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ssen的行業認知(011)——Andressen的2018年度崗位復盤
因為課本、汽車、歡笑與愛我把這篇文章拖到了今天,但希望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2018年的所有課程完成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的崗位工作進行復盤反思:
1.我是誰?
2.我做了什麼?
3.在2019我將怎麼做?
一、我是誰?
在各個企業中,考察員工的KPI是年終的必要環節,這些關鍵數據將反應員工本年度在其崗位的工作情況,那麼KPI的設定肯定是與員工坐在崗位密切相關的,所以,本年度我首先思考的是我的崗位到底是什麼,如果我是一家公司的老闆我會用什麼樣的KPI反映我本年度的工作情況?
如果我是個課程銷售,那麼我的續班、滿班數據將會成為我的KPI,我是做了這樣的工作,但我始終不覺得我站在這樣的崗位上;
如果我是個售後服務,那麼我的課後反饋、家長互動將會成為我的KPI,我也做了不少這樣的工作,但我始終不覺得我站在這樣的崗位上;
如果我是個特級教師,那麼我的求教門生、升學數據將會成為我的KPI,這目前是我的主要工作,但我始終認為這只是一項必須做好的工作,並不是我的崗位;
那麼我的崗位到底是什麼?
通過和家庭中體制內教師的比較還有參考視頻、文獻資料,我得出的結論是,我是一名K12高中物理教學領域的教練。
如果和教師teacher進行區分的話,我的崗位應該是coach或者trainer。
兩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確實還存在不同,可以從學術的角度進行很多方面的區分,但如果從個人體驗來講的話:
教師需要具備「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能力,從知識、能力以及價值觀對於學生產生較為全人的影響,這樣較為嚴苛的要求註定了優秀教師的稀缺性,更甚於合格教師從業稀缺性。
教練的不同在於,為目的明確的學員提供最為專業的技能型培訓,保障學員學習效果與技能掌握,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對於學員較為積極的影響則屬於附加的學習效果。
認清的這樣的崗位身份,對我來說和對學員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從我過去支教、兼職直到職業化從業經驗來看,講台是個神聖的地方,我每次會背負大量的心理負擔登上講台,當課堂的效果達到或更甚於期待目標時,我會產生巨大的滿足感,而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如學員身體不適,或節奏不和甚至於學員負面情緒而導致沒有良好的學習效果時我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進而陷入這種失落黑洞,而無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當我理清崗位要求和崗位職責的時候,我會更為客觀的評價當前局勢,按照職業化要求,進行學生情緒判斷,學生水平評估,教學節奏調整等標準化教學動作,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從預判到評估,從方案到解決,教練的心理波動很小,就能很好的保證學員的錯誤動作被及時糾正,快速進入良好的「訓練」狀態。
我很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傳真道、授正業、解大惑」的教師,但「教師」這個職業標籤太誘人了,它會不自覺地讓執教者產生滿足感和優越感,這對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鞭策作用但同時也隱含著「失落黑洞」,如果有一天你的教學技能已經生疏,教學理念日漸落後,而又要繼續維持自己的職業滿足感的時候,必定會在「解決問題」方面忽視學生,轉而進行更為容易在中學生面前獲得優越感的辦法,不管這種辦法是什麼,都是對於學員的不負責任,在課下自我反思的時候又不斷的落入「失落黑洞」,影響學員服務與備課工作,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我不打籃球,但知道綽號「禪師」的Phil Jackson是NBA中最偉大的教練之一,他是喬丹的老師,率領公牛奪得3連冠,在湖人的時候要分析球員特長,制定攻防戰術,協調世界上最為優秀的職業球員之間的關係,傑克遜職業生涯共執教了1640場常規賽,獲得了1155場勝利,高達70.4%的勝率位列NBA史上第一。傑克遜在其執教的季後賽比賽中獲得了229勝103負的戰績,勝率高達69%,他率隊打了66個系列賽,贏下了其中的56個。季後賽229勝的紀錄,位列NBA史上第一。冗長的傳奇故事數也數不完,但我看到一個優秀的教練背後就寫著八個字: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生活,我都不敢輕易稱自己「老師」,因為我認為我離一名優秀的教練,還尚有距離。
二、我做了什麼?
