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沒有西方文明介入,東方文明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沒有鴉片戰爭,沒有八國聯軍,也沒有蒸汽機,堅船利炮進入中國,整個只要東亞的儒家文明,從十八世紀到現在會是什麼樣子?比如從1700年開始吧~,主要是那時不會點亮工業文明的科技樹~~
開一波腦洞緩解一下氣氛。純屬瞎掰,別較真。沒有西人,那就沒有洪秀全的拜上帝教,這場大起義就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可能是民族革命式的民主,可能是白蓮教,也有可能只是農民軍的t起義而已,最終走向大規模反滿革命。南方滿城被拔光,清軍在川陜起義之後還沒緩過起來就被起義拖住。沒有西人的幫助,滿清朝廷開始止不住這股趨勢,北方開始出現起義,捻軍縱橫華北,滿清在華北的統治出現動搖。幾年後南北合流(原本歷史上太平軍殘部也和捻軍合流),清廷被迫出逃東北,起義軍也在火拚中形成新的政權勢力,滿清最終被新政權絞殺。但由於清廷在東北受俄羅斯脅迫,被迫割讓了大量的土地,也出讓了西北部的土地。當新政權來接受滿清的國土時,與俄國發生衝突,同時蒙古王公開始籌劃獨立。雙方經過激烈爭奪,為了使俄國不介入蒙古問題,新政權被迫接受了一些讓步,預計就是比原本清朝最後結果稍好些,保留了烏蘇里江以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此換取騰出手來對付蒙古。此後俄國在西北一直搞小動作,平亂後新疆被迫設省。廣州十三行被取締,開海禁以後,開始重新構建海上貿易,貿易擴大,順天府、天津衛、松江府、泉州府、廣州府、武昌府、漢陽府漢口鎮成為重要商貿中心,海關規章逐漸建立起來,粵海關、浙海關成為新政權的重要收入來源。
聽聞印度被英國征服,新政府開始派專人巡遊西方,並由一些文人搜集西人史地,並招聘西人進入政府工作。由於中國政府的薪水高、待遇好,西方產生了進入中國政府當顧問、進入中國軍隊當雇傭軍及軍官、進入中國官方技術機構當技師的風潮,西方技術、技師由此流入中國,蒸汽動力也在中國開始應用,中國國策也開始轉變,開始重視海上商路和商貿,重視發展技術,以避免走入印度的結局,改革軍制。
新政府開始重新整理滿清時代遺留的不同民族地區差別巨大的統治模式,平定蒙古叛亂後,在蒙古設省、府、縣,打擊一批王公,扶持一批小部落,試圖將蒙古官員流官化,在東北設省,在新疆設省後清理滿清遺留的伯克制度,在西藏也設省、府、縣,但由於西藏王國貴族反抗,新政府化了很大功夫才平定叛亂,英國開始將眼光放向西藏。法國入侵越南已久,越南見中國改朝換代,遂向中國政府求救,中國軍隊在越南打敗了法國殖民者,但順勢在越南駐軍,利用宗藩關係試圖控制越南,中越矛盾加深。越南積極學習法國技術,加強了國防,開始謀求對抗駐越中國軍隊,最後中越戰爭爆發,法國殖民者介入。越南南部被法國佔領,北部被中國佔領,中法約定越南中部為阮朝統治,為中立區,雙方軍隊不得越界。中國在越北設安南省,法國在越南南部建立印度支那,阮朝成為中法共同控制下的傀儡。法國為拓展殖民地,開始染指柬埔寨、寮國,在中國的支持下,暹羅直接對抗法國,法暹戰爭爆發。暹羅以寮國為代價交予中國換取中國出兵,最終中法停戰,簽訂中法《暹羅條約》與《中法貿易專條》,規定暹羅是中國的藩屬國,法國不得侵犯;中國軍隊駐軍湄公河東岸以保護暹羅;寮國歸屬中國並設省,但開發部分口岸互市,柬埔寨作為中暹共管地區,暹羅國民亦為中國臣民,持證出入自便。法國賠款,但允許在柬埔寨、寮國口岸貿易。規定法國與中國本土之間貿易的具體細則。由於印度被英國吞併、緬甸被英國佔去大片領土,緬甸向中國請求援助,中國驚於英國吞併印度不敢輕易動手,僅警告英國不要入侵緬甸,要求英國歸還緬甸的土地。在西人顧問及法國人提供的情報幫助下,中國洞悉了英國對西藏、緬甸、雲南的意圖,在法國人的唆使下貿然出兵緬甸,中英緬甸戰爭打響,雖然幫緬甸收復了部分土地,但難以收復全境,勞師遠征又吃虧,在進攻數次被打退的情況下,只得和英國和談,英國希望以英屬緬甸換取與中國本土貿易的機會,同意退還土地,但要求退還地區中國不得駐軍,簽署《中英仰光條約》及《中英貿易專條》、《中國與英屬印度界約》。