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醫學博士四年 5 篇 10 影響因子以上的 SCI?
感覺課題選好,論文讀好以後,數據的好壞就是運氣了,難到運氣能好到這樣,每個實驗數據都領先全球?
瞥了眼幾個答案我都驚呆了,四年5篇10+居然已經「不稀奇」了?
掛名的就算了,如果都是一作,醫學博士4、5年搞出5篇10分一作,無論在哪個學校(包括哈佛醫學院)已經牛到爆炸了好嗎?拿獎拿到手軟了好嗎?有人說什麼材料簡單點、腫瘤、神經簡單點。好啊,就不要求ACS nano、JNCI、Neuron這些真正過10的了,Cancer Research還不到10分,來5篇?或者總是被吐槽的Nature Communication來5篇?隨便哪個搞過生命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5篇10分比發1篇20分子刊更累人、更難吧?
博後的話還算是合理範圍,如果是一個小破研究生,能有多少資源給你揮霍?又有幾個醫學類的博士是玩蛋白結構那一類基礎到不能再基礎的東西的?
回過頭來答這個題:因為這是天選之人,不是靠學習、規劃就能複製的。
以下是2016-2017年IF≥10的生物+醫學類期刊
這其中,只要發一篇文章,可以保證中國,甚至世界任何一家大學phd畢業。有的組變態不說,可能要求很高,但四年也甭想畢業。
至少我在我院未看過有能發五篇的博士,有一位師兄發了三篇IF&>10的,最高是gut,16.7分。這已經是頂天的成就了,而且他也是在德國癌症中心讀的phd,那篇gut也是他帶領數個統計學人才,利用九萬多個歐洲胰腺癌數據才完成的。
努力、能力、運氣缺一不可。
說不難的,心裡沒有愧疚么?
遇上這種案例,羨慕嫉妒恨一下就可以,但千萬別以為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做得到...
我外出開會時遇到的某高校某學院一個年輕女老師,才30出頭,已經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餘篇(影響因子都不算低,至少不是plos one這樣的水刊),且正在以年均15-20篇的速度增長,50餘篇是什麼概念,我作為一個教授博導,每年的通訊作者SCI論文數量只有5篇左右(年景不好時才3-4篇),50餘篇論文是我近10年的工作量
我有點疑惑,這位年輕老師得有多刻苦
其同事告訴我,這是院長最喜歡的一個學生,畢業留校任教,院長要培養作為接班人的,所以,院長對其帶領的團隊(大約4-5名教師,5-6名博後,碩博士不下20人)下了命令,無論是誰,發表論文必須給該年輕女老師掛通訊作者,至少是共同通訊作者
該女老師,已經是拿獎拿到手軟,拿基金拿到手酸
能力+運氣
施一公的學生萬同學4年發了6篇Science,2篇Cell。
女博士生萬蕊雪四年間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6篇文章 - 學人動向 - 科技動向 - 美國華裔教授專家網 ScholarsUpdate.com?scholarsupdate.hi2net.com能力:能進入施一公的實驗室本身就是能力的體現,施一公的實驗室那麼多人也不是人人都一手 cns, 她能脫穎而出,肯定十分優秀。我就有一位十分優秀的舊相識,放棄了美國名校去了施一公的實驗室,最後也沒什麼收穫,幹了4年拿了碩士畢業了。
運氣:做過科研的人都知道一個課題成功的幾率很難說,萬同學這麼多項目都進展順利,肯定也有運氣成分。另外,能進入施一公的實驗室也跟運氣有關係,每年優秀的學生那麼多,稍微走錯一步,就可能進不了這個實驗室。雖然優秀的人在哪都優秀,但失去了施一公實驗室的平台和結構生物學高產的背景,這麼多文章很難複製。比如說她進入絕大多數諾獎獲得者的實驗室都極難在4年內發這麼多好文章。
在美國做新葯臨床研究的組這個水平並不讓人吃驚。特別是做腫瘤研究的, 病人存活期短積累數據快(阿彌陀佛), 全世界都盯著。非常好發文章。
如果是美國本土的MDPHD項目學生老闆願意栽培,這麼噴文章比較常見。 特別是MD地位高,可以一邊噴轉化,一邊噴生存,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jco, lancet onco可以同時甩出來。其他的磚工就只能看運氣了。
比方說我隨便找了一個MSKCC的組
Antonescu CR, Tschernyavsky SJ, Decuseara R, Leung DH, Woodruff JM, Brennan MF, Bridge JA, Neff JR, Goldblum JR, Ladanyi M. Prognostic Impact of P53 Status, TLS-CHOP Fusion Transcript Structure, and Histological Grade in Myxoid Liposarcoma: A Molecular and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82 Cases. Clin Cancer Res 2001; 7:3977-87.
