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娃互掐,吵架不停,父母到底該怎麼調和二胎矛盾?

哥哥,你幹嘛拿我的東西!

那是我的!

不,明明是我的!哼!(狠狠拍了一下哥哥)

你這個壞弟弟!(狠狠又拍回弟弟,把玩具搶走,跑走)

哇!!!!!!嗚嗚嗚嗚嗚嗚嗚!(雷鳴大哭)

……

我之前經常跟朋友們形容我家兩個孩子最開始吵架的情景。兩個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劍拔弩張,只會氣鼓鼓地鬧脾氣。如果看到我在的話,兩個孩子就會跑過來找我要抱抱,一邊告訴我:

媽媽,哥哥拿了我的玩具,弟弟都沒有了,弟弟什麼都沒有了……

媽媽,哼,弟弟拍我,他打人,他不可以打人!

這邊弟弟委屈大哭,那邊哥哥也氣得跺腳。孩子們這樣互不相讓的場景,我時不時地會遇到,孩子們總會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突然起了爭執並且僵持不下,最後爆發戰役。

記得之前,2歲多的Joshua很喜歡追著剛學會爬的弟弟來騎,導致Eric有段時間,看到遠遠向他跑過來的哥哥,就開始快速爬到角落裡並且大喊著希望我可以看到並且「解救」他……

但是,雖然吵架的當下,彷彿天都要踏下來一樣。但是等吵完架,打開心結之後,孩子們又好像沒事發生過一樣。像我家哥哥弟弟兩人,又會嘗試擁抱,互相交換玩具。

哥哥會向弟弟張開手臂,告訴他,「對不起我剛不應該打你」。

而弟弟也會抱著哥哥說,「哥哥,你如果拿了我玩具,我會傷心的,但你可以跟我說,我會借給你的」。

為了幫助這兩個孩子搭建好好溝通橋樑,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嘗試和他們一起相處、引導他們學會和對方相處;在衝突的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引導他們面對,直到兩個孩子都平靜了心情,修補了關係。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他們能感知到的是:「沒有不吵架的關係,但相愛的人總是會一起想辦法去解決,這也是愛的力量」。

所以呀,關於怎麼面對和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有幾點也是我一直堅持的想法,裡面也折射了我自己的處事原則,所以今天想叨叨一下,希望可以讓大家在面對手足棘手的吵架問題的時候,可以更加從容有方。

01 不到必要的時刻,不需要提前介入

首先,當孩子們發生爭吵的時候,我基本上不會立刻介入。

通常一開始的時候,我會在旁邊等待看看,等待5~8分鐘。等到孩子主動跑來尋求我幫助的時候,我就會介入了。比如每次弟弟處在弱勢的時候,就會很緊張地跑來找我求救。

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之間的吵架根本持續不到8分鐘,他們會從最開始的情緒火山,到討價還價,最後在某一點上欣然同意,就好像突破了所有包袱,又重新締交友誼,這些都是我觀察我家兩孩子們默默在心裡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所以,5~8分鐘的等待時間,是我自己在家裡比較習慣的方式。它不至於太短到孩子們之間不需要處理關係;也不至於太長到萬一出現失控的狀況我們太晚介入會引起更大的傷害。

給孩子機會,讓他可以跟其他孩子相處,這個過程都會形成他處理和特定人的相處經驗。

相比起成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其實手足、同齡孩子之間的關係,會更平等。我們可以從一個孩子這裡聽到毫無保留的真話,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孩子的眼裡看到毫無保留的難過、生氣、受傷和同情,這些都是孩子獨有的那份相處關係。

02 如果要介入,記住自己是橋樑不是法官

我在介入我家兩個孩子的矛盾時,一直都會提醒自己,我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學會處理關係,而不是我要去幫助他們處理關係。

授人以漁,比授人予魚,永遠都是更艱難的。但是如果不持續踏出這一步,孩子就永遠沒有辦法成熟長大面對他們未來各種複雜的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孩子吵架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態度往往影響著關係的轉向。通常,在處理孩子矛盾的時候,我會運用到心理學上的複述法,把內心的想法中立、客觀地描述出來,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搭建孩子之間的橋樑。

比如,我首先會跟孩子複述他們表現出來的情緒:

我看到了你們的不開心。

哥哥拿了你的玩具,你很傷心。

你被弟弟打了,所以你很生氣。

然後會複述孩子們行為:

你們剛在一起玩積木,但是弟弟不小心把積木推倒了。

等到孩子們情緒恢復平靜,也知道剛才發生或的事情後,我會跟孩子們複述我們需要一起去解決問題:

現在你們都很苦惱,我們怎麼解決才好呢?

哥哥,你覺得弟弟要怎麼道歉你才會接受?