隨著民族工商業發展及新政府構建的改變,中國援引法國例設立國家、省、府、縣四級議會,起草憲法,司法系統與行政系統分離,府一級以下司法專設機構,形成大理寺—提刑司—府/州法院—縣法院的結構,提刑與按察分離。開始吸收西方法律制度,翻譯西方法典,編撰新朝代的法典,形成了同時具有中華法系和大陸法系特色的新法典(按照這個世界線,與中國關係最近的西方國家是法國)。新政府廢除了軍機處,以內閣為中樞行政機構統轄各部,仿照西方各國結合中國官制設十餘部,每部下設相關的司,地方政府下設垂直部門。改革軍制,設立常備軍、預備役、巡警,設立軍諮府(總參),擴大軍器監的編制,專門研究軍事武器,聘請西洋武器製造的技師,提高研發能力。(都是給印度滅亡嚇的)在改革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一邊吸收著世界的白銀,一邊出現著銀荒,在改革派激進的政策下,以及西人顧問的慫恿下,中國強迫日本德川幕府開國,但因為中日關係不算差。(題主要求英國人沒來,美國人自然也就是打個醬油,黑船來訪也就不存在了,也沒有倒幕和明治維新)中日建立更密切的宗藩關係,開始開採日本的銀礦、金礦。並且開始向南洋擴展,與英國一道搶奪荷蘭、西班牙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南洋部分地區、呂宋成為中國的領地。中國在這一時期較好的表現使得西方國家不敢輕易圖謀中國的利益(原本歷史上也是從二鴉清政府表現太差導致列強越來越不把中國放在眼裡),成為西方列國爭相拉攏的對象,俄國雖然窺視東北和西北,但卻希望依靠中國來制衡英法,英國更關注貿易也希望能利用中國阻擋法國在亞洲的擴張,法國無法從中國討要好處只好聯合中國同英國對抗,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沒多少年,無力海外擴張。歐洲大陸紛爭依舊,中國和美國成為難得的靜謐之地,歐洲一些人才開始向中國和美國移民。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已基本建立起各大工業部門,電報、鐵路也開始引入、普及,由於新政權蒸蒸日上,即使一些共和主義者、共產主義者跑來中國,也沒人提共和制與共產主義,但民間也已開始有人研究這些思想。中國暫時進入了一個穩定時期,農業生產不斷進步,人口開始穩步上漲,工商業與外貿也穩定發展,殖民東南亞與南洋,只不過因為中國傳統政策的特點,並沒有英法那麼殘暴的政策,同時作為緩解人口壓力的手段,南洋是設省、府、縣,宛如本土,與法國類似但又更進一步。日本、朝鮮、琉球、緬甸、暹羅等藩國湧入大量中國人經商、置產、開發,開始出現幾乎完全是中國人居住的市鎮,各藩國學習中國改革,也設置同樣的制度,使得中國人掌控了華人市鎮的行政權力。在宗藩關係的框架下,藩國臣民同時也是中國臣民,藩國民眾也不斷往中國匯集務工賺錢,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越來越深,藩國政府逐漸成了中國的代理政府。在1890年代以前西方世界一切照舊,東方世界穩定發展。70年代美國學者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揭示了世界全球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政府通過顧問、出訪、交流、互設使館的方式瞭解世界各國,與滿清最大的不同就是願意去瞭解世界,並利用西方各國之間的矛盾展開外交。雖然仍是一個君主制國家,但已經形成了立憲君主制的框架。中國作為一個穩定、新興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這吸引了歐洲一些理想主義者和進步人士來到中國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同樣的,中國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遊歷西方,西方史地研究與原本晚清時一樣成為顯學。----未完謝邀!