Antonescu CR, Sommer G, Sarran L, Tschernyavsky SJ, Riedel E, Woodruff JM, Robson M, Maki R, Brennan MF, Ladanyi M, DeMatteo RP, Besmer P. Association of KIT Exon 9 Mutations with Nongastric Primary Sit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KIT Mutation Analysis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120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lin Cancer Res. 2003; 9: 3329-3337.
Antonescu CR, Viale A, Sarran L, Tschernyavsky SJ, Gonen M, Segal NH, Maki RG, Socci ND, DeMatteo RP, Besmer P. Gene expression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s distinguished by KIT genotype and anatomic site. Clin Cancer Res 2004; 10:3282-90.
Antonescu CR, Besmer P, Guo T, Arkun K, Hom G, Koryotowski B, Leversha MA, Jeffrey PD, Desantis D, Singer S, Brennan MF, Maki RG, DeMatteo RP. Acquired resistance to imatinib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ccurs through secondary gene mutation. Clin Cancer Res. 2005; 11:4182-90.
Antonescu CR, Nafa K, Segal NH, Dal Cin P, Ladanyi M. EWS-CREB1: A Recurrent Variant Fusion in Clear Cell Sarcoma-Association with Gastrointestinal Location and Absence of Melanocytic Differentiation. Clin Cancer Res 2006; 12: 5356-62.
Cristina R. Antonescu是MSKCC的病理醫生。
當然當年CCR分數沒有這麼高,不過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平台很重要。
再隨便翻樂一個
Bakhoum SF*, Ngo B*, Laughney AM, Cavallo JA, Murphy CJ, Ly P, Shah P, Sriram RK, Watkins TBK, Taunk NK, Duran M, Pauli C, Shaw C, Chadalavada K, Rajasekhar VK, Genovese G, Venkatesan S, BirkBak NJ, McGranahan N, Lundquist M, Laplant Q, Healy JH, Elemento O, Chung CH, Lee NY, Imielenski M, Nanjangud G, Pe』er D, Cleveland D, Powell SN, Lammerding J, Swanton C, Cantley LC (2018)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drives metastasis through a cytosolic DNA response. Nature: 553, 467-472.
Bakhoum SF (corresponding author), Kabeche L, Wood MD, Laucius CD, Qu D, Laughney AM, Louie RJ, Phillips J, Chan DA, Petritsch C, Zaki BI, Murnane JP, Compton DA (2015) Numerical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mediates susceptibility to radiation treat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5990.
Bakhoum SF* (corresponding author), Kabeche L*, Murnane JP, Zaki BI, Compton DA (2014) DNA damage response during mitosis induces whole chromosome missegregation. Cancer Discovery: 4, 1281-1289.
Bakhoum SF (corresponding author), Compton DA (2012)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and cancer: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2, 1138-1143.
Bakhoum SF (corresponding author), Danilova OV, Kaur P, Levy NB, Compton DA (2011)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substantiates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7, 7704-7711.
Samuel F. Bakhoum是MD PHD
MSKCC是全世界做癌症的NO.1, 病人樣本量大,新葯多,紐約生活成本高所以每個組人數都很少,很容易出這種奇人。
非一作就不討論了,沒意義。
跟平台有很大關係吧。
在國家肝癌研究中心,我師兄剛轉博,手裡有一篇9分的綜述,一篇Hepatology(15分左右),現在手裡有一篇馬上要投。
在我們實驗室主任把關5分以下的文章不允許發。如果發在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已除名)、Medcine、Plos One上這幾大水刊上估計會被認為是丟人的事情。
不能單純迷信影響因子,做腫瘤,做材料方面的就容易發很高分的,大我兩界的師兄做材料研一發了21分的文章,而一些學科可能最好的雜誌也不超過5分。
一般來說,一篇10分夠你地球上所有院校博士畢業。
兩篇就能進國內頂級醫院科研崗了。
四五篇能進頂級高校了。
你就是進諾獎實驗室,也未必能發四五篇。
哪怕你是腫瘤類。
反正我是沒見過。
除非你的關係硬到一定程度,能讓整個團隊的成果全給你掛一作/通訊。
有這種本事的博士,誰TM做科研啊。
當然,你要說不是一作,那就算了。
說個笑話。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我院有位博士,做了篇史詩級課題,投了JDR。
各種修,各種改,各種問題,搞了一年多,依舊遙遙無期。
心態崩潰,花幾個月重做了個東西,水了篇oncot準備畢業。
結果最後關頭,JDR突然接收。
這位博士趕緊改用JDR去申請學位,被某領導語重心長地教育了一頓:同學啊,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你有兩篇文章,肯定挑高分的去申請學位啊。
我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想知道這個可以4年發5篇IF 10+ 的博士是誰 哪個團隊的 研究方向是啥 發了哪5篇的嗎?
