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父母賣力表演,卻是孩子的童年噩夢

家長群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家長和老師,緣何這般相互折磨?

作者:林深 山谷

美編:黃山

好端端的家長群,成了血雨腥風的宮斗現場。

幾日前,一位家長因開法拉利跑車送孩子上學被指炫富,該家長回懟,卻被踢出群。

10月11日,網曝江西某學校的幾名家長,因未批改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你這樣將來你的孩子和你一樣可悲!」

10月12日,河南滎陽的周先生在填孩子拿回家的調查問卷時,沒有按照學校老師給的答案照抄,並且寫了自己的想法,結果被老師踢出了班級微信群……

一篇名為《開學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長群》熱文道出了家長群中的日常生態:「好好的家長群……變成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戲精群......」

通訊方式在進步,家校聯繫的渠道也在更替。從過去的家訪到現在的微信群,家校溝通固然越來越方便了,但這種微信家長群帶來的巨量信息、複雜關係成了不少家長和老師的心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媒體為老師家長們建言獻策,要「精簡聊天內容」、要「明確群規」、要「限定聊天內容」……說白了,就是讓家長和老師努力適應新的溝通方式。但家長群的問題,並不只是溝通方式的問題。

家長群,想說愛你不容易

家長群里,老師和家長之間形成了一種彆扭的關係。

自從進了家長群,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教」。安安上剛小學二年級,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和朗誦的作業需要家長給孩子錄上小視頻發到群里。每到晚上,安安的媽媽就成了攝影師加導演,一次沒做好,就還要錄第二次,小孩子做不好,就要「NG」多幾次,有時還得自己親自輔導一番。安安媽媽調侃道,我這個攝影師,專拍女兒「頭懸樑錐刺股」。

但是另一邊,老師卻成了「保姆」。有了家長群,和課業相關的溝通多了,那些本不屬於老師管轄範圍的事情也來了。來自深圳K中學的數學老師秦天說,在群里,經常有家長「通知」老師代其傳話給孩子。比如讓老師告知孩子中午留堂把作業寫了,比如讓老師提醒孩子加衣服。在深圳N城小學當班主任的小林老師也有同感,「家長事兒巨多,投訴的、吃喝拉撒的,事無巨細都在群里@我,我是老師,又不是他們的保姆,我們的苦累豈是他們所知道的?」

圖片來源:都市熱報

現在的學校都愛搞素質教育,學校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群里的家長們也隨之熱鬧了起來。小雅媽媽是家委會的一員,平時學校有活動,她都要在群里上傳下達、組織討論。最近,小雅班上想要搞「圖書漂流」活動,班主任竄掇著家委會來組織,小雅媽媽被選為負責人,在群里徵求意見。一開始還好,家長們積極響應,紛紛倡議,但臨到要買書了,又沒人配合執行。為了這事,小雅媽媽催這個,請那個,手機天天滴滴響,她很苦惱,覺得其他家長挑軟柿子捏。

老師們也沒省心。每次搞活動,老師就要在教學工作之外和家委會打交道。不過這廂商量得熱鬧,那些對孩子的事情不聞不問的家長卻不會配合。秦天說:「有活動,家長不配合就沒法順利搞起來,有的家長在群里從來不說話,有事情的時候@他,他也沒有反應。」多位受訪的老師都表示,這類「空氣家長」都曾影響過他們負責的學校活動甚至日常教學的進度。

除了這些,更影響家長心情的,是群里的各種「較量」。群里發來最近的一次數學月考的成績表,安安99分,這讓安安媽媽不由得焦慮起來——對照全班成績表,其他同學幾乎都是100分。在家長群里,這種焦慮感幾乎無時不在:當有孩子率先完成的作業上傳到了群里,當有家長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孩子報了幾門課外班、讀了幾本書,安安的媽媽都會感到一股緊迫感。

但家長心累,老師心更累。老師們不僅要付出更多情感勞動,還需要承擔更大的情緒壓力。秦天坦言,有的家長想問題的角度很奇怪,「我們批評了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有的家長不明是非,只顧著心疼孩子,反倒責怪老師故意刁難自家孩子,就跑到群里來鬧。」這還不止,「有的班家長風氣不好,會背地裡建一個沒有老師的群搞事情。」當老師四年,秦天花了大量的精力做群內的輿論控制,「這是一門學問。你不管,就一定會有家長鬧。」

