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父母,只能養出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嗎?

最近,朋友Amy去兒子幼兒園參加公開課,看到其他孩子紛紛歡欣的投入到老師的懷抱中,一邊開心的笑,一邊熱情的擁抱別人,非常活躍。

反觀自己的兒子,課堂上他總是那個不愛舉手的小孩,一直坐在角落裡默默聽著,除非老師專門叫他回答問題,否則他永遠是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Amy心中憂慮,害怕兒子會被老師忽略,也害怕內向的兒子交不到朋友。為此,Amy在生活中總是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希望兒子能多交朋友,希望他待人能更熱情。

可是,Amy本身也是一個內向的媽媽:聚會時她也喜歡坐在一旁默默聽,不受人關注時頗怡然自得,若是把她拉到最活躍的人群中心,反而會讓她不自在。

有時候,她寧願一個人看書,也不願意去參加聚會。

為此,Amy的內心也挺苦惱,責怪自己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我孩子性格太內向了,老師你可以幫幫他嗎?」

「孩子性格靦腆不愛說話怎麼辦?」

「我要怎麼讓孩子外向一些?她太文靜了!」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都和Amy一樣有這樣的困惑——自己性格內向,孩子沉默不愛表達。難道性格內向的父母,只能養出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嗎?

什麼是內向和外向?

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內向的概念,他說:

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可以指向內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內部叫內向,指向外部叫外向。

每一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兩個特徵,根據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佔優勢,可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

內向者往往容易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

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於他們對於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之中。

內向者會在他們獨處的時候為自己充電,而外向者則會在社交活動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時候,為自己充電。

經常出現在萬人演講台上的羅永浩,他就曾說過他自己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他不願意參加很多圈子的聚會。

因此,可以看出是否善於表達和內向是沒有關係的。善於表達是一種能力,建立在認知、學習、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很多人不善於表達不是因為內向,是因為表達能力差。

所以,家長們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比較內向,未必不能培養出開朗自信、善於表達的孩子。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呢?下面這4點建議可以幫到你……

想要孩子開朗,父母首先要開朗

孩子的個性,並不來自於爸爸媽媽的「刻意培養」,而是來自於他的生活環境,來自爸爸媽媽日常的影響。

開朗的表現也不一定是特別活潑好動、喜歡說話,而是暢快、豁達、不鑽牛角尖,不陰鬱低沉。大人遇事樂觀、豁達、不抱怨,不封閉自己的內心,孩子就能具備相同的素質。

有些爸爸媽媽在外面給別人的印象是開開心心的,但是一回到家裡,就是各種抱怨,情緒不穩,臉上經常陰雲密布。這樣的父母,是很難培養出開朗的孩子的。

給孩子充分尊重

要想孩子更自信,爸爸媽媽在家裡需要充分尊重孩子,減少拒絕、批評、打擊,並且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這樣,孩子才能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更喜歡自己、相信自己。

很多性格外向的爸爸媽媽,卻沒有培養出自信活潑的孩子,原因就在於「心直口快」的爸爸媽媽,態度輕率,打擊到了孩子。

一家人經常聊天,彼此暢所欲言

一個氣氛沉悶、缺少溝通的家庭,也很難培養出開朗自信、善於表達的孩子。你和孩子說話的方式、爸爸媽媽之間說話的方式,都會影響到孩子素質的培養。

即使你是一個內向的媽媽,也應該成為一個喜歡和孩子聊天的媽媽,和孩子聊他感興趣的話題,充分和孩子分享自己對話題的理解、看法,和孩子一起討論。

不僅如此,夫妻之間,也應該經常聊天,話題可以廣泛一些,比如討論最近讀的書,討論時事,討論電影,討論育兒……

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得開朗、自信、善於表達。

豐富自己,保持開放

最後一個建議,是給媽媽們的,尤其是全職媽媽。

她們很容易將自己封閉在家庭之中,眼中只有帶娃和家務,視野會越來越窄,思維也會日漸缺乏活躍性,而且容易疲累和情緒低落。長此以往,媽媽們會變得暴躁易怒,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

作為全職媽媽,不能讓自己完全淹沒在育兒和家務中,要通過閱讀和學習,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同時也保持開放的心態,讓自己不和社會脫節。

為了孩子,性格內向的家長們也要學著改變,平時多帶孩子出門,多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不僅如此,性格內向的家長也要多和性格開朗的家長交流,向他們學經驗,並用於自身,取長補短才能給孩子更好、更完善的教育。

推薦閱讀:

TAG:內向 | 兒童教育 | 父母教育 |