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滯銷、賣難問題?先轉變農民的身份和視角
現在在水果產業中常常出現滯銷或者收購價格下降等問題,有人認為是由於產地農民不能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種植行為造成的,盲目跟隨其他種植者,盲目擴大生產。這種情況到底是由於哪些原因產生的?有沒有辦法從源頭解決這些問題呢?
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水果生產端的問題是根深蒂固的,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
第一,是制度性的,中國的土地是分攤到一家一戶的,土地是作為每家每戶農民基本的生活和生產資料。中國的土地不是大規模集中的,不是為某些大的家族或者企業所有。但是現在已經開始進行土地流轉,出現了土地集中化趨勢和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的主體是一家一戶,市場的競爭主體也是一家一戶,這樣就沒辦法形成組織化經營。農民作為生產主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他沒有人才、資金、技術,他不知道怎樣對市場進行把控,對種植品種進行研究。
第二,果業缺乏正確、專業、真實的行業信息。有一些聰明的農民會通過媒體和朋友了解一些市場信息。但是中國其實目前沒有非常專業的果業信息。現在媒體中也是充斥著各種聲音,農民很難對這些信息進行分辨。
整個果業圈需要真實、正確、權威的信息,但是目前不管是市場上的媒體,還是研究機構關於這方面的指導信息都很少。當然有信息總比沒有好。
第三,水果投入周期很長,需要種植者擁有預判未來三到五年市場走向的能力,這是非常難的。對於現在的農民來說幾乎無法實現。
好在中國市場相對來講比較大,市場消化能力還比較強,但是中國果業現在已經走到供大於求的狀況了。農民的風險也一直在累積。未來果農的效益可能會逐步下降。
第四,中國果業的品種研發能力比較弱,例如現在普遍銷售的葡萄的品種全部是日本、歐美的。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品種研發能力,就沒有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產地端的農民到底應該怎麼辦?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果業公司加農戶可能是未來比較好的一種經營模式。現在這種模式已經開始出現了。
如果果業公司種植某種水果,效益很好,周邊的農民就會開始跟隨種植。果業公司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收購。但問題是我國的果業公司現在自身實力還不夠強,還需提升自身的實力。
單個農戶很難對市場進行預判,而且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獲得的信息是權威的,所以只有組織化的公司才可能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定價權和一定的博弈能力,這時候才能更大的獲得利潤。
所以中國果業的發展還是要依靠組織化的果業公司。由公司決定生產什麼品種、怎樣定價、怎樣調節供需關係,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有競爭力。任何一個農民都無法把控整套流程。
比如紐西蘭的佳沛奇異果,陽光金果是其獨有的,它就可以掌控全球的供需關係。而單個農民是很難掌控整個市場的情況,也很難根據市場變化做出改變,他們應該調整自身定位,去為果業公司進行服務。
作為競爭主體的果業公司需要繼續做大做強,進行品種研發、做市場博弈、做市場計劃、做品牌行銷,這些需要高度組織化的公司完成。
而農民就做好自己的分工,比如一個農戶能夠管理200畝果園,為果業公司完成高標準的生產就可以了。農民可以將自身聚焦於某個環節,做專做強。
過去農民既要自己選種,又要自己種植,還要搞種植技術,還要對接批發商或者終端零售商去進行銷售,其實單個的農民並沒有如此強大的能力,這是很難達成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