標準化考試不一定有用,但是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生活,卻是用處極大。
這個孩子自己主動探索,把美食和文化,語言都進行了結合,也從中找到了個人的價值和目標,這就是內驅力(Inner Drive)。
擁有這種內驅力的孩子,我們可以把他們稱為優勢學生 (Strong Kids)。
這些Strong Kids的內驅力會讓他們產生超強的個人能效,他們會在目標動力的驅使下主動學習和探索,他們總是想學新的東西,充滿新的想法、善於思考、勇於挑戰。對他們來說,學習是比較輕鬆的,是享受的。
但是,這樣的Strong Kids是國內公立教育體制下的普遍結果嗎?
其實,這些Strong Kids得益於家長的眼界和家庭教育的格局。
如果我們把整個教育大環境比作是土壤,那麼家庭教育就是養料。沒有哪個土壤是絕對完美的,關鍵看我們怎麼樣施肥。
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國際化教育,家庭教育都要為孩子的不同選擇做好準備。
家庭教育與家長的格局
好的土壤需要豐富的養料來灌溉。
在我看來,好的家庭教育能夠提供的養料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 為Strong kids提供發揮能力的空間和氛圍。
● 讓孩子從小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發現問題,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然而,很多家長把考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作為成功教育的衡量標準。教育眼界太窄,就會讓這些家長只著眼於課內知識,把考試考好。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有餘力,想要擴大學習範圍,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學高年級的課本,現在很多提分班和提速學習班就是抓住了家長的痛點。
也就是說,缺少廣度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在單線上趕進度。家長和老師並不相信,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學校課本之外,還有廣闊的天地可以去探索。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家長太落後。
同時,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常常距離真實世界很遠,以至於學生常有「為什麼學」的困惑。
我接觸到的一些大家眼裡的「好」學生,即使他們能在各種競賽中和標化考試中領先,但卻不懂得如何思考。他們對大世界沒感覺,也不知道時代在面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做什麼,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這是國內教育最大的缺失。
讓閱讀融入孩子
當看到很多孩子在K12階段出口上顯現的問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做好對於孩子的引導,避免這些問題。在這個想法的推動下,我認為絕佳的解決方案是:
通過閱讀(中文閱讀和英文原版閱讀)帶動孩子思考,認知世界。因為閱讀是最重要的智慧來源,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像文字這樣傳遞思想,重視閱讀,就是重視思想綿延。
我希望把和我理念一樣的家長帶動起來,給孩子們的公立教育提供一個第二課堂作為補充,我認為補充的重點和目標包括:
● 閱讀素養
培養孩子的閱讀力,擴大孩子的閱讀面,拓展他們的眼界,用思想引領行動。從全球化的宏觀角度去理解世界、理解古今、了解自己。
● 生活閱讀
讓孩子能從生活中去感知真實世界,多角度理解事物,以小見大的洞察力,能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從而解決問題。
● 任務式學習閱讀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熱情,讓孩子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真實世界的問題。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建立以終為始的人生目標。
按照上述的理念,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了實踐。
我和孩子從小就堅持中英文親子共讀,我會在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利用畫面去引導她去思考、提問和質疑。
我會引導她讀圖、聯想和預測,鼓勵她做海報、手工以及創作自己的漫畫書(Comic book),以此來培養她的審辯式思維,閱讀力和動手能力。
這就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的探索空間,也激發了她的好奇心,保護了她的想像力。
拉姆小朋友的漫畫書
在旅行中進行生活閱讀。
我會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還原繪本里的場景和用法,幫助她建立閱讀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去年,我帶孩子去美國幼兒園插班,看到她能完全融入和美國小朋友的日常中,我非常的欣慰。
延伸閱讀:
彭輝:育兒分享 | 5歲女兒的英語啟蒙心得(三)用閱讀建立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今年暑假,我們組織了北京幼兒園的10組家庭和孩子,一起去泰國清邁的國際學校遊學。我們利用這個機會為這趟「泰國之旅」設計了一個生活閱讀的長線計劃。
在行程前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泰國文化、美食、動物、交通以及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我們為孩子們收集了中英文的記錄片、繪本、喜馬拉雅電台等多種閱讀和視聽材料。
把任務式學習融入到泰國行中。
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大量的閱讀資料之後,我們提出了問題:
作為一名遊客,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和大象相處?
孩子們開始思考:
泰國大象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大象對於泰國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騎大象是否是正確的與大象接觸的方式?
為什麼騎大象會一度成為泰國旅遊的熱門項目?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去解決泰國大象的處境,或者去教育遊客不要騎大象。
而是希望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提出問題和分析信息的審辯式思維能力,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與小組成員的協作能力,還有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堅持三年的實踐之後,我最近才觀察到女兒身上巨大的變化。
雖然在這三年的過程中,我始終堅信這一刻終將到來,但是那一剎那的驚喜和感動還是讓我無比欣慰。
可能孩子從毛毛蟲蛻變為美麗蝴蝶的時間比你預期的長,但請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和時間,不要錯過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靜等花開。
*和創留學彭輝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轉載請先私信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