圖片來源:嗶哩嗶哩

家長和老師之間,就連「感謝」也會有尷尬。每當家長群里有活動照片、某些通知發來,群里就會出現一派聲勢浩大的「未讀消息99+」謝師現場。在老師看來,家長感謝的心意是好,但動輒上百條的無用信息卻覆蓋了重要通知。而一些家長也感到為難:「你完全不吭聲,怕被說不合群、不配合老師,但發言太多,又怕別人覺得你在拍老師馬屁。」

家長群讓家長十分焦慮,讓老師成倍心累,他們都恨透了這個聒噪的、氛圍詭異的虛擬空間。但是為什麼,他們又不得不攥著手機,整天對著這微信群唉聲嘆氣、遣詞造句?

家長群,一場你情我願的共謀

正是因為有家長群,老師的業績壓力和家長的育兒焦慮有了切實的出口。

家長群,已經是老師們完成教學業績的重要一環。上次開會,因為學校在全區教學質量評估中表現不好,老師們挨了批評。小林老師聽年級主任說,這意味著今年本校學生進入私立優秀初中的難度大大增加,問題很嚴重,校長很生氣,要求各級任課老師引起重視,狠抓教學。為了提高學生成績,達成指標,小林老師必須調動家長的力量——按照經驗,再好的教學計劃,只有家長在課外的監督工作做好了,才能快速起效。

小林老師第一件事,就是到家長群里燒一把火。她在家長微信群連發三條:今日作業未交名單、上課說話名單、表現優異名單。「小孩子沒心沒肺,獎懲不起作用,就要進一步激起他們父母的進取心和羞恥心」。

像小林這樣的老師不在少數。大部分情況下,建家長群、在群里廣發消息雖然不是學校的硬性要求,但是「學校的要求就在那裡,他不管你用什麼手段,但是你必須達到。」

教育考核以成績為導向,教學工作也圍繞著成績指標化。學校像是一個大公司一樣,用排名競爭、績效考核的方式壓著老師提高分數、提高排名、提高升學率。家長群能保證家長更迅速地配合教學任務的完成,這是老師必須要動用的武器。

但建立家長群並非老師們的一廂情願,更多的是家長的需要。因為一個孩子的成績,不過是老師業務量的50分之一,而對於父母,尤其是中產家庭來說,升學意味著孩子的出路,也意味著家庭的未來,實在茲事體大,容不得任何差池。當一個家庭的前景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確定的,管好眼前的孩子就是家長們所能做的、唯一的努力。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控制感是緩解焦慮、稀釋恐懼的良藥,而家長群恰恰為父母管控孩子提供了便利。微信群里的消息,是家長延伸在學校里的火眼金睛、是他們催逼孩子學習的左膀右臂、是檢驗所有金錢和時間投入的試金石。一般來說,家長在教育上的投資越是高,對家長群的消息就越是在意、對孩子各方面學習表現的評估要求就越是細緻。「我花兩小時看著他寫的作業都對了沒有?周末300塊一節的英語班效果咋樣?這些事情老師不時時跟我彙報,我怎麼知道我做的這一切有沒有回報?」安安媽媽這樣表示。這些消息,都是他們採取下一步策略的前提基礎。

家長們看似厭惡競爭,其實也喜愛競爭。而微信群不僅讓家長監控自己的孩子,還能讓他們了解別人的孩子。比如,在群消息里,他們可以看到任何一位同學在班上的成績,也可以推測某位同學參加課外班以後有沒有效果,以便「不恥下問」。家長們不僅要埋頭苦幹,還要知己知彼,否則,怎麼幫孩子在殘酷的升學競爭中百戰不殆?

所以家長群,與其說是老師和家長的相互折磨,不是說是家校之間的一場共謀。在把孩子送入重點中學這件事情上,家長和老師成了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升學的壓力不斷轉化成老師的業績指標和家長的成績焦慮,最後反映在家長群你來我往的一條條消息中。

於是,家長群里沒有關愛,只有指標;沒有孩子,只有產品;沒有教育,只有控制。畢竟,控制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明確的,而教育是耗時的、充滿風險的。競爭激烈的教育場域,沒有人付得起「教育」的代價。

家長群幫我們養出了什麼樣的孩子?