這個問題很複雜,作為一個理科生很難比較全面作答。只做一些簡單分析。沒有西方參與,事情不能從1700年開始談起。首先,沒有西方文明的介入,可能沒有清朝。西方發現了新大陸發現了花生玉米土豆等一系列高產高熱量作物,有效保證了口糧,使人口激增。這是發生在明朝中期的事情。明朝的滅亡,很大的原因在於人口太多,公共管理策略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需求。比如現代現實生活中,一個五六萬人的小鎮,三四名警察再加若干警務輔助人員就可以保持很低的刑事案件發案數;當這個小鎮變成一個市區,面積不變人口增加四五倍,五十名警察外加同等數量的警務輔助人員,仍然是很高的刑事案件發案率。這種情形擴大到一個國家,社會公共管理出現問題,難免會出現動亂。動亂後,滿清才有機可乘。所以說,西方文明對華夏文明產生巨大影響並不是清朝開始的。西方文明的傳播,曾經促進中國產生了從未有過的人口數量。也許,題主是想問東西方文明沒有產生衝突,也沒有直接接觸,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答案是現在很可能的樣子是中原大亂。這要從康乾盛世末期開始算起。乾隆退位那一年,南方發生了一件大事:白蓮教起義。該事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消耗了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雖然後來查抄和申等貪官可以彌補這部分損失,但平衡財政收入並沒有這麼簡單。從此地方政府缺錢,統治基礎也由此動搖。危險總是發生在最脆弱的地方。過了四十多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清廷地方統治力量有多脆弱?半軍事化組織的農民軍經過兩年努力就打破數省的軍事防禦,幾乎全部的南方中國就拿下來了。同期,響應太平天國的捻軍,西北的民族動亂,加在一起短短約十五年時間損失約四分之一的人口。19世紀中期的這場動亂徹底動搖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這期間,如果要去除西方的介入。當然也要去除西方對日本的介入,日本不能有黑船事件,日本也繼續閉關鎖國。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即使中國發生再大的動亂,日本也不會參與並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太平天國平息後,中國會進入新的權力角逐。基本類似於唐末黃巢大起義之後的情形。皇權將會被架空,會出現一個梟雄,取代清廷統治,會有其他勢力不服,然後進入紛爭。事實上,清末朝廷已經很難節制地方,最終武昌起義一聲吼,十幾個省就跟著獨立不聽朝廷管制了。能發展到那樣程度,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實也是袁世凱取代了清廷,最後進入紛爭。
如果沒有西方入侵面臨亡種滅族的憂患,這場紛爭可能會更劇烈,各方可能會更加無所恐懼地爭奪權力。最後的結論是,沒有西方的介入,紛爭可能會延長,現在要麼正是動亂最劇烈時刻,要麼是新朝初立。可以肯定的是,工業文明的技術樹是絕對沒有希望被點亮。東西方的文明交流早就開始了,要在哪個時間點將西方抽掉,會對假想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不是機械式的你來我往,除了直接的軍事衝突經濟貿易外也會通過各種間接途徑互相影響。如果是1700年整個西方從地球上消失,就當伏爾加河往西的整個地區的人類種群都消失,包括在外的,這種驚天動地的消息很快會通過商人游牧民族海盜等傳遍整個亞非,一下子空餘出來的巨大土地會刺激多少人的征服欲呢?殖民活動大範圍開展以後各個族群之間有多大爆發衝突的概率呢?歐洲人留下的遺產最終落入誰的手中又是一個重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這個猜想是一個巨大的坑,不僅僅是沒有西方文明影響東方的問題,西方消失這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大的影響。嗯,說了通廢話,這個問題我沒法繼續,要開的腦洞太多了。