弟弟,你覺得哥哥要怎麼做你才不會難過?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擾告訴孩子聽,比如我會說:「那我現在也很困擾,你們都不願意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怎麼幫你們呢?」

這些複述行為,都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我關心他們出現的問題,但是我也同樣期望他們可以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一定是客觀公正的。當孩子們發生糾紛的時候,我不會因為Joshua是哥哥,就認為他應該「無條件地讓著弟弟妹妹」。

比如,當Joshua對Eric生氣的時候,我也會說:「你弟弟打擾你學習,惹你生氣了,他的確吵到你了。我想可能過一會兒,你的心情會平靜一點。」

我們真的不需要強迫孩子立刻講和,可以給孩子冷靜下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體驗各種的感受,無論是愉快還是生氣。

當我們沒給孩子植入一個想法的時候,我們其實植入的是我們看世界、看問題的方式,我們引導的,更是幫助孩子習得這部分的學習能力。

03 當爭吵觸犯底線的時候,必須要作出反應

我家兩個孩子吵架和爭執,我的底線有兩個:一個是人身安全,一個是公共秩序。

在我家裡,吵架可以有和解的空間,但是如果從吵架演變成了打架的攻擊行為,我一定會介入。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講這個:「沒事兒別惹事,有事兒別怕事」 | 也談談打人與被打,大家也可以回顧看看。

另外一個是涉及到公共秩序,比如外出時在車上吵架,很容易會影響到開車人的心情,所以我們家也有不少關於吵架的約法三章。

但有時候,也會碰到突發情況,如果孩子們真的在車內爭吵不斷了,我會先把車開到路邊停下來,告訴孩子:「你們聲音太大了,讓我不能集中注意力開車,這樣會影響到我們幾個人的安全,你們可以先停止爭吵嗎?」然後給予孩子們一些等待的時間,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之前Joshua和Eric試過答應了不吵,但是沒開幾步又繼續吵,那麼我會再次把車開到路邊停下來,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這麼大聲爭吵,那麼為了大家的安全,我們就先哪裡也不去,等到你們停止爭吵了,我們再出發。」

這個時候,在跟孩子堅持規則時,我們的心態一定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跑,我們可以把當下孩子的衝突看成是一次讓他們學習規則的過程,心態也會隨之平靜一些。

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及時趕到的事情,也可以試著先不考慮會不會晚到目的地,而是用我們的堅持,讓孩子們明白吵鬧在車裡是不被允許的,這同樣適用於很多其他相似的場景。

無論是規則和愛,還是界限和自由都不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向,我們跟孩子溝通規則和底線,意義就是在於讓孩子明白合理的界限在哪裡,然後學會把握好這條界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自己是跟哥哥一起長大的,小時候調皮搗蛋,任性自由,保護我的都是那個看起來憨憨厚厚的哥哥。也難免會有吵架鬧脾氣的時候,但我和哥哥的這份情誼,是無論怎麼支取,取不盡的還是我們在童年時期一起玩、一起鬧、一起玩耍、互相陪伴時慢慢存下來的那份珍貴的羈絆。

之前我的導師 Gottman 說過一句話:一段好的關係里,一定有70%的親密,和30%的爭吵。

這裡的親密,便是人與人之間在平時的相處中,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愛的流淌。我們其實要做的,也是好好培養、呵護和保護孩子之間的愛,一起玩、一起互相幫助、不鼓勵任何形式的告狀和打小報告,更不要去在孩子們之間搞競爭和比較。

所以換我當父母了,我也是時不時地,希望可以在兩個孩子之間的情誼賬戶里存上一筆,讓他們感受到相愛的那種美好。

讓孩子們在家裡擁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每個人都能夠形成互補和協作,也是我們可以培養的愛的氣氛。

他們會有衝突、也會有爭執,但是啊,每次都能夠看到他們不斷地認真地去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談判、溝通、接納和調整,這都是孩子之間關係的重要一步。

Joshua明白,只有這個傻萌萌的弟弟啊,會陪著他玩一個晚上的UNO,哥哥設計的任何規則,在Eric的眼中都是很珍貴的指令,樂此不疲;

Eric也明白,只有這個護他至深的哥哥啊,看到他渴望吃餅乾的眼神,會毫不猶豫把自己的餅乾分一半給他。

他們會一起鬧、一起笑、一起開心地過家家,現在也會一起學習、一起做實驗、一起做研究。

我始終想啊,也許年幼的他們現在還體會不到那種慶幸,但是將來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那是父母可以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之一。

對了,上周寫了一篇講STEM教育的文章,有很多朋友私信說想了解更多具體的在家操作的內容,我是建議大家可以先把文章里的資源利用起來,是之前和牛津教授聊STEM教學的時候,她送給我一套教學資料。

設計了超過150種多米諾擺放形狀、圖形等模板,這些圖形都能很好地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和空間構圖能力,大家可以私信我「STEM」獲取。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推薦閱讀:

TAG:二胎 | 社交技巧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