以2018年為單位和以教研成員為身份,我所完成的工作都不在少數,但既然明確了崗位,我就以coach為標籤記錄一下我的年度教學工作。可以總結為4個字:
難度控制
我在難度控制方面的理解,主要來自於以下兩個模型:
- 樓梯模型(適用於高一新生);
- 圓盤模型(適用於非畢業年級學生);
其中樓梯模型主要是對於高一新生自暑假以來的教學結果的總結,大部分學生在中考過後感覺良好,父母寵溺,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像是好不容易通關了easy模式後,毫無知覺的進入到hard模式,然後繼續按照easy的打法去打,結果頭破血流,甚至還有想回滾進度條的,沒得可能。
樓梯模型反映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 需要有人告訴學員,easy模式結束了;
- 需要有人告訴學員,hard模式應該怎麼走。
第一步工作主要是以合理合適的方法讓中考學員逐步接受接下來與初中不同的學習生活,為面對知識難度提升,學習方式變化做好心理準備,這是看到樓梯的第一步,要知道習慣了走平路的人,不讓他先停下來看一看,是不會抬腳上樓梯的,而且在這之前也沒有人告訴他要「小心樓梯」。而接下來跨上樓梯的第一步就更需要教師對於課型分類,難度分級,教學互動(本文不做詳細說明)進行良好的難度控制,步子小了沒有前進,步子大了反倒樓下,再也沒有信心站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解決這兩步問題的,就是教練的首要工作。
圓盤模型則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 每天的學習是在擴大圓盤的半徑;
- 練習與考察則是新增的圓盤面積。
以牛頓第二定律為例,我們的學習過程只不過是新增了F=ma一個公式,相當於把學習的圓盤半徑增加了一點,但是這個建立起力學與運動學之間關係的公式所帶來的考察面積增量是巨大的,由此衍生出來的「兩類動力學問題」,「整體隔離法的牛二應用」,「板塊模型」,「臨界模型」,「傳送帶模型」等大量新鮮題目都成為學習路上的新增關卡。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什麼樣的老師會受歡迎?」,有人說幽默搞笑,有的人說親近友善,有的人說功底深厚,如果我來回答的話會寫四個字:
難度控制
因為難度控制得當的教練能讓學員在課堂上有明顯的三點感覺,即學習有收穫,練習有進步,複習有期待,每堂課都有較好的「成就感」,是堅持學習的源動力,所以合理的設定教學目標,增刪教學內容,精鍊考評習題是教練最應具備的核心技能(本文不做詳細說明)。
如果就具體問題來講的話,在選定過「5/3」、「一遍過」、「王后雄」、「教材幫」等學案後,我還是推薦薛金星主編的學案版《中學教材全解》,精講+精練,注重基礎概念,基礎知識,能夠較好的依據「半徑」,控制「面積」。
另外借鑒了孫吉聰老師的教學邏輯,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對於較為普遍的預科和同步課程,我採用以下的教學邏輯結構對一個新概念或新方法進行講解:
W(what):這個概念、方法是什麼;
E(example):基本的考察方向舉例說明;
W(when):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當回憶起本基礎概念,或滿足什麼條件可以使用此方法;
H(how):對上文中的例題進行講解,並做好難度控制分級練習;
這裡以我對正交分解這一方法所做的難度控制模塊舉例如下圖:
當然,除去標準的「教練」工作,即控制難度,科學訓練之外,我還做了少部分的影響學生的工作,其中較為值得復盤的是學生的分類體系,除了傳統的按照學生水平,學習進度分類外,我個人借鑒李海峰老師「DISC」分類法對我的學生進行了分類(具體的模型內容還請購買李海峰老師正版圖書或課程學習),概述模型如下:
根據程度將學員特點歸類為,更關注人或更關注事,更關注人的同學往往更關注學習氛圍,教練魅力與口碑,與教練之間的互動,與學員之間的互動,所以除去正常的教學動作外,我需要更多的情感維護與考前鼓勵或者考後安撫,因為情緒狀態對於這類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更關注事請的同學往往更關注教師功底,教學水平,所學方法的實用性,一般這類學生都是成績中等偏上,就算成績暫時不理想,但學習動機和目標都是很明確的。
值得說明的是,DISC作為一種很高效科學的人才分類工具,我的理解還是很粗淺,這一工具的評價維度和使用場景還有很多,我這裡將學員初步的進行分類主要是為了更快地輔助學員進行技能訓練,另外,關注人或者關注事情,做事快或者做事慢,這些都不是優點或者缺點,它們都是特點,以我為例,我的個人特點是關注人,做事慢,是一個S型人格,衍生出來的個人優勢就是能夠較好的把握學員情緒,感知課堂氛圍,讓學員較好的融入課堂,輕鬆愉快的完成學習任務,另外做事慢這一特點則直接影響我的工作效率,雖然不至於拖延症,但不如很多同事具有更強的執行力和高效工作能力,但同樣,慢工出細活也能夠使我的每件作品基本上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
總結起來,我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兩點:
- 在教學中進行更好的難度控制,使學員每節課程都能感受到學習有收穫,練習有進步,複習有期待,每堂課都有較好的「成就感」,從而更為紮實的推進自己的「學習圓盤」。
- 初步藉助「DISC」人格分類方法把握學生特點,從非課堂的角度為學員做好課堂的狀態準備工作。
三、我將怎麼做?