謝邀。假如西方沒有進行大航海,那麼東方不會被影響到。考慮到東方只在清朝才受到影響,那麼時間點放到清嘉慶年間說事。
嘉慶皇帝完成了權力收割,送走了乾隆太上皇,弔死和珅。大清進入新的時代,雖然看似不錯,但實際上已經由強轉弱。
同時期的日本因為沒有迎來黑船,幕府將軍穩居高位,大米事件完美鎮壓下來,農民們因為沒有基督教的指導,反而投降了佛教。各大寺廟宗門變得更加繁盛,僧人逐漸成為大地主,培養的僧兵成為一個強大的勢力。日本內亂嚴重。可能迎來第二個戰國時期。天皇按照幕府的指示,向大清求助,表示承認大清正統。大清給新任天皇下旨授爵,派遣福建水師運送八旗軍士在和歌山登陸,宣揚是天朝上國的天兵天將來臨,徐福天師之後裔,鎮壓京都周圍的亂黨,隨後清軍與日本僧尼展開全面的鬥爭,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掃清了。在處決了不少不歸王化的僧人,收編了一些投降的寺廟後,日本佛教按中原佛教的管理辦法處理,這是後話了。因為佛教被打壓,日本的神道教抬頭迅猛,天皇欽定神道教為國教,並且中原道教也來交流。日本皇室開始學習滿文,並定期朝覲。
大清向北擴張。因為缺少工業文明,毛子還停留在哥薩克時代,而秣馬厲兵多年,又有殷實國力支持的滿蒙鐵騎,不滿足於現有的水草,向北收復成吉思汗時代打下來的西伯利亞平原。順利取得不少領地後,為加強駐守,大清徵調漢人北遷,建立軍商兩用的城鎮。朝內大臣苦勸,被軍方勢力強壓,皇帝也剛愎自用,最後民間妻離子散,民怨沸騰。
漢回一同在河西走廊發動叛亂。同尊大先知旨意,伐不道君王。在清兵與穆斯林軍交戰間隙,老訇們南下廣西,建立拜上帝教,上帝為安拉大神。上帝一詞,本源於漢族神話,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漢人以安拉為昊天上帝本尊,欣然入教。如此導致大清南邊、西南、西北都綠了。綠化的回漢士兵,戰力如有神靈加持,不懼生死,即使被捕的頭領,在被斬首的時候,口中仍高喊安拉胡阿克巴。大清在動蕩下,不得不遷都回盛京,京城改名北安,取得以安定之意。
大陸形成以黃河為界,南回北滿兩大帝國之勢。回漢通婚,共推作戰勇猛的老訇某某某為大回帝國皇帝。不少西伯利亞的漢人想要南逃,被殘酷鎮壓。大回帝國有充足的國力,一方面與滿蒙搶地,一方面向西域宣化,安拉的子民就應該在一起。
隨後,中亞,中東得以貫通。綠教進行了一次改革,因為大回帝國的宗教首領們對原有教義產生了無數疑問,為什麼要帶面紗,而不是裹小腳?為什麼向西朝覲,而不是向東?畢竟安拉在杭州顯靈了,杭州靈隱清真寺有安拉神跡出現,應該是上帝安排的聖地,耶路撒冷應該放棄了。
在綠教教派爭執不停,大回帝國名堂越來越多,居然逐漸廢除了不少規則,阿拉伯帝國的宗教首領指出,大回是要判教,是異教徒的行徑。大回帝國哼的一聲說,你們不遵從上帝的新指示,你們才是判教。於是東西兩綠開戰。而北滿帝國通過西伯利亞的滲透,在局勢里攪局,西伯利亞的道教和佛教借口取經,在東邊,拿回了河南,在西邊打通了印度的道路。印度教派為了抗擊綠教,與北滿佛教串通,在中亞阻擊了大回。吐蕃也藉機拿下了青海,次年,吐蕃宣布獨立,不再與中央王朝也就是大回保持友好關係。如此,西方大綠,北方北滿,還有吐蕃以宗教名義,共伐大回。大回以綠教正宗的名義與他們對抗,逐漸被攻打到長江一線。大陸版圖更新為,南回,西綠,北滿三足鼎立。細心的史官翻越史料,這竟然與宋朝時候相似!
南回逐漸不得人心,畢竟漢人難信他教,各地的漢人相互串聯。通商通文,南回大將軍漢大大發動兵變。直到今天,大陸還是分裂的局面。要知中華大陸可有重整河山的機會,請聽下回,不,大陸沒有下回!
