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債市近期(2018 年初至今)接連出現違約的現象?反映了哪些問題?債市未來的發展是如何的?

中國債市接連出現違約

中國債市接連出現違約。據中國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中國已發生21起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其中10起發生在4月17日至5月21日的短短30多天時間內;另一方面,新增違約發行人已到達6家,該數字已與去年全年新增違約發行人數持平。

近年來,隨著中國公募債市「零違約」紀錄被打破,疊加企業自身問題與官方去產能、去槓桿、強化金融監管的行動,中國債市屢次暴露風險。


瀉藥。。。債市違約潮的出現是必然的,是國內債券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很多企業失去競爭力後不思自救,反而利用自身特性低價舉債度日,佔用資源。評級機構形同虛設,投資者盲目相信背書。此次違約潮出現是去槓桿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必然結果。如果債券市場能對之前的錯誤有所反思,則債券市場發展可期,原因在於企業的合法融資途徑非常有限,在去槓桿的背景下債券和銀行貸款將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基本方式,投資者也需要穩定的投資對象。如果不能改進(尤其是評級和定價),這樣的違約還會持續出現


這一次中國終於和世界接軌了。

過去央媽放水,地方政府背書,把防止企業違約當成維持穩定的工作,怎麼可能會違約?

結果地方政府背書了一堆落後產能,資金全流進了這些「安全」企業,搞技術的企業借不到錢還研究個毛線,貿易戰打起來藥丸的自然是地方政府辛辛苦苦維持「穩定」的大青果。

利率本質是資金借貸的價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打破政府對市場價格的管制了。

所以現在的違約多嗎?一點也不多。那為什麼感覺很多?因為過去違約太少了。

期待中國債券市場債務違約常態化和制度化,讓利率真正成為反映市場風險和資源配置的信號。

(順帶吐槽一句,年初看英文文獻,JF和JFE的文獻把信用評級制度批評了個狗血臨頭,但是沒有一篇提到地方政府對債券評級的影響。)


去年以來金融去杠杠,IPO、定增等接連受限,非標被堵、債券難發,融資環境明顯收緊,上市公司尤為明顯首當其衝, 且民企受影響的更多。同時,從爆發的違約情況來看,貸款逾期也會同時出現,並且,企業靠借新還舊的方式明顯在今年已經行不通了,從而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現象。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指出,在去杠杠背景下,清理影子銀行、避免大水漫灌是必然的選擇,融資環境難松,也就意味著違約潮只是開始。也有業內人士估算,今年預計有400億到500億元左右的債券將會違約,而目前已暴露的違約債餘額才100多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下半年還會出現更多的債券違約現象。


1.不兜底,降低未來風險

2.流動性收緊,過去舉債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3.去槓桿化過程必經之路

4.走向成熟資本市場,肯定會有違約,很正常


謝邀,未來債市違約被曝光的現象應該會愈來愈多。

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瀉藥~大的宏觀環境,去槓桿,緊信貸,錢少了,債務續不上去依然會違約。一旦一個違約了,投資人和銀行會更小心,不敢投資和放貸於是違約越來越多。沒有幾個企業是可以在銀行抽貸的時候獨善其身的


正常,西方財經媒體N年前就預警過。現在出現了而已。沒什麼好說的,自作自受。


「……用負債化解負債,用槓桿降低槓桿。具體操作聽口令:一、用居民部門還沒有失去(但從你簽下購房合同的那一刻起立即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來為產業部門和管理部門失去的十年買單,於是我們看到了移向居民部門的房貸和消費貸;二、以及居民部門搬出自己祖孫八代積蓄的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精衛填海似的吹進這梗阻的胸腔,吸出過剩和低效,於是我們看到了居民部門儲蓄的下降。」

……

「潮水退去才發現不是掙錢還債,而是借錢還債。相比之下,房地產還能靠通貨膨脹消腫,而其它賣不出去的產能,甚至根本沒有投入過產出的負債,「爆」是唯一的解脫!」

——摘自《從房價飆漲聊起——失去的十年》


以往的借舊還新模式被急剎車後,部分企業被甩出去了!


信貸收縮,經濟進入去杠杠化階段,債務違約增加。教材上的標準說辭,樓主還想問的是教材上不是還有一句資產價格下降么?這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個書獃子


這就是你們信任的結果


謝邀,真不知道為啥邀請我,不懂呀。不過我一向是個憤青,尤其是開始買基金以後。所以對於他們不管什麼事,我都只有一句去你媽的一群喪盡天良的吸血鬼!


在中國沒有壞事,都是正面正能量


推薦閱讀:

TAG:國債 | 債券 | 金融 | 債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