(求題主解答!!)
就算一個team4年5篇10+也夠屌了
放哪個醫院裡都是明星團隊了…
發文章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課題具有前瞻性和可挖掘性。就好比中東那塊地方,挖幾鏟子就冒油。
地利:個人奮鬥,再厲害的課題,也得人來做,來整理。
人和:課題組的人脈讓這個厲害的結果發表在厲害的雜誌上。
這個和老闆關係極大呀。
見過幾種情況:
1、有個學術很牛的青年教師,他還沒入學的直博生,一年時間,確切說一個暑假,發了四篇影響因子7左右的中科院一區文章。為啥呢?據聞是這個學生很優秀,老師為了留住他,直接給他的論文。
2、某些課題組成員的論文產量極高,仔細看發的文章,原來是只要是課題組發的論文,所有人都署名,排列組合式的署名,四年有十幾二十幾篇文章很正常吧?
3、還有一些,emmm。。。。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反正就是很多,可能真是天賦異稟吧。比如下面這個:
讀了四年博,在一年一次的會議上做了15次報告,真的強人
我的體會,首先中國的科研急功近利,水分很大,造假的人不少,我身邊都有。我的導師在亞專業也算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我是大弟子,也發了文章拿了基金。但是發表的文章都是一路坎坷,畢竟轉業相對小眾,雜誌不多。如果是腫瘤和神經科學就好很多。總的來說,第一取決於亞專業方向是否有好的較多的雜誌,第二老板的方向和實力如何,第三就是你得努力程度。關注蒙面俠醫,解讀醫學前沿。
希望我五年以後可以有一篇10+,是的,我可以!!!
哎,推薦你讀一下資水東流的「技術大停滯」,你會明白的.......
施一公,萬蕊雪了解一下?
1,平台要好,導師是大牛級別,手裡科研資金非常充足,幾十萬花起來眼睛都不眨~
2,導師手下博士生碩士生非常多,有好團隊,有一堆人幫你做實驗補充實驗數據,有的課題組甚至會聘請外來研究員專門做實驗,博士只需要查閱文獻,思考問題,發散自己的科研思維即可,有任何新的idea,吩咐給下面的實驗員去驗證~
3,你所在的研究所,在國際的名氣非常大~你的導師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4,有非常好的課題,緊跟國際大熱門~
我師兄讀博三年發了一篇13分的文章,他花一年補充數據,半年寫文章,從投稿到接收見刊又花了近一年,你以為高分文章都是大白菜~樓主說的這種博士,我只在施一公教授的學生里見過類似的,你可以去查一下施一公教授是何許人也,有多麼牛逼!一晚上寫出一篇nature的國際超級頂尖大牛!!
兄dei我替你把心裡話說出來:這逼這麼多大文章肯定開了造假外掛了,大家懟他。。。。
華科有個叫創新研究院的學院,各個學院可以掛靠到那裡招博士,要求兩篇a區一作才能畢業(生物醫學領域a區if&>7吧差不多),所以生科院的延期博士滿街跑。
「四年5篇10影響因子以上的sci」,如果確有其事,而且每篇都是第一作者或第一共同作者,網上應該會大肆報道吧。於是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只出現施一公團隊的女博士生三年五篇一作Science。仔細看了這些文章,發現其實這5篇Science是他們整個團隊的成果,其中某個男博士也都是共同一作。施一公本人也說,正是他團隊這3個訓練有素、非常優秀的科學家,才使團隊能領先做出了這一成果,他甚至說「換另外3個人,絕對不會有今天」。
所以我想說,如果真有四年5篇10影響因子以上sci這樣的牛人,那麼他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他所在課題組的整體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還是要理清楚,他的5篇文章是不是都是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作者,純粹的掛名以示感謝也是有的。
其次,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是天生的適合於搞科研,而且這樣的人,每一屆都會出現,獨特的選題和視角,會讓編輯部刮目相看。如果真的是一個人完全做出來的研究,我猜測,這個優秀的博士生很有可能選擇了一個非常寬泛、相對前沿的選題,並且將其分開,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進行梳理、撰寫、投稿。我這樣猜測的主要是基於,我在讀書期間也是這樣做的,出成果的速度非常快,而且遊刃有餘。
再而之,他的平台一定很好,就像施一公的團隊很容易就可以發表一篇science,而換一個學校,可能10年都發不出來,借力打力,平台良好的氛圍、前言的視角、容錯的耐心都是至關重要的。
謝謝。
計算加實驗,專職科研,四年二十篇都輕輕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