殘酷的教育競爭,畸形的家校關係,孩子被圍困在密不透風的網裡。

安安出生於2010年,她實在想像不出沒有家長群的生活是什麼模樣,她早就習慣了這一切。

安安每天放學回家,安安的媽媽負責幫她打開書包,對著家長群里的一條條作業給安安念一遍,然後把要用到的書和作業本拿出來,按照先後順序放好,督促她完成。有時候,安安還會理直氣壯地質問媽媽,「你昨天教我做的那道數學題,錯啦!老師說我題目都沒讀懂,你笨死了!」恨不得媽媽才是那個應該坐在教室里的人。

寫作業,本來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現在變成了家長的職責。一位教齡20年的老教師表示,在家長群里發布當天的作業任務,本來是為了讓家長知情,方便督促孩子完成。但總有家長把這當成自己的任務,而孩子則依賴家長來通知他們寫什麼作業,結果許多孩子產生了「我是為爸爸媽媽學習」的心態,非常不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圖片來源:雪花新聞

此外,不止作業容易由家長包辦,生活也可以包辦。有了家長群,孩子在學校里的方方面面都逃不過家長的手掌心。有一次,安安被同桌小藍抓破了手,安安媽媽知道了,立馬在微信群里@班主任@小藍的媽媽,一場孩子之間的小鬧劇立馬轉換成了兩個成人間的撕扯。而對於安安來說,因為有了媽媽和家長群,自己從來不用想辦法解決和同學的人際問題。

甚至,孩子連選擇朋友的自主權都面臨被剝奪。在微信群里,安安的「朋友們」也都在媽媽的關注範圍之中。她會仔細在排名表上尋找那些熟悉的、安安時常提到的名字,暗暗和女兒的表現作比較,事後會和安安叨叨:「小藍最近成績下滑得厲害,連平均分都沒考到,上課少跟他講話」;「你上次提到的小A和小B都是差生,別天天跟他們混在一起」;「以後多跟毛毛這樣的孩子玩,他這次考了第三名,好好看看人家是怎麼學習的。」

微信群放大了家長們的控制欲。在家長群之網的籠罩下,孩子的成長方式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成長軌跡是一條被規劃好的、標準的直線,容不絲毫偏差,家長與老師將萬事具備,而提高成績就成了唯一需要孩子用力的事情。

圖片來源:網路

可與之相對的是,他們被剝奪了課本知識之外的一切成長,他們沒有機會經歷和同學爭執後的互不理睬到重歸於好,不必經歷考不好偷藏試卷的擔驚受怕,也不被允許與「損友」相交,甚至,他們沒有獨立規劃學習的空間。家長群是家長和老師共砌的一堵牆,它替孩子擋掉了所有的困難,也阻斷了所有通向獨立、自主、創造與友愛的摸索。

因為買賣,所以殘酷

家長群里的風雲詭譎,是家校關係的商品化使然。家長和學校都把師生關係當做商品服務關係,老師作為學校僱傭、家長消費的服務提供者,稍有不足就會導致關係緊張。向上流動的通道緊縮,教育競爭愈演愈烈,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家長不敢懈怠,利用家長群之便利,向學生和老師雙向施壓。

更深層次的,是教育的功利化、粗暴化、簡單化。當簡單的分數和獲獎掩蓋了學生的品行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性,當考取什麼層次的學校替代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的立德樹人,家長群就難免淪為殘酷的社會競爭的分賽場。

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孩子。微信家長群成功地將家長和學校的焦慮轉化成了對孩子作業效率、業餘興趣、時間規劃的全方位嚴格要求,孩子的成長之路不再允許磕磕絆絆,他們被迫變得跟家長、老師一樣患得患失,幼弱的肩扛起沉重的裝備包,早早踏入了功利的爭鬥戰場。

我們可以期待的,首先是重新反思家校關係。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固然重要,但是與其功利化地用冷冰冰的微信進行課業、成績等內容的傳遞,不如將「家長教育」提上日程,讓微信群成為「家長教育」的助手。讓家長了解什麼是教育,了解什麼是教學工作,家校達成了對孩子教育問題的共識,才能從根本上尋求合作之道。

而更根本的是,只有讓老師和家長都開始反思教育功利化之害,讓整個社會認識到指標化、市場化的考核思維是如何攪亂了本該清凈的校園,才有可能聚集更多的力量來嘗試教育新的可能性,這樣,或許才能給整個「利欲熏心」的教育體制一股自下而上的清流,否則何談解放下一代?

本文及封面圖首發於一顆土逗,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TAG:童年 | 噩夢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