謝邀 從一開始就沒有海外文明來滲入中華文明的話個人認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會繼續延續很長時間,直到所有人民思想解放,徹底進入民主制度。 從歷史的規律來看,任何一個有很長時間歷史的國家都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然後再過度到現代的社會。但是我們中國的過度實在是太晚了。從秦朝到最後的清朝,每代都能夠看到皇帝與宰相之間的權利的明爭暗鬥,直到明朝徹底廢除宰相,皇帝的權利達到頂峰,這嚴重延緩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過度,而後來的過度也是西方用大炮催化了整個過度過程。 另一方面,古代的人民的思想很奴性,只要不是壓迫到根本忍受不了的時候,人民還是不會去搞事情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安穩的度過一生可能是那個時候的人民的非常大的願望。西方的皇帝沒有成功削弱大臣的權利,所以才會有光榮革命,才會有君主立憲制,但是中國不一樣,皇帝的權利是絕對的,沒有人能與其抗衡,除非有重大事件讓所有人民群情激憤勢要讓天子倒下,然後去立新君主,所以,如果沒有西方文明,中國的光榮革命的產生是可能的,但也是偶然的,是需要各種因素綜合在一個時間點上才會有的。 最後結論,沒有西方文明的話,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進程會相當緩慢,但也會遵循歷史規律的。
我有一個十分不成熟的想法
從其他答案裡面得到一些啟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是不是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毀滅??www.zhihu.com在公元前5世紀與孔子同時代的希臘思想家重視的是人與物的關係,所以古希臘成就最突出的是自然科學的領域,然後以自然科學帶動思想領域(辯證法等),再以思想領域帶動政治制度的變革,最終達到資本主義而孔子等先秦思想家思考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直接帶動政治領域的發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同等科學技術水平下的巔峰,政治帶動經濟,自然科學同樣會由於政治的發展需求而得到發展,相當於上層建築帶動基礎,所以我感到中國文明的進步更多是從人起源的而不是物質(我覺得如果任由中國發展不干預,等到中國技術水平等同於現代,政治制度早就不知道超越現代幾個層級了)
我覺得推動中國發展的主要是穩定統治需求與統治能力之間的矛盾,先是人口變多導致穩定統治需求的食物量變大,於是推動發展自然科學來生產更多食物(天文曆法,數學),導致物質基礎變得更加龐大,龐大的物質基礎可以支撐國家做更多的大型工程以追求更加穩定的統治(工程學,物理,化學),但是物質基礎的變革又會導致上層建築的革新,以此類推,只要安穩統治需求得不到滿足,中國的發展就不會停滯,只會緩慢。(由於儒家的思想,政府是不會主動控制人口增長,因此統治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社會的進一步變革不知道會是什麼樣,但絕對不會是資本主義,因為資本家是威脅統治者的,應該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但是我們是永遠看不到了。中國社會制度的一次又一次變革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使社會變得更加安定,而歐美社會制度的變革根本目的是使物質變得更加豐富,民主制度應該是不大可能的,但是統治者(說的是皇帝而非官僚政治家)除了安定統治之外的第二追求就是人民生活富足(這個歷史上有很多可以論證)
現在各個國家主要發展的地方都是自己的GDP,代表著生產力,正符合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但我覺得這句話對古代中國不適用,因為從秦始皇開始,就根本不考慮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強行中央集權,成本極高,所以我認為中國應該是上層建築佔據發展的主導地位,生產力是重要因素,可以影響上層建築
到了近代,統治需求遠遠大於統治能力,結果要麼文明迅速發展,要麼文明崩潰,被其他文明取代。現在的中國與其他國家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及其注重對國家的控制能力,哪怕走的是中國(zī)特色(běn)社會主義道路,在以前人均GDP非常低的情況下依舊能夠保證超級的治安,這是其他發展中(除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的
西方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我還是沒有想明白。。。
根據這樣的思想,印度也應該會出現一種與中世紀之前的西方和中國完全不一樣的社會制度,但是不是很清楚,希望大佬指正
小ps: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似乎也是完全不注重總體生產力的發展,對國家的控制能力也是max,但是怎麼看怎麼不對。。。。
一種新的思考方向,不成熟,無依據,僅供思考謝謝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分割線-----------------------------
-個人觀點(不切題可不看,有主觀色彩)-
中國古代制度中皇帝和官僚政治家應該是不一樣的,官僚政治家會為自己謀求私利,但是皇帝比較少(也沒啥可追求的了,歷代皇帝都明白不可能長生),一位「大公無私」的統治者才能夠駕馭大型官僚系統,形成權利平衡,在其中作為「監督者」的角色,而西方以人民作為監督者,各有各的好處吧,畢竟多數皇帝一生幾乎就只做監督和平衡權利一件事情,是專業的「監督者」,但是萬一攤上一個爛皇帝。。。。。現在的領導人還是比較「大公無私」的,沒有一味追求自己的私利,所以目前中國龐大的官僚系統運轉正常,民國四大家族作為統治者的時候。。。自行感受。我認為民主其實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專制的制度足夠完善,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應該是目前最完善的了,但是距離現今的民主制度,精妙層度差的不是一個層級]
大清估計還沒亡,繼續王朝的更迭,然後當資萌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重新面相世界,emmmmm還是得進行資本主義的變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