人們將新年的計劃寫成清單,一件一件去完成,又或者過了半個月就找不到這個清單了,從2016年起我在對來年進行規劃的時候,開始弱化「flag」形式的立志式清單,不是說這種規劃方式不好,而是有些不適合我自己, 更希望我個人的新年計劃能夠和學生的成長進步聯繫起來,讓身邊的人都能夠取得自己較為滿意的成績。在馬來西亞學習的時候和劉運揚同學、常莘同學及羅藝馨同學交流過這一問題,總結出以下3點內容,在2017、2018兩年中進行較為良好的實踐,並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
如果說青年人是一台性能良好的電腦,那麼安裝一些大大小小的軟體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電腦對自我的更新頻率不同,在經過一兩代的更新之後,可能兩台電腦的底層邏輯已經出現差別,在2017、2018年我主要運行的底層邏輯就是以下3點:
- 本能;
- 元認知;
- 習慣與堅持;
我將盡量簡潔的逐一解釋:
- 本能:人是動物,簡單的就像螞蟻一樣,但存在一個現象,你在螞蟻附近跺一腳,雖然沒有踩在它的身上,螞蟻還是會盡量遠離這一震動源頭,扭身離開。人也是一樣,對潛在的危險和潛在的利益我們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大多數理性的人會選擇復盤分析,邏輯推理,進而做出自己最優的選擇,但本能是動物性的,是寫在基因里無法拒絕的,人也不能例外,與其大規模的按照自己的邏輯去推導,有時候不如選擇相信基因所做處的決定,有些事情,你覺得對你就先去做,只要後面兩項邏輯運轉良好,結果並不會太差;
當然,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要更大概率的確定,你的本能性靠近或遠離是可信的;
- 元認知:當我們選擇相信本能決定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所在領域進行梳理,歸納從而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依賴於你的元認知能力,Elon Musk所採用的這一學習方法,通過了解某一學科的底層基礎知識從而深度理解某一領域的核心內容,最終在某一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類似的我所依賴的元認知體系主要包括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和Musk的方法相同,注重底層知識邏輯,從當前問題的源頭出發,具備解決問題的基礎,第二個環節是運用元認知的操作系統,包括常見的內容培訓WWH系統(what,why,how系統),演講分析系統(戳痛點、說誤區、給解藥)等多種場景對於元認知進行應用,從而對當前領域完成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 習慣與堅持:大部分人所堅持的習慣只有3個,吃飯,睡覺,上廁所,更甚的有太多人連這三點都做不到足夠好,不能按時吃飯,腸胃早晚會出問題,經常熬夜,你看看我的髮際線就知道了,沒有規律的排泄習慣,生活狀態絕對會變差,當然如果你能良好的堅持其中的一個,相信我,你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實在沒時間的話,每周給自己做兩頓飯就好,剩餘的時間給自己補充一杯酸奶,一個水果,你就會活的精緻一點,整個人的消化系統,精神狀態都會隨之改善,同樣的其他兩個也是一樣,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成功的路上一點都不擁擠,因為總有一半的人會放棄」,你可以嘗試著去做好以上3點的同時,再堅持一個良好的習慣,不需要每天都雞血滿滿,但只要做到了你所堅持的好習慣,那麼今天一天都會特別開心。
這樣的良好習慣與科學堅持,恰好能夠解決第一個本能所出現的bug,如果一直以來你所堅持的生活、學習、心態習慣都是正向積極的,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可以放心的相信你的本能。
我們以一位中學生學員為例,來運行一下上面的系統:
本能告訴我,物理好難,想要放棄,但學好物理的話又可以使我的成績提高考上理想的大學,優秀大學的誘惑,讓我的本能希望選擇堅持。初中時我就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我的數學很差,但經過我堅持課下複習,牢牢把握基礎得分,規律性總結歸納,逐步克服了數學恐懼心態,雖然數學的分數仍然不是領先水平,但是它已經不再拖我的後腿,所以我決定,相信我的本能,爭取考上理想大學。
在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以洛倫茲力章節為例,我先了解了課本上的全部基礎概念,包括洛倫茲力與安培力的關係,知道了洛倫茲力的計算公式;根據洛倫茲力作用特點我又推導出了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半徑、周期等參數計算公式;根據WEWH模型我總結出了各級考試常考題目類型如「單邊界磁場」、「雙邊界磁場」、「圓形磁場」、「相繼磁場」等典型考題的解決辦法,並根據「兩點式」和「兩線式」技巧能夠快速找到帶電粒子圓心、半徑,提高解題速度,最後用這些方法和基本原理能夠解決洛倫茲力的生活應用等問題。
雖然,「磁聚焦」和「周期性」等高難度問題的解決我還尚存困難,但我決定每天只研究一道相關例題,訓練一道針對練習,堅持一個星期,做好學習筆記,這樣我基本上已經解決了高考大部分中等偏上級別的洛倫茲力習題,再一次證明了相信自己的本能,運用科學的方法,堅持適量的刻意練習,形成了良好的循環。
雖然沒有更為詳細的2019執行計劃,但我還會用1年的時間把上面的操作系統自己實踐一遍,希望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8年在兩天前結束了,因為課本、汽車、歡笑與愛我把這篇文章拖到了今天,但希望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因為給學生補課,所以回家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
因為我暈車的毛病,回家後就癱在床上動不了了;
那麼什麼是歡笑與愛呢?
2019年1月1日,我訂婚了,啾咪!
我很幸福,並且希望文章拖到了今天,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2019年1月2日星期三
Andressen於